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熊猫现在属于什么物种?小熊猫有两个物种

大熊猫现在属于什么物种?小熊猫有两个物种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国家层面上每年都发布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也被全球生物物种名录和GBIF(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这样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收录。自200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国内2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每条数据都由分类学专家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每年以年度名录的形式发布。新京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发布的背景是什么?林聪田:生物多样性研究要回答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在哪里”,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也就是这些物种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识别”。《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要回答的就是首要的第一个问题——中国有什么物种,相当于列出一个物种“清单”。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正式发布,共收录了125034个物种及13259个种下单元。记者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国家层面每年都发布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今年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已经是第15个版本。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如何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为何要每年更新发布?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林聪田博士。

大熊猫现在属于什么物种?小熊猫有两个物种(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林聪田博士。受访者供图

列出物种“清单”,今年已经出第15版

新京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发布的背景是什么?

林聪田:生物多样性研究要回答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在哪里”,第三个问题是“怎么样”,也就是这些物种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识别”。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要回答的就是首要的第一个问题——中国有什么物种,相当于列出一个物种“清单”。

自200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国内2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每条数据都由分类学专家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每年以年度名录的形式发布。

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国家层面上每年都发布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也被全球生物物种名录和GBIF(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这样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数据库收录。

新京报:今年发布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有何特点?如何理解各个类别的数字变化趋势?

林聪田:今年5月22日发布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是第15个版本,收录了125034个物种,13259个种下单元,比2021年度增加10343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其中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的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进行整体更新,共新增279个物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新增7498个物种,蛛形纲新增119个物种;植物界新增794个物种;真菌界新增1274个物种。

中国高等植物现在有三万八千多种,这个情况已经基本摸清,每年新增大概是几百个物种。真菌正处于数据建设发展阶段,近几年都新增了一千多个物种。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物种增多,一方面是因为分类系统调整,有的之前是亚种,现在变成了物种,提升了一个等级,另外就是确实发现了新物种,其中两爬类发现的相对多一些。

助力密云等地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

新京报:每年发表更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应用?

林聪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要先列出“清单”。接下来,科研人员可以进一步根据“清单”的物种进行评估,研究哪些地方有什么物种,哪些是濒危物种,哪些需要重点保护,继而衍生出县域、省级、重点保护等名录。

我国已经提出进行县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并制定相关技术规程,《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被列为重要的参考数据。举例来说,密云几天前对2021年公布的《北京市密云区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鸟类)》数据进行了更新。在此之前,我们团队利用《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数据及工具进行逐一审核,为密云区发布权威的鸟类名录提供了支持,这就是生物物种名录支持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典型应用案例。

另外,《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也支持了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支撑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支持国家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我们的数据还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科学普及教育。

新京报:在建设名录过程中,是否有比较有意思的动物可以科普?

林聪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是一个动态更新的名录,要追踪国内外分类学进展进行更新。

以小熊猫为例,以前大家熟知的小熊猫就是一个物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团队利用种群基因组学方法,揭示小熊猫应该分为喜马拉雅小熊猫和中华小熊猫两个物种。在我国,两个物种的分布以雅鲁藏布江为界,中华小熊猫分布在四川、西藏东南部、云南地区,喜马拉雅小熊猫主要分布在西藏部分地区。

所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新京报:物种名录收录的标准和程序是什么?面临哪些挑战?

林聪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最初的发起单位包括中科院的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所、成都生物所等,后面越来越多的单位参与其中。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的国内200多位专家队伍庞大,包括分类学专家、信息学专家等,为《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建设提供很好的保障。

在分类学方面,基本是每位专家负责一个类群,比如有的负责鸟类、有的负责兽类,有的负责植物等。《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有严格的收录标准,一方面是在权威的杂志发表过的物种,一方面还要经过专家审核。

我们开发了一个工具平台,200多位专家的数据通过平台进行管理、审核、梳理和更新,再整合到大的数据库中。数据要经过很严格的校验和规范,比如名称与分布地规范化、审核专家信息完整性、物种中文名的拼音标读等。我们大致算了一下,《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发布前要经过26个步骤,发布后可以通过网站在线查询,也可以下载使用。

由于一年一发布,所以数据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整个工作量比较大,2022年5月发布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在2021年10月已经开始准备,2022年的2月不再接收新的数据。另外,由于分类体系具有专业性,没有专家审核的类群或者非权威来源的数据,我们不会将其收录,所以会存在类群上的空缺,比如很多昆虫类群已经没有人进行研究和追踪,这也是我们做《中国生物物种名录》遇到的重要挑战。

开发APP,用人工智能识别物种

新京报:如何对物种进行识别?是否有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

林聪田:生物物种的识别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传统的动物志、植物志等专业书籍和模式标本进行人工比对,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员;第二阶段是互联网数据库阶段,利用生物数据库及相关检索表工具进行识别,需要有一定专业能力的研究人员或爱好者;第三阶段是人工智能阶段,利用图像或者声音的智能识别。

目前,我们开发了一款识别物种的APP——“生物记APP”,构建了千万级别的生物影像、声音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结合生物多样性领域算法,开发了鸟类、兽类、两栖爬行动物和部分昆虫的识别模型。

公众可以通过APP获得生物科普知识。另一方面,大家随手拍摄的动植物,不仅将记录生物的影像,还将记录发现生物的时间和地点,这些数据将反哺科学研究,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起到数据支撑,这是目前比较热门的“公众科学”的概念。目前我们已经通过公众科学收集了30万幅生物影像,补充大量分布数据,起到良好的效果,也呼吁更多的爱好者参与到公众科学中来。

在监测手段上,目前,我们团队正在致力于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智能监测解决方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影像和声音传感器,进行野外生物多样性监测。比如我们正在和密云合作,在山上或者林中布设监测设备记录鸟类叫声,声音自动回传后通过智能识别的方法判断鸟的种类,以此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解放了大量人力。基于人工智能的生态物联网将是未来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要方向。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卢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