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如何让大学生好就业)

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如何让大学生好就业)  一位高校招生就业处负责同志分析,今年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不高,与学生求职渠道受限有很大关系。 “春招季是学生求职高峰期,可偏偏在这个时候,疫情再次紧张起来,导致学校无法像往常一样正常组织就业工作。”他把今年情况与去年作了对比,指出去年这个时候学校可以组织线下招聘会,学生找工作方便多了。  安徽财经大学2018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周斌维透露,今年春季学期,学校封校管理,无法举办线下招聘会,“云招聘”成为企业和学生对接的主要方式。“找工作不像网购,如果不能面对面交流,总觉得有很多不确定性。 ”周斌维坦言。  “就业难”的话题总会在毕业季提起,一些宏观数据似乎也在强化这一印象。公开数据显示,2022届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突破1000万人,预计达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另一边,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1%。  两相对比,今年的就业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日前,

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如何让大学生好就业)(1)

  近日,阜阳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教师贾亮(右一)在学校喷烤房给学员实操讲解。特约摄影 王彪 摄

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如何让大学生好就业)(2)

  5月25日,在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专场招聘会上,招聘单位在线上与毕业生洽谈交流。通讯员 过仕宁 朱梅 摄

  “春招季是学生求职高峰期,可偏偏在这个时候,疫情再次紧张,导致学校无法像往常一样正常组织就业工作”

  ——春招“遇冷”各方推行“云招聘”

  “就业难”的话题总会在毕业季提起,一些宏观数据似乎也在强化这一印象。公开数据显示,2022届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突破1000万人,预计达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另一边,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1%。

  两相对比,今年的就业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日前,某高校发布的就业情况通报显示,截至5月23日,该校2022届5454名毕业生中,升学人数424人,占比8.79%;毕业去向落实2740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50.11%。能够看出,该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不小。

  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招聘需求萎缩。尤其作为吸纳就业主力军的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这两年招聘能力和动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相比宏观的招聘需求下滑,疫情对求职渠道的限制,让毕业生的感受更加具体。

  安徽财经大学2018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周斌维透露,今年春季学期,学校封校管理,无法举办线下招聘会,“云招聘”成为企业和学生对接的主要方式。“找工作不像网购,如果不能面对面交流,总觉得有很多不确定性。 ”周斌维坦言。

  一位高校招生就业处负责同志分析,今年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不高,与学生求职渠道受限有很大关系。 “春招季是学生求职高峰期,可偏偏在这个时候,疫情再次紧张起来,导致学校无法像往常一样正常组织就业工作。”他把今年情况与去年作了对比,指出去年这个时候学校可以组织线下招聘会,学生找工作方便多了。

  学生出不去,企业进不来,不仅让学生找工作大受影响,一些企业的招聘计划也难以如期实现。 “今年原计划招聘50名应届毕业生,可目前只招到了6名。 ”合肥皖信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邓莉介绍,公司今年打算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需招聘更多新人。为此,公司年前就与省内多家高校谈好了校园招聘事宜,结果因疫情反复只得改为线上招聘。 “线上交流的效果虽然相对差点,但也是目前情况下解决招聘和应聘双方需求的一个较好的渠道。 ”邓莉说。

  “总的来说,目前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我的大多数同学还是选择再读几年书再说”

  ——求职“求稳”学生选择“慢就业”

  毕业生就业存在较大压力的同时,“慢就业”“缓就业”现象也值得关注。根据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调查,2021年有7.9%的毕业生选择了 “不就业拟升学”或“其他暂不就业方式”,比疫情前的2019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记者调查发现,毕业生之所以选择“慢就业”,既与整体就业形势有关,也与择业观念等个人因素有关。这两年,高校毕业生求职更加强调“稳字当头”,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岗位成为毕业生求职首选。

  “从毕业前一直考到现在,还是想进入‘体制内’,有编制更让人安心。 ”薛婷婷去年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毕业前就多次参加公务员、事业编考试,一直未有斩获。毕业后,薛婷婷回到家乡合肥,应聘了一家单位的见习岗位,边工作边备考。“见习期年底就结束了,希望今年能实现我进入‘体制内’的愿望。 ”薛婷婷说。

  考研也是毕业生推迟就业的另一大途径。在安徽大学2018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檀敏园看来,考研升学已经成为身边绝大部分同学的选择。檀敏园所在的班级一共50人,只有10人没参加研究生考试。“一些人这次没考上,今年决定‘二战’。总的来说,目前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我的大多数同学还是选择再读几年书再说。一方面提升自己素养,另一方面等待就业市场回暖。 ”檀敏园透露,不愿太早就业,是很多人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

  安徽财经大学学生处处长张亚观察发现,近年来学生考公考研热情不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就业工作的整体进程。他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不是太高,一大原因就是各类考试的结果尘埃落定前,学生对求职持观望态度。“一旦结果出来了,没考上的学生就会专心找工作,毕业去向落实率也会在这段时间有明显提升。 ”

  “让更多高校毕业生留皖就业,开发省内就业市场吸纳就业能力是必要之举”

  ——多方“挖潜”留得人才兴“皖业”

  当前,我省正在开展就业促进行动,相关方案提出,2022年高校毕业生留皖就业率70%以上,到2025年高校毕业生留皖就业率73%以上。方案还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供给;落实大学生租房政策、生活补贴等,逐步降低高校毕业生购房门槛;推动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城乡社区服务和乡村振兴领域。

  “眼下是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冲刺阶段。 ”张亚介绍,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安徽财经大学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积极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校系两级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引导毕业生科学理性务实就业,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让更多高校毕业生留皖就业,开发省内就业市场吸纳就业能力是必要之举。 ”省人大代表李仁群建议,在当前一般性市场岗位供给乏力的背景下,可由省国资委牵头,指导省属、市属国有企业充分履行社会责任,针对高校毕业生再拿出一批岗位资源,利用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冲刺期,在6月组织企业进入高校举办招聘活动,为毕业生“送岗上门”。

  今年2月,省人社厅和省教育厅联合发出《关于引导高校毕业年度学生到中小企业实习见习促进留皖就业的通知》,着眼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推动毕业实习、就业见习与留皖就业无缝衔接,引导和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留皖服务市场主体、尽早实现就业。为鼓励中小企业留用见习人员,《通知》明确将根据吸纳见习人数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成效突出,各类新兴产业集群不断涌现,规模持续壮大,为毕业生创造了大量岗位需求,高校毕业生留皖就业人数不断提升。以安徽大学为例,2018年以来,该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比例均超过60%。与2018年的3009人相比,2021年安徽大学毕业生省内就业上升至4172人,增长了38.65%。从全省面上看,《202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去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达35.03万人,超过70%的毕业生在省内就业。

  邓莉也向记者透露,这两年用人单位之间的招聘竞争更加激烈。她介绍,近年来安徽省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双招双引”不断发力,不少大企业纷纷来皖发展,在就业市场上吸纳了大批优质毕业生资源。 “现在毕业生不用去省外求职,在省内就能进入一些头部企业工作。不过,这对我们本土企业的招聘工作也造成一定冲击。 ”邓莉说。(安徽日报记者 范孝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