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读书是我们每个人必不可缺的: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但读书的我还是缺个朋友

读书是我们每个人必不可缺的: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但读书的我还是缺个朋友当然,最大的教训是图书馆里的藏书不要乱涂乱画,哪怕以书交友也不行。明崇祯刻本《全像金瓶梅》中的“我爱你”三个字。不知道相声演员郭德纲是不是从中获得灵感编排出自己那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恋爱故事。他想要引起心爱的女孩注意,却腼腆得无法说出口。于是,他特意向所谓的恋爱大师讨教秘诀。对方告诉他,你趁那个女孩在图书馆里读书的时候,借口自己也对她手中的书感兴趣,向她借过来,然后用笔在书上圈出“我爱你”三个字,等到女孩翻书看到那三个字,就会“哦——”的一声被他的诚心感动得涕泪交流。这位痴心汉果然依计照办,他赶到图书馆,顺利向女孩借来了手中正在翻看的书。可是刚一拿到手就傻眼了——那是一本《金瓶梅》,还是明崇祯刻本的珍贵古籍,按照相声里的说法,在这上面找“我爱你”三个字如同大海捞针一般。结果是,他不仅没找到那三个字,钢笔漏水还弄污了整本书。女孩确实被惊得“哦——”了一嗓子:“赔钱吧!孙子!”这个以书交友却弄巧成

《以书会友 : 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英]阿比盖尔·威廉姆斯 著, 何芊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

用书来勾连友谊比金钱显得更文质彬彬,嗜书文人的优雅派头也比铜臭满身的商人看起来更懂得体贴温存之道。

伏尔泰的好友狄德罗就对如何以书会友颇有心得,这位百科全书派的启蒙哲人看上了一家书店老板的女儿,于是便刻意借买书之名与她进行攀谈,从“有什么新书推荐给我看吗?”到“你最近又看了哪本书?”虽然这段恋情没有走到最后,但因书连接起的友情却比恋情更加长久。

读书是我们每个人必不可缺的: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但读书的我还是缺个朋友(1)

根据狄德罗作品《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改编的电影《容基耶尔女士》(2018)剧照。

不知道相声演员郭德纲是不是从中获得灵感编排出自己那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恋爱故事。他想要引起心爱的女孩注意,却腼腆得无法说出口。于是,他特意向所谓的恋爱大师讨教秘诀。对方告诉他,你趁那个女孩在图书馆里读书的时候,借口自己也对她手中的书感兴趣,向她借过来,然后用笔在书上圈出“我爱你”三个字,等到女孩翻书看到那三个字,就会“哦——”的一声被他的诚心感动得涕泪交流。

这位痴心汉果然依计照办,他赶到图书馆,顺利向女孩借来了手中正在翻看的书。可是刚一拿到手就傻眼了——那是一本《金瓶梅》,还是明崇祯刻本的珍贵古籍,按照相声里的说法,在这上面找“我爱你”三个字如同大海捞针一般。结果是,他不仅没找到那三个字,钢笔漏水还弄污了整本书。女孩确实被惊得“哦——”了一嗓子:“赔钱吧!孙子!”

这个以书交友却弄巧成拙的故事,教训当然是:以书交友的前提是要多读书——在《金瓶梅》里找到“我爱你”三个字根本不必大海捞针。这三个字就在全书第一回里,按照相声里说的明代崇祯刻本,则是正文的第三、四页。只不过非常不凑巧的是,这一节内容刚好讲的是男欢女爱不过是水月幻象,“真所谓:生我之门死我户,看得破时忍不过……枕上绸缪,被中恩爱,是五殿下油锅中生活。只有那《金刚经》上两句说得好,他说道:如梦幻泡影,如电复如露”。

读书是我们每个人必不可缺的: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但读书的我还是缺个朋友(2)

明崇祯刻本《全像金瓶梅》中的“我爱你”三个字。

当然,最大的教训是图书馆里的藏书不要乱涂乱画,哪怕以书交友也不行。

藏起来的书

爱护图书的原因,正是因为书的本质就是将知识与人共享。因此,每一次对图书的损毁,都是在向属于全人类的知识进行挑衅和亵渎。但另一方面,对书过分爱惜,也会导致同样的后果。这其中包括那些古今中外最著名的藏书家,他们不惜巨资购求珍善秘本,修补装帧,本来是期望让自己心头挚爱传之千秋万代。然而这些书一旦进入这些藏书之家,便从此高束庋藏,不见天日。

读书是我们每个人必不可缺的: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但读书的我还是缺个朋友(3)

