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 单身日记监狱(BJ单身日记甜宠)
bj 单身日记监狱(BJ单身日记甜宠)放在以前,我会觉得布里奇特太作,自作自受,但现在来看,谁说精神暴力不是暴力的一种?在没有上帝视角的情况下,一方一直无法感知到另一方的爱意,她本身就有权利选择离开,而不是通过比惨的方式来反衬男主的好。在第二部里布里奇特因为与达西缺乏沟通,认为他不再爱她,于是远走他国,结果不小心误入监狱,监狱里的女人都曾遭受过丈夫各种暴力行为,被迫害至入狱,此时的女主开始反思男主其实对自己还不错,最后是男主将女主救出监狱,两人皆大欢喜。若说仅靠女主的乐观积极就能吸引两大帅哥为其争风吃醋,那只能归功于玛丽苏的魔法了,不过这某种程度上与日漫男主的通用必杀技——亚萨西(温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许男性与女性所追求的“补偿品”本质也没什么区别吧。当然,这样生产出来的顶级玛丽苏无疑是存在时限要求的,我们或许也不必用现在的眼光来对它做出过多的要求。毕竟它的制作背景若是放在当下,我相信布里奇特的人物设计绝对不会是现在所呈现
#娱评大赏#
《BJ单身日记》,作为小妞电影最成功的代表之一,让人不得不承认,即使是现在重温电影,依然会有大批观众为达西发出尖叫,因为这个男人真的有着该死的魅力。但揭开这层“甜宠”的幔纱,我们又能从中明显地感知到影片中对女性的“矮化”。
就像剧中对“达西”名字的致敬一般,这部电影几乎可以当作是《傲慢与偏见》的英国同人现代版,可惜只有半部。
为了更大程度地增添喜剧元素和代入感,女主角布里奇特被塑造成为了一个“胸大无脑”“天真烂漫”的傻白甜形象。她没有优越的外形条件,她没有出色的工作能力(有时候甚至连普通也算不上),时常让人对她的魅力产生疑惑。
若说仅靠女主的乐观积极就能吸引两大帅哥为其争风吃醋,那只能归功于玛丽苏的魔法了,不过这某种程度上与日漫男主的通用必杀技——亚萨西(温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许男性与女性所追求的“补偿品”本质也没什么区别吧。
当然,这样生产出来的顶级玛丽苏无疑是存在时限要求的,我们或许也不必用现在的眼光来对它做出过多的要求。毕竟它的制作背景若是放在当下,我相信布里奇特的人物设计绝对不会是现在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要知道,同为女性向大热电影——《五十度灰》的女主角也不会是那个笨手笨脚的笑料角色。
但归根结底,“甜宠”的“宠”与“宠物”的“宠”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同样都是居高临下,是强者对弱者的“保护”,暗含着“你需要我,你离不开我”的潜台词,完全与一段健康良好的情感关系相悖。
在第二部里布里奇特因为与达西缺乏沟通,认为他不再爱她,于是远走他国,结果不小心误入监狱,监狱里的女人都曾遭受过丈夫各种暴力行为,被迫害至入狱,此时的女主开始反思男主其实对自己还不错,最后是男主将女主救出监狱,两人皆大欢喜。
放在以前,我会觉得布里奇特太作,自作自受,但现在来看,谁说精神暴力不是暴力的一种?在没有上帝视角的情况下,一方一直无法感知到另一方的爱意,她本身就有权利选择离开,而不是通过比惨的方式来反衬男主的好。
电影完全可以用更温和的方式来提醒双方都需要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而不是永远只表现男主的高大正确和女主的愚蠢自大,这样的塑造方式更会让观众选择站在“理智”的一方,反过身指责女主不知好歹,身在福中不知福。
不过,影视剧中这样的“傻女人”布里奇特不是第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
比起电影,其实更有意思的是它与现实的对照。蕾妮·齐薇格(布里奇特的扮演者)现实生活中绝对是片中女主角的反面。
她虽然依靠《BJ单身日记》《甜心先生》这类小妞电影出道出名,但她也深知这种戏路的危险与局限。她在之后的《芝加哥》和《冷山》向大家证明了她是一个值得影史留名的演员,并通过《朱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诚然,电影为造梦的工具,本不应该承载太多的现实因素,但有时候对其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好像也没有什么坏处。
至少清醒地消费和判断这些甜宠作品,知道自己想要从中获取的是什么,总好过一股脑地吸收它所传达的一切还浑然不觉。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维的跑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