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系列
人教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系列◆适用人群:高一至高三教师◆定价:69.00元◆书号:ISBN 978-7-5106-5578-4◆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8月
《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系列 地理 学与教指南 必修一》共2册,《教学指南 必修一》1册,《学习指南 必修一》1册。《教学指南》供高中教师使用,《学习指南》供学生使用。二者一体化设计,相互照应,同步使用。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系列地理 教学指南 必修一
封面
- 教学指南(教师用书):
- 体现完整教学设计,实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学、新高考的科学对接,弥补教学缺失环节,体现教—学—评一致。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系列 地理教学指南 必修第一册
◆书号:ISBN 978-7-5106-5578-4
◆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定价:69.00元
◆适用人群:高一至高三教师
本书简介
《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南》基于《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国家教育政策而设计,旨在培养具备学科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地理人才。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普通高中地理 学指南 必修一》旨在帮助学生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能够带动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地理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
本册目录
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系列地理 学习指南 必修一
封面
- 学习指南(学生用书):
- 体现学习过程,嵌入式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在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中完成学习活动,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系列 地理学习指南 必修第一册
◆书号:ISBN 978-7-5106-5581-4
◆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定价:49.00元
◆适用人群:高一至高三学生
本书简介
《普通高中地理学习指南 必修一》紧贴新课改,旨在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共六单元,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各种地貌的景观特点”“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自然灾害”等内容,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将地理知识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路图。每个单元设置“你知道为何要学这一单元吗?”“你需要怎样学习?”“你需要学会什么?”“你可以获得哪些资源?”“你真的学会了吗?”“你需要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六个栏目,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聚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让同学们在充满积极体验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提升关键能力。
本册目录
普通高中新课程系列 地理编委会
◆顾问
张民生——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朱慕菊——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主任
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陆志平——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研究员、特级教师,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副主任
杨向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系主任、教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张铁道——曾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副院长、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教育学博士、研究员
刘红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
杨晓哲——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专家组秘书
◆主编
朱翔——湘教版初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编,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专家说明
本书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整体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任务驱动的呈现方式,提供了清晰的评价要求和素养水平指标,引导老师改变原来以知识点为纲的教学模式,着实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朱翔 本书主编,湘教版初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主编,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本书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整体设计,凸显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建构,很好地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和孤立化;真实而又具体的问题情境和任务驱动为学生搭建了高效学习的平台,也为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陆芷茗 南京市地理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本书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常态化,形成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可视化,体现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时代使命,既有助于教,也有助于学,为广大师生走进新课程、深化新课改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沈斌 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副校长、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