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黄帝内经最好的注释(对比黄帝内经和圣经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最好的注释(对比黄帝内经和圣经的养生之道)在这里,作者并不是让你像《黄帝内经》那样忘了周围的一切,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淡,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那就是实行公义。公义的人能管好自己的心,不轻易发怒;公义的人不听恶言蜚语,不嘲笑穷人;公义的人办事有智慧,不与人相争,不幸灾乐祸;更重要的是,公义的人行在耶和华的心意中,不自己妄自定夺,主权交在神的手中。一个是消极忍耐、退让,一个是积极主动、践行上帝的公义,试想,如果同样能颐养天年,哪一种更有意义呢?

如今,养生这个词很时尚,无论你是什么职业、身处何地,不仅希望身体健康,还企盼能颐养天年,因此大街小巷养生会馆比比皆是。而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氛围。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公元前400年,开篇就记载了生动细腻的养生之道,现摘录一段白话译文:“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哇,公元前400年的古人对这种恬淡虚无的养生之法描绘的多么淋漓尽致,可试问有几人能够做到呢?在这个到处都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里,如何能够心志安闲、少有欲望呢?我想,单从《黄帝内经》里并不能找到答案。

《圣经》里有一卷书名叫《箴言》,完成于公元前960至686年,比《黄帝内经》早了大约半个世纪。它是这样来阐述长寿之道的:“白发是荣耀的冠冕。在公义的道上,必能得着。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设筵满屋,大家相争,不如有块干饼,大家相安。仆人办事聪明,必管辖贻羞之子,又在众子中,同分产业。鼎为炼银,炉为炼金。惟有耶和华熬炼人心。行恶的留心听奸诈之言。说谎的侧耳听邪恶之语。戏笑穷人的,是辱没造他的主。幸灾乐祸的,必不免受罚。子孙为老人的冠冕。父亲是儿女的荣耀。”

黄帝内经最好的注释(对比黄帝内经和圣经的养生之道)(1)

在这里,作者并不是让你像《黄帝内经》那样忘了周围的一切,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淡,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那就是实行公义。公义的人能管好自己的心,不轻易发怒;公义的人不听恶言蜚语,不嘲笑穷人;公义的人办事有智慧,不与人相争,不幸灾乐祸;更重要的是,公义的人行在耶和华的心意中,不自己妄自定夺,主权交在神的手中。

一个是消极忍耐、退让,一个是积极主动、践行上帝的公义,试想,如果同样能颐养天年,哪一种更有意义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