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师教育特点(民国的小学教育)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师教育特点(民国的小学教育)1922年泾阳县新增高级小学两个,分别为第二高级小学和泾阳县女子高小。泾阳县第二高级小学位于石桥大安寺,创办人乡绅牛剑秋(1929年《陕西教育月刊》泾阳县学校情况统计注明为姚庆瑞,姑存疑。),学校为完全小学。1925年统计学生高小部有学生72人,初小部学生55人;县立女子高级小学,这完全小学,创办人韩春第(泾阳志1914年杨蕙办,为女子初级小学),校址初在泾干书院,后迁造士街。泾阳县高等小学堂始于1902年,即撤销乡绅姚德、姚敏兴办的泾干书院,改为泾阳县高等小学堂。1911年泾阳县味经书院校产回归泾阳,1913年原泾阳县高等小学堂撤销,转而在味经书院原址重办泾阳县高级小学。据1925年统计有学生97人,每级有一班,并设补习班一个。相反女子教育还有了重要的发展,清末泾阳辛亥志士柏筱余在桥底镇柏家村兴办县内第一所初级女子小学,入学人数仅有十多名。随后安吴堡也出现以族内女子为教育对象的私塾性质学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师教育特点(民国的小学教育)(1)

网图

泾阳在清末光绪年间就是陕西的教育大县,县内有五大书院,培养了无数具有变革思想的人才,是陕西维新运动最为重要的思想基地。普通教育同样也走在周边各县的前列,据宣统志泾阳县1911年有官立小学堂二十七所,公立学堂四十三所,私立学堂三所。清代末期,总体上说泾阳经济开始走向衰落,学校教育却没有因经济而呈下滑趋势,反而有了较为长足的进步。进入民国时期,泾阳经济持续下滑萎缩。社会变革、时局动荡、战乱灾荒等原因使得泾阳县文化教育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远不能满足普通民众的需要。

一、民国初年学校教育基本情况

清末至民国处于巨大社会变革的时期,泾阳县境内没有发生战争,社会各阶层社会反应较为平稳,没有骚乱与动荡,教育方面也没有受到冲击。

相反女子教育还有了重要的发展,清末泾阳辛亥志士柏筱余在桥底镇柏家村兴办县内第一所初级女子小学,入学人数仅有十多名。随后安吴堡也出现以族内女子为教育对象的私塾性质学校。进入民国后,1913年泾阳县内出现毓慈、毓贞两所初级女校,之后在1914年在泾阳县城周边出现有初级女校三所,分别为南阳、慧贞、甄俗。专门女子学校易于为思想守旧的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接受,招收学生数量限于资料关系,尚不可而知。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师教育特点(民国的小学教育)(2)

从政府层面则大力推行初等小学男女同校教育,接受统一教育内容。从目前发现资料来看,在泾阳效果似乎并不佳,由于传统上对于女子教育的轻视,直到民国初年大多数人,甚至是提倡女子教育的新式人物,在女子教育目标方面还仅是着力于培养能够相夫教子的好母亲,注重贤母对于子女的影响;教育内容方面则在一般为文识字之外,侧重于女德、女红之类,规定“手工缝纫两门为女生必要之学科”。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师教育特点(民国的小学教育)(3)

民国泾阳女子小学生照片

泾阳县高等小学堂始于1902年,即撤销乡绅姚德、姚敏兴办的泾干书院,改为泾阳县高等小学堂。1911年泾阳县味经书院校产回归泾阳,1913年原泾阳县高等小学堂撤销,转而在味经书院原址重办泾阳县高级小学。据1925年统计有学生97人,每级有一班,并设补习班一个。

1922年泾阳县新增高级小学两个,分别为第二高级小学和泾阳县女子高小。泾阳县第二高级小学位于石桥大安寺,创办人乡绅牛剑秋(1929年《陕西教育月刊》泾阳县学校情况统计注明为姚庆瑞,姑存疑。),学校为完全小学。1925年统计学生高小部有学生72人,初小部学生55人;县立女子高级小学,这完全小学,创办人韩春第(泾阳志1914年杨蕙办,为女子初级小学),校址初在泾干书院,后迁造士街。

从清末至民国初期,分布于泾阳县的学校约在一百多处,1926年统计泾阳“城乡各级学校,已增至百余处,均属成绩优良。”一百多所学校大约可分为三类:县立、私立和乡里合办。县一高、二高、女高属于县政府预算拨款支持;县内其他初级小学经费部分由县财政负担,多数由各乡镇就地募捐筹集;私立学校其经费则全系为私人筹集,县政府视情况略有津贴补助。

十八年馑期间,泾阳县受灾严重,城镇乡村居民饿死众多,人口损失严重。多数学校停办,学生数量大减,全县学校最少时锐减到29所,1930年时学校约有三十多所。未停办学生在校生数量急剧减少,学校组织十分松散,管理方面相比以前混乱不堪。

