道德经言圣人不仁的句子(道德经言圣人不仁)
道德经言圣人不仁的句子(道德经言圣人不仁)寒来暑往,四季更替,天道不独为春,地道不独为生,春有生气则秋有杀气。惟四季更替,周而复始,天下万物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乃为大生。地道大生,天道则为大仁,生为仁德,生生不息乃为大仁之德也。大仁之德有生有杀,故似不仁也,故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说。“刍狗”者,送葬祭祀用品,时用则用,时弃则弃,时焚则焚也。人之为德,不独有仁,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德,五德俱全,人道得天。仁而无礼,秩序乱矣;仁而不义,纲常坏矣;仁而失智,祸不远矣;仁而无信,不知其可。人独为仁则无仁,故大仁不仁。圣人兼具五德,时仁时仁,时义则义,时礼则礼,时智则智,时信则信,不一而独,故似为不仁,故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说。故天地不仁,非不仁也,乃为大仁也。天地大仁,不独为春之生也,天道轮回,终而有始,生生不息乃为大仁也。故圣人不仁,非不仁也,乃为大仁也。大仁者不以小恩小惠而博取仁名,圣人大仁,不独有爱人之名,爱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圣人果真不仁吗?答案是否定的。天地之不仁,圣人之不仁,恰恰是一种大仁,大仁者不仁。套用老子的话就是大智若愚,大忠若奸,大巧若拙,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同理,大仁者若不仁。
仁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仁作为人的品质来讲,是有等级和层次的。孔子的众多弟子都曾向孔子问仁,但孔子的答案却因人而异,无一类同。孔子给樊迟的答案是“仁者爱人”,给仲弓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子贡的答案是“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而给颜回的答案则是“克己复礼”。
“爱人”是仁这个概念中最基本的内涵,也是最低层的要求,樊迟是孔门弟子中的年青而资历尚浅一族,道德修养水平还不高,说深奥了理解不了,所以让他知道仁就爱人就行了。在儒家思想中,爱是有差别和先后顺序的,先内后外,先亲后疏。作为庶民和妇人,能爱自己父母家人就算是仁了,作为一般贵族和稍有修养的人就要能推己及人了,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仲弓的道德修养水平在当时比樊迟高,樊迟若为小学水平,仲弓起码就是初中水平,所以孔子给他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替别人着想,就是爱别人的一种表现,仁在其中矣。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混”得比较好的,相当于今天的“达人”,故孔子给他的答案是“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这就侧重于帮助别人,助人为乐,仁在其中矣。颜回是孔门弟子中的不二学霸,道德修养水平最高,故孔子给他的答案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能够自觉主动地使自己的一切言行合乎礼的规范而不逾矩。因为“克己复礼”是孔子用来解释仁的,所以具体地讲,克己复礼的意思就是把爱人的理念和礼结合起来,并把这种自发的行动转化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做到爱人而合乎礼,自觉主动而不是迫于压力。这就是孔子晚年达到的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种大仁大爱的境界。由于大仁重在合礼,并非小仁妇仁般地偏私,故看似不仁,故谓大仁不仁。
天地有道,人道法之。天地有四季五行,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实际世人忘了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或阶段,叫“中养”。所谓“中”,就是指夏秋之间,一年之半,五行属土,其亦在后天八卦的坤位。《说卦传》曰:“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夏秋之间为坤位,为四季之中,正是万物致役而养育后代的阶段。人道效法天地之道,儒家根据四季五行规律,创设了仁、礼、信、义、智五德,作为人道德修养的内容,其中万物起于仁,故仁为五德之首,统领五德。这样人道与天地之道并行,就形成如下搭配格局:春天属木,天道曰生,人道曰仁;夏天属火,天道曰长,人道为礼;秋天属金,天道曰收,人道重义;冬天属水,天道曰藏,人道用智;四季之中,五行属土,天道曰养,人道曰信。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天道不独为春,地道不独为生,春有生气则秋有杀气。惟四季更替,周而复始,天下万物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乃为大生。地道大生,天道则为大仁,生为仁德,生生不息乃为大仁之德也。大仁之德有生有杀,故似不仁也,故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说。“刍狗”者,送葬祭祀用品,时用则用,时弃则弃,时焚则焚也。人之为德,不独有仁,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德,五德俱全,人道得天。仁而无礼,秩序乱矣;仁而不义,纲常坏矣;仁而失智,祸不远矣;仁而无信,不知其可。人独为仁则无仁,故大仁不仁。圣人兼具五德,时仁时仁,时义则义,时礼则礼,时智则智,时信则信,不一而独,故似为不仁,故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说。
故天地不仁,非不仁也,乃为大仁也。天地大仁,不独为春之生也,天道轮回,终而有始,生生不息乃为大仁也。故圣人不仁,非不仁也,乃为大仁也。大仁者不以小恩小惠而博取仁名,圣人大仁,不独有爱人之名,爱而有道,爱而合礼,大道存焉,天下归心乃为大仁也。若夫伯夷、叔齐,为博仁名,不惜弃国,不顾天命,虽能让而不争,甚至为求仁名而舍生,不过是小仁罢了,故孔子评价其曰:“求仁得仁,又何怨?”此评不高啊!
(本文由子夏故坛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