以天一阁为背景的电视剧《天一生水》(2005)剧照。

唐代藏书家杜暹在每本藏书后皆有题记“清俸写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明代藏书巨头范氏天一阁,更是直接拒绝外人登阁观书。天一阁“封闭甚严,凡各房锁钥,分房掌之,禁以书下各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钥。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清代杨氏海源阁,复制了天一阁的禁令:“变世相传,珍秘逾垣,凡非契友。例不示人”。杨氏更立下规定,家中仆役,“向不准登楼”,竟有“服役数十年不得一觇阁上书籍作何形状者”。

藏书家对书的秘藏,虽曰爱之,实则害之。无异于将图书从尘灰浩劫中解救出来,却又充当起书的入殓师的角色,将它们悉心盛妆入殓,送进藏书楼这座华丽的坟墓之中。历史还真有以书殉葬的实例。唐太宗就是一例,他将大量图书带入自己的坟墓昭陵,三个世纪后,他的陵墓被五代军阀温韬发掘,“从蜒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两厢列石床,床上石函,函中有铁匣,悉藏前世图书”——书是孤独者的同伴,但书绝然想不到自己竟然要陪着这具逐渐腐朽的伟大枯骨一起孤独到地老天荒。

读书是我们每个人必不可缺的: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但读书的我还是缺个朋友(4)

《书架图》。出自明末王徵译述《远西奇器图说》。

书一旦被据为己有,秘藏不露,就失去了书的作用,沦为一叠无人阅看的值钱字纸。无怪乎明末藏书家曹溶,提及此类藏书家将图书秘藏独占的行径时,感慨这些被珍藏之书的命运何其幸而不幸,分明是“古人竭一生辛力,辛苦成书,大不易事”,这些书好不容易被写成后,又经历“渺渺千百岁,崎岖兵攘劫夺之余,仅而获免,可称至幸”,又幸而遇到赏识的藏书家,“知珍之蓄之”。

但也正是这些人,既不刊行于世,又不愿借与他人广结善缘,只是“寄箧笥为命”,稍不留心,就会导致这天壤之间唯一的孤本从此“形踪永绝,只以空名挂目录中”。曹溶不由得质问道,这些名曰爱书惜书的藏书家这样做“非与古人深仇重怨,不应若尔”——你们这么把书藏起来秘不示人,是不是与古人有深仇大恨啊?

有鉴于此,曹溶特意草拟了一份《古书流通约》,倡议各地藏书家,各自观看彼此藏书目录,标出各家所缺者,派人到对方藏书库中精工缮写,这样不仅可以“好书不出户庭也,有功于古人也,已所藏日富也,楚南燕北皆可行也”。倡导彼此之间互相借抄图书。但遗憾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凄凉,道理头头是道,人皆点首赞同,但真的提起借抄,却又纷纷宝藏起来,不愿示人。

不仅如此,似乎曹溶自己也未能以身作则。黄宗羲算是他的好友,但他凭借诚心与盛名叩开了天一阁藏书楼大门,竟未敲开好友的藏书柜门。在他所撰写的《天一阁藏书记》中,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他在提及范氏后代范光燮为了他特意“破戒引余登楼,悉发其藏,余取流通未广者抄为书目”之后,又补上一句,“曹秋岳倦圃(即曹溶,字秋岳,号倦圃)之书,累约观之而未果”。

借书鉴人

对嗜书如命之人来说,借书与人确实是件难事,因此,愿意将自己藏书与人分享的藏书家,就格外值得珍视。李如一比曹溶年长56岁,虽然他来不及读到曹溶的《古书流通约》中侃侃而谈的大道理,但他更愿意脚踏实地分享自己的藏书。他的名言是“天下好书,当天下人共之!”他的好友钱谦益形容他对图书的爱护“获异书,则焚香肃拜;遇秘册,必贻书相问;有求假(借),必朝发夕至”——这样慷慨大方的藏书人,不会有人不喜欢与他为友。书也会喜欢让自己落到这样人的手中。

中国古代的书友们靠借书形成了一个知识共同体。北宋的宋敏求和王钦臣因为乐于向士类同仁借阅藏书而名声煊赫,南宋的藏书家楼钥则通过向志趣相投的读者借阅藏书而收获了一众好友。明代的名臣杨士奇甚至通过借书来观察人品,看谁是“端人确士”,谁又“非其人”。毕竟,借书本身也是考验人品道德的一种方式,颜之推所谓“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从这一点上来说,像相声里那样胆敢在图书馆藏书上乱涂乱画的家伙,连带那个给他出馊主意的“恋爱大师”,作为始作俑者,都是绝对不可以交往的。

读书是我们每个人必不可缺的: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但读书的我还是缺个朋友(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