二、特色各异的泾阳小学

1930年后,对于陕西省影响极大的战争终于平息,十八年馑也到了后期。从此以后泾阳县经济进入恢复,到1932年6月泾惠渠一期放水,泾阳城乡面貌有较大改观。泾阳县的教育相对也进入较快发展时期,1934年底“已增至一百五十余所,进步之速,洵可欣慰。据查考所得,该县立学校,有完全小学三所,男二女一;初小六所,城治二,四关各一;县立完全小学,有竞志学校一所,商小及培英皆系初级小学,此为学校教育之大概情形也。”(视导泾阳三原教育报告)这些小学由于师资底蕴各有不同,在教学方面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在1934年受到视导小组推崇的学校为四所高小,为县一高、二高、女校及鲁桥竞志小学。

1、“一高”——姚家巷小学的国耻教育

是民国时泾阳县最早、最有规模的一所小学。1934年督学亢维格、李日刚在泾阳视察督学报告提到姚家巷小学国耻教育。其做法如下:“学生组织方面,全校有国耻区,学生宿舍均以我国边疆失地分区,如安南区、朝鲜区以及东北四海各区,标名树帜,良堪警惕。国耻区订有违禁律,纠察学生行动,犯之者或罚站,或罚至教室外听课一小时。”

通过将学生宿舍依我国近代失地命名,远要比一般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譬如说有人问,“住于何处?”或回答“安南区”或回答“朝鲜区”,将历史上的失地物化,生活化,时刻让处于积贫积弱旧中国的学生牢记我中华民族往日的光辉灿烂的历史,牢记近现代中国所遭受屈辱。这种形式将我国家的荣光与屈辱烙印在骨子里,从而激起学子为振兴民族、国家而奋斗的豪情与志气。

国耻区设有严格的纪律制度,譬如穿衣戴帽,言谈举止的表现,均要符合的规范,严肃认真,不得轻佻。在学生纠察队的监督下,对于所有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如违犯规定,悖于“国耻区禁律”,均应予有罚。就如同今天学生违纪以后,罚他站在国旗下进行反思,姚小的学生则在于“边疆失地”进行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学校特意营造的这个氛围下此种做法无疑更具有教育的效果。

如此施行国耻教育对于纠察者和被纠察者两方面的学生都有教育效果,想出这个法子的老师真正让人佩服。姚小当时的校长是张善学先生,曾游学江苏南通中学,有思想,敢作为,年轻而有魄力,后来以校董身份在抗日战争期间与泾阳贤达共创泾干中学,曾任校长、训育主任职,沤心沥血,践行当年国耻教育之初衷。

2、二高——大安寺小学的公民教育

创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属于新办学校,教室新筑而成,校长姚蔼亭身份是商人,他的二高最突出特点是学生公民教育:“学生组织每级有级会,级会上有市政府组织,分教育、安全、卫生等股,实行自治生活,教师处于监督指导地位。全校秩序尚佳。”(1934)上述做法侧重体现出“小学校,大社会”,即将班、级、学校三个层面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相应的自治组织。班内层面有身负各职能的学生代表,以处理班内事务,再由这些人以代表形式应对年级层面各种事务,最后再依同样道理形成学校层面的自治组织,其职务名称也以社会职务名之,如类班委会的班会,“级会”,学校层面再设“市政府组织”、“教育”等股干事。训育、群育、级任等教师在二高学生自治层面所处的角色则为“监督指导”,属辅助地位,通过学生自治使其与学校联结于一体,时髦的说法是“主人翁责任感”,二高学校内的教学、活动秩序相对其他学校更佳。

二高学生干部是具有任期的,并非固定于某几人,而是采取轮流任职。在1929年督学刘麟阁报告中明确指出:“管理采取严格,使校中学生轮流服务,为他校所未有。”二高给每位同学都有服务机会,让这些干部认识到“干部”的身份是为他人服务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官僚。从1929年与1934年两份督学报告可以看出,石桥二高在学生思想教育上是一致的,既以注重学生自治,突出体现“小学校,大社会”的特点。

3、县立女小——造士街学生年龄跨度最大

泾阳县女子小学属于完全小学,既有初等、高等小学班,还设有幼稚班(幼儿园)、成人女子识字班,从在校学生年龄跨度来说,是泾阳县最大的。该学校是民国时期泾阳县女子最高学府,连同幼稚班在内共有学生154人,妇女识字班学生20人。当时承担识字任务的学校很多,大都为夜校班,只有女校例外,识字妇女多于课外回家自修。女校校长的学历也是最高的,校长张伯修,西北医科大学肄业,管理得法,学生秩序良好,学生成绩多优秀。在1938年私立泾干中学所招初中女生中,除域外学生全部来源于造士街女子小学。

民国时期的小学教师教育特点(民国的小学教育)(4)

网图

4、培英小学——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最好

培英小学,属私立初等小学,学校教室是新改的、桌凳是最整齐的,学校的老师也是最为勤勉的,学生状态与学习在泾阳县也属于最好的,尤其可贵的是学校全部由校长崔贯一自行筹募而建。1934年视导泾阳县工作的督导员,通过视导并测试学生情况认为:“村镇私立初小成绩最优者,为泾阳北乡云阳镇附近之培英小学。”

