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的:许广平参与罢课活动
许广平的:许广平参与罢课活动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许广平显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千金小姐,大家闺秀。慈禧太后不但认许应揆做了自己的干儿子,还特许他可以在紫禁城骑马。能在戒备森严,规矩繁多的皇家御马而行,可见当时许家的受宠和兴盛程度。许广平就出生在广州的这条高第街,许拜庭是她的太祖父。她的爷爷许应揆曾任闽浙总督,是清末有名的大官。当时的许家深受朝廷重视,恩宠不断。高第街
许广平
在广州市的越秀区,有一条年代久远的商业街,名字叫做高第街。
高第街并不是一条普通的商业街,它是清朝第一大盐商许拜庭的故居,是广东第一名门许氏家族发源的地方。
在这条街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人,被我们尊称为“鲁迅夫人”的许广平就是其中一位。
许广平就出生在广州的这条高第街,许拜庭是她的太祖父。她的爷爷许应揆曾任闽浙总督,是清末有名的大官。
当时的许家深受朝廷重视,恩宠不断。
高第街
慈禧太后不但认许应揆做了自己的干儿子,还特许他可以在紫禁城骑马。能在戒备森严,规矩繁多的皇家御马而行,可见当时许家的受宠和兴盛程度。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许广平显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千金小姐,大家闺秀。
但是由于许广平的父亲并非嫡子,所以在当时的许家并不受宠。许广平身为一个女子,出生后自然也未受到家族的重视。
甚至还因为出生时迟迟没有啼哭,便被她的父亲认为是“不祥之兆”,因而完全不喜欢这个女儿。
许拜庭
在许广平出生不久后,因为她父亲一次醉酒时的胡言,她被随随便便地跟当地的一家马姓劣绅定了亲。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里,许广平渐渐长大了。她虽是女子,还出生在这种封建门第中,却并未被驯化成乖顺传统的大家闺秀。
她思想独立,极具反叛精神,敢于争取。“三寸金莲”的畸形审美她看不惯,在母亲想要给她缠足时,拼了命地反抗,最终大获全胜,逃过了“裹小脚”的命运。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她也不屑,看到家中的兄弟们都去读书上学堂,她便向父亲提要求,自己也要去读书。
父亲自然是不会同意的,但拗不过女儿,最后还是把她送去了学堂。
许广平
到了该婚配的年龄时,她得知了父亲给自己定下的婚约,也听说了自己未来的夫婿是一位无德无才的浪子。
她不管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立即央求父母取消这门婚事。
这门婚事本就是她父亲醉酒时的胡话,事后他也觉得两家门不当户不对,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哪有收回的道理?
许广平不依,不但把马家送来的包银摔到地上,甚至亲自跑到马家,让他们取消婚约。
但是马家好不容易攀上许家这种高门大族,怎么会那么容易放弃?
在马家时不时地上门“骚扰”里,许广平长成了19岁的大姑娘。这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二哥从北京回家奔丧。
马家怕许家悔婚,就把这件事闹到了官府,官府竟然认可了他们所谓的理,要求许家出面商议婚事。
情急之下,许广平向哥哥求助,希望他帮助自己取消婚约,在哥哥的帮助下,她终于摆脱了这桩麻烦的婚事。
北京女子师范
为了逃离封建家族的束缚,也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解除婚约后的许广平听从了哥哥的建议,离开广东北上念书,先后在天津、北京读书。
从不见天日的封建大家族里来到繁华的首都,许广平像是获得了自由的鸟儿,她急于见识更广阔的天地,结识更多的有志青年。
为了扩大交际圈,更好地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她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很快结交了一大批志向远大,思想先进的“新青年”。
在某次的同乡会里,一个叫李小辉的青年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李小辉身上带着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他思想开放,待人谦和有礼,一露面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鲁迅
因为是同乡的缘故,许广平跟李小辉十分谈得来。李小辉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不过他原本是准备赴法留学的,只不过被一些事耽搁了,便索性留在了北京读书。
在接触中,许广平还意外地得知,李小辉竟然是她的远房表兄。多了这层表兄妹的关系,两人更加亲密了。
李小辉学识渊博,在学习和生活上对许广平都很照顾。像宝、黛一样,两个年轻人在朝夕的相伴中,渐渐互生情愫,最终走到了一起。
