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大叔教你数学应用题(数学老师或许应该多讲应用题)
专业大叔教你数学应用题(数学老师或许应该多讲应用题)记得小学时候的数学考试,应用题是最多的,但随着年级的增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反而越来越少,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毕竟,学是为了用,在实实在在的身边案例应用中学习数学,学生将会有更直观的认知,也会在学完以后用得更好。
今天翻看资料,看到了两个数学名词,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毕业几年,矩阵计算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更别提这些上学时候就整的不是很明白的名词了。
回想上学的时候,数学是所有科目里最差的,尤其是矩阵论和概率统计,分不清各种向量、理不明各种检验,这也是阻止我读博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年也能明白数学的重要性,所以读研的时候选了所有的数学课程,两门课就可以达标的情况下选择了四门,上课用心听,下课认真做,但无一例外,以没有学透告终。
在网上搜了不少资料以后,最终找到了两篇能看明白的帖子:关于层次分析法:用人话讲明白AHP层次分析法(非常详细原理 简单工具实现)https://zhuanlan.zhihu.com/p/448412538;关于模糊数学:https://zhuanlan.zhihu.com/p/32666445数模系列(3):模糊综合评价法。看完以后,大概明白了基本原理。看似不明觉厉的数学方法,其实只是多种数学基本知识的组合,矩阵乘积、向量归一化、求解最大特征值等,这些上学时候考试必考的矩阵论基本知识在层次分析法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因为讲解帖子属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原理有案例,所以理解起来容易了很多,对我这种没有数学天赋的特别友好。
如果当年的数学老师能够不仅讲基本原理,而是把理论方法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将冰冷的数字理论计算变成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应用,让学生明白矩阵中的数字可以是实际影响因素中的量化指标值,向量归一化的计算结果可以是影响因素权重的百分比直观表示,特征值的计算过程可以是一致性检验的判断流程,或许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都会倍增。
记得小学时候的数学考试,应用题是最多的,但随着年级的增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反而越来越少,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毕竟,学是为了用,在实实在在的身边案例应用中学习数学,学生将会有更直观的认知,也会在学完以后用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