三、整体堪忧的小学教育

民国中期泾阳县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教育的需求,1927年统计泾阳县有适龄儿童7954名,其中在校学生2715名,未入学学生5239名,仅有34%的学生能够接受教育,将近2/3学生游离在学校之外。现有学校教育虽经泾阳县地方教育机构努力,但依旧问题多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办学经费极度短缺

1934年教育经费收入23683元,支持全县150所学校及教育部门、教师开支25756元,有两千多元缺口。泾阳县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在是正税之外的行业捐(费),其中最大来源为棉捐,约占泾阳教育经费80%以上,1934年收支见下表:

收入数

支出数

1、棉捐 19278

1、教育机关 2052

2、房捐 500

2、各学校 14196

3、地捐 300

3、私校补助 840

4、斗捐 405

4、留学津贴及奖学金 640

5、杂税 2400

5、各校馆临时费 8023

6、滩租 500

7、基本金 300

总计 23683

总计 25756

在视导过程中泾阳县从县城到乡镇,再到村庄各个层级的小学,屋舍多数破败,桌凳新旧高低不一,图书仪器体育器械匮乏,问题十分严重。如一高“每月办公费拮据异常,是其最大之困难也”;二高“办公费,每月与一小相仿,颇感不足”;县立女小“办公费三十元,颇为不敷”;商立初小借用“五福会馆,屋宇虽多,但系旧日建筑,光线甚差”,培英小学“惟困于经费,前途不免困难”;社树竞智小学“学校桌凳,俱由学生家庭供给,形式不一,高低不齐”等等。

多数村小甚至乡镇中心小学无标准教室,大多借用现成的庙祠公共建筑,或是光线不足,排气不畅,空气混浊。或屋宇简陋,难抵风寒,严重影响学生健康。至于图书仪器、体育器械仅个别学校配备,多数学校学生并未见过。

老师薪资水平在当时社会尚属中等,多数教师月资8至12元,年可收入80至100元以上。抗日战争开始之后,物价上涨,教师实际可领到的工资实际在不断下降,部分学校则以麦棉实物计值。

2、学校管理混乱

师资良莠不齐。社树复兴小学教员姚“姚湘府,年五十余,染有大烟癖”,“公立云阳镇初小 教员吴纯,省单级师范毕业,染有烟癖”,均无心教育;王桥镇公立小学“校长张世俊,多冗务,对校务颇不关心”,“县立东关初小 教员文振刚,不谙教学”,“公立汉堤洞初小 教员某,为省立三中肄业,管教失法”;现王桥镇成家堡老师“案上备置书物,均属科举之用”,学生“完全诵读四书”。

教育管理方面问题更多。县女小校长张伯修兼女小教学,不能专心职事;二高校长姚蔼亭“惟闻兼营副业,不能集中精力发展校务”;王桥镇公立小学“校长张世俊,多冗务”。半数学校学生举止失仪,教室及个人卫生不甚整洁,情形多见乡镇村初小;部分学校开课不全,县立第二初小,体育音乐均未开课;县立一小,视察时仅有学生三十余,教员外出。

学生方面最大的问题为严重缺员,各学校情形或大或小,最严重的学校到校率仅为三分之一,此情形从一高到一般学校都有发现。如一高281人,实到210人。社树竞智多则八十余,检查时26人。社树复兴报称30多,检查时竟无一人。

3、教材混乱。各个小学中有使用四书五经者,有使用清末版本者,也有以小作坊印刷其它不册子做为课本的。

公正地说以上教育问题与当时社会情形有巨大关系,首先泾阳县先经饿死数万人的饥馑,1932年又经霍乱病疫,死亡数千。1933年恢复正常仅一年,县域经济正处于恢复状态,农村经济稍有改观,此为经费紧张原因之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普通农民对于儿童教育重视力度不够,一至农忙,多以学生为次要劳力,阶段性放弃学业;还有就是多数学生家庭对于学习仅停留在识字算数,稍能识字提笔书写,立即辍学他就,这也是导致越到高段学生越少的主要原因。至于家贫一说,依当时学费一年不过皮棉数斤或小麦一斗不足之标准,实在不足以支持该观点。

四、其它

泾阳县在民国时期私立小学有:1914年创办“私立女子初等小学校”;1931年前后由于右任创办“私立思恭初级小学”;1934年由毛念修创办“私立竞志小学”,崔贯一创办“私立培英初级小学”;1938年创办“私立东北小学”;1948年王耀西创办“私立新民小学”,牛锡群、杨亚民创办“私立太白小学”。

一、从整体情况来看,各私立小学情形要好于公立学校,这些学校所请师资水平较高,管理得法,教学成绩较好。其中最为优秀者就是竞志小学和培英小学。毛念修的竞志小学办学水平也远比普通初小要高出许多,学校经费充足,学生数量较多,最大的特色是“ 学生组织有自治会,图书仪器充足,是其特色也。”培英小学前已有所述,此不赘言。但私立小学也有用人不善,导致办学水平差人一存在,比如于右任出钱办的私立思恭小学,所请教员韩笃敬教学水平较差,教出的学生程度参差异常,“简单分数及括号式,均不能应试”,最终在校学生急剧减少,仅有二十余人。

泾阳县教育虽然问题