但并不是所有有情人都会“终成眷属”,国内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国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鲁迅
甜蜜的初恋没能维持太久,因为一场病,许广平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
许广平有一位叫常瑞麟的朋友,两人情同姐妹,节假日时经常一起吃住玩闹。
有一次,常瑞麟家里的小妹生了病,症状像是重感冒。许广平便去帮着照顾了一段时间,但是不久后她也跟着病倒了。
经过医生的诊断,她是扁桃体发炎了,许广平并没把这件事太放在心上。
鲁迅一家
生病期间,恋人李小辉常常来看她。因为她嗓子疼得厉害,李小辉还特意给她带了西藏青果,说是治疗喉痛很有效。
但她情况一直没有转好,经过一位外国医生的诊断,才知道她是得了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不好好治疗的话很有可能会危及到生命。
经过医生的治疗,许广平的身体渐渐好转。可是却迟迟不见李小辉,她向众人询问李小辉怎么许久不来,众人支支吾吾,答非所问。
她心里愈发不安起来,一天,常家的一个小妹不留神说露了嘴。
她这才得知,原来李小辉在照顾她的时候也感染上了这种疾病,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不幸离世了。
原本准备与之执手偕老的恋人突然病故,许广平既伤心又愧疚,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成了一个她无法消除的心结。
尽管后来遇到了一生的挚爱鲁迅先生,但她偶尔提起这位初恋时,仍旧难忍思念和悲痛。
在李小辉离世18年后,她还这样写道,“到了第18年纪念的今天,也许辉的家里早已忘了他吧……”
“然而每到此时此际,怆痛就像那骨节酸痛者遇到节气一样,自然会敏感到、记忆到的,因为他曾经摧毁了一个处女纯净的心……”
鲁迅与许广平
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痛心和惋惜。是啊,连老舍都说,“初恋是青春的第一朵花,不能随便掷弃。”
更何况是这么刻骨铭心的初恋呢?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失去初恋爱人的许广平虽然消沉,但她依旧在努力调整状态,尝试着走出来。
时间来到了1923年。这一年,许广平报了一门小说史的课程,这一年,鲁迅也被邀请到北京女师大做讲师。
他所主讲的课程,恰巧就是许广平报的那门小说史。
巧合也好,命运也罢,许广平就这样毫无防备地跟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相遇了。
鲁迅
那年,许广平25岁,她是求知若渴的学生,鲁迅是授业解惑的老师,一段不合时宜的爱情,悄悄在二人之间发生了。
鲁迅当时为女师大的学生上课时,刚一走进教室,学生们窃窃私语了起来,讨论的自然是他的外貌和衣着。
鲁迅先生向来不在意自己的穿着外貌,他曾因衣着太不讲究,还被内山书店的店员们当做“窃贼”防着。
那些更容易注意外貌的女学生自然会首先注意到鲁迅的外表,还给了他“衣着古怪”,“像个乞丐”的评价。
鲁迅
许广平对鲁迅的第一印象跟同学们没差多少,她曾这样描述过鲁迅的外貌,说他“很平凡”,“绝不会引人注意”。
不过对于鲁迅先生的课,她却很是赞扬,说讲台上的鲁迅,“面孔像夜光杯一样异彩”,“声音听起来像喝葡萄美酒一般的舒畅”,讲课时“整个教室都亮起来了”。
不只是许广平,所有嘲笑鲁迅外表的学生们在他讲起《中国小说史略》的课程内容时,都很快地忽略了他的外貌衣着,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一针见血的讲解吸引住了。
鲁迅
许广平爱这位先生的课,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她每天早早到教室,每节课都坐在第一排,课堂笔记抄得满满的。
渐渐地,许广平发现自己不但爱鲁迅讲的课,也爱上了这个讲课的人。
鲁迅
鲁迅先生虽并未做过什么表示,但面对许广平这样一位青春明媚、思想先进的女性,应该也是存有好感的。
1925年,许广平即将毕业,她对鲁迅先生的感情,也到了无法隐瞒的地步。
但是鲁迅先生这种名满天下的大人物,会在意她这么一个“小角色”吗?
怀着忐忑的心情,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向他询问毕业后的事宜,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些建议和指引。
许广平
令她没想到的是,鲁迅竟然很快就给她回了信。信中他言辞恳切,解答了很多她的疑问。
这封信以后,二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书信的内容也开始由单纯的学术讨论变成了生活琐事的闲聊。
鲁迅与许广平
许广平作为一位坠入爱河的“小女生”,敏锐地察觉到了自己跟鲁迅的距离正在一步步缩短。
她像是受到了鼓舞,悄悄地,一点点地改变了自己在信里对鲁迅的称谓,两人俞发亲密,却默契地没有捅破那最后一层窗户纸。
要知道,当时的鲁迅并非单身。他的母亲早在他读书时就给他定下了一门婚事,他也被逼无奈地跟并不喜欢的姑娘朱安成了婚。
朱安
成婚后的二人虽无夫妻之实,却有夫妻之名。如果他接受了许广平,那么她就变成了“妾”,他怎会愿意让自己心爱的人做妾呢?
