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教授近况(渤海大学一教授给校友写信)
渤海大学教授近况(渤海大学一教授给校友写信)于渤海大学办公室林喦此间,让我等再次反思人与自然、生与死、价值观,家与国、个体与集体等诸多问题,处于变革时代,机遇与困难纠缠,努力向上,乐观前行是吾等不二选择。现已四月,办公楼前玉兰寂静吐蕊,虽未正式开学,但日常工作如期推进。杂务缠身,未忘弟子惦念之情,统一回复,告知一切均好。今年九月,学校70华诞,方便之时,可以回校,再叙情谊。近天命之年,眼已花矣,写字手抖,到此止笔。愿诸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和事兴!
林喦
弟子诸君如晤:
庚子年初,新冠疫情突袭,阴霾笼罩四野;寰宇上下,流言肆意,真相难察,谈疫色变,甚为惊恐;荆楚疫重,封城治理;国出大计,八方驰援,杏林道义,全民同心;蜗居于家者心系一线,奋战一线者甘于奉献,勠力同心,共谱爱在人间;经四月余奋战,防控初见成效,其中英雄倍出,事迹感人,实乃吾等楷模。
诸君毕业后于各地各岗位工作,知悉一切安康,甚感欣慰。同学中亦有战斗于防疫一线者,如新闻、社区、学校、部队、乡村等重点防控之地,夜以继日,甘于奉献、辛苦之至,作为老师,亦甚感拍胸荣光。
此间,让我等再次反思人与自然、生与死、价值观,家与国、个体与集体等诸多问题,处于变革时代,机遇与困难纠缠,努力向上,乐观前行是吾等不二选择。
现已四月,办公楼前玉兰寂静吐蕊,虽未正式开学,但日常工作如期推进。杂务缠身,未忘弟子惦念之情,统一回复,告知一切均好。今年九月,学校70华诞,方便之时,可以回校,再叙情谊。近天命之年,眼已花矣,写字手抖,到此止笔。
愿诸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和事兴!
林喦
于渤海大学办公室
2020年4月14日
一、附:原件
二、林喦简介
林喦
林喦,男,1972年2月1日出生,教授、首都师大文学博士,北师大电影学博士后。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带头人。
1995年本科毕业原锦州师范学院(现渤海大学)并留校,期间在中文系任过辅导员,教师,并先后在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渤海大学中文系工作。现任渤海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长。
从事文学与新闻传媒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原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现任渤海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科学报主编。渤海大学学校教授委员会的委员,渤海大学青年学者协会的会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电视教育学会理事、辽宁省记者协会理事、锦州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锦州市文学会副秘书长、锦州市政协特聘研究员;《记者摇篮》、《新闻爱好者》两个学术期刊的特邀编委,《今传媒》和《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的栏目主持人。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鞍山师范学院,锦州师专中文系的客座教授,辽宁政府奖的专家评委,辽宁高考艺术专业的专家评委,辽宁电视台北方频道,锦州电视台特邀时事评论员。
曾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主持省级课题四项,出版专著三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主要讲授《新闻思想比较研究》,《新闻学概论》、《影视文化学》《主持人风格研究》等研究生和本科课程。
林喦重要科研成果:
《中国古代戏剧源流新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5期。
《金学研究史上的一部力作――评金瓶梅发微》《文艺报》 2003年4月26日
《论关汉卿的人生观与创作观》《普阳学报》2003年第二期
《青春旅途中的少年情怀――评谭五昌的诗》《草地文学》2003年第三期
《王国维戏剧“自然说”探源》《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
《诗之精神的宣言――评“新诗界”》《新诗界》2003年第三期
《创作需要高品味的文化市场――谈当下小说创作需要什么》《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六期。
《论鬼魂与梦兆情节在关汉卿戏剧创作中的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5月
《高校教师队伍激励机制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月
《机械复制与电视神化》《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年 8 月。
《新闻理论》教材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
《20 世纪文学史》教材东方出版中心 2000年12月
《珠玑语唾自然流—士子才人关汉卿研究》专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年3月
......
三、编后话
这封信,是林喦先生在全球战“疫”的当下,为其门下学生而作。当然,也应该视为代表学校对海内外渤海大学学子的问候。纸短情长,身在海外,倍感亲切,特此转发。希望在日本的渤海大学(包括原锦州师范学院)校友,都能看到。谢谢林喦!祝福母校!
现渤海大学
原锦州师范学院
(东亚信息网日本东京发布,点击下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