可是跟朱安离婚也并非易事,首先他的母亲就不会同意;
其次在那个年代,如果跟朱安离了婚,无异于把她一个封建女子往绝路上逼;
再者,他是许广平的老师,师生相恋本来就为世人所不容,更何况那个时候他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大文豪,是受人敬仰的革命家。
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受着社会的关注。
鲁瑞与朱安
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着鲁迅,让他无法接受许广平的爱。
但是许广平不在乎,她喜欢鲁迅,就要跟他在一起,完全不在乎世人的看法。
鲁迅曾在课上讲过勃朗宁写的一个爱情故事:
一对师生相恋了,但老师顾虑太多,两人就没有在一起,后来到了晚年,两人觉得神未必这样想,他们还是可以相爱的。
于是,许广平在对鲁迅告白被拒后,就引用了勃朗宁的诗句:“神未必这样想。”以此向鲁迅宣布,他们是可以相爱的。
可是鲁迅仍旧无法坦然地接受这份爱,只能回答说:“你中毒太深了,因为我课堂上讲的这个故事,你太理解了。”
他们之间有着年龄、世俗、伦理等太多的阻碍,鲁迅并不想因为自己的私欲,让这个明媚活泼的女子陷入受人非议甚至唾弃的尴尬境地。
鲁迅一家
许广平却对自己认定的爱情大胆而执着,她已经失去了一次爱情,不想再错过这来之不易的第二次。
她丝毫没有被鲁迅的逃避和拒绝打败,她继续一封封地给他写信,向他表示自己的决心和爱意。
“只要彼此间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样相待,相亲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顾虑世俗。”她在写给鲁迅的信里这么强调。
段祺瑞
时光在二人甜蜜又痛苦的拉锯中飞逝而过。时间来到1925年,这年北师大的学生因不满段祺瑞政府的黑暗暴行,组织了罢课活动。
这场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许广平等很多学生也被学校开除。
这时,鲁迅无法再顾虑太多,他把无处可去的许广平带到了自己家中避难。正是在这段时间,二人的感情急剧升温。
许广平会认真地帮鲁迅整理书稿,帮助他减轻了很多工作量。他们二人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平日里总有说不完的话。
在二人的接触中,许广平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跟这个男人在一起的决心。
为了向鲁迅表明自己的决心,也为了给他以鼓舞,许广平在1925年的10月,做了一件十分大胆的事。
她在《国民新报》上公开发表了一篇名为《同行者》的文章,在文中对鲁迅进行了大胆而直接的表白。
《国民新报》
她在文中这样写道:“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俺不相干!”
这年,她才27岁。一个柔弱的女子,不在乎世俗,伦理,名分,大胆示爱,勇敢追爱。
这样炙热的真心和无畏的勇气终于令鲁迅动摇了。
他自己这辈子都在反封建,然而还是难逃包办婚姻,难道现在也要看着另一个女人被世俗所困,失去爱与被爱的权利吗?
就像许广平曾跟他说过的,“余生,你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
现在,是他抓住幸福的时候了。他在一个晚上抓住许广平的手,动情地对她说:“我可以爱!你战胜了!”
等待和抗争了许久的许广平,终于争取来了自己的爱情。
1926年夏,鲁迅收到了厦门大学的聘书,离开北京南下。许广平则去了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职。
鲁迅
二人虽然分隔两地,但经常写信,以此表达相思之情。鲁迅先生出版的《两地书》,便是他们二人在分隔期间尺素传情的产物。
1927年1月,鲁迅在厦门任教结束,奔赴广州担任中山大学的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两人终于再次相见,过上了一段“赌书消得泼茶香”的甜蜜日子。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两人相识十周年时,鲁迅赠于许广平一本《芥子园画谱》,书的扉页上就题着这首诗。
短短一首小诗,道尽了二人相恋相伴的甘苦相知,休戚与共。
鲁迅先生临终时,劝许广平忘掉自己,好好生活。许广平却并未听他的话,她没有再嫁,而是选择整理鲁迅的手稿,留住他的心血。
睹物思人,那些书稿都是鲁迅先生最珍贵的东西,想必有书稿为伴,许广平也不会感到孤独吧。
鲁迅一家
观其一生,许广平对待爱情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她爱的毫无保留,轰轰烈烈。
她跟鲁迅的结合虽不曾有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还缺少法律的认可,但二人情投意合,心意相通,彼此陪伴着走过了一生。
这样纯粹的爱情,不正是被无数有情人追求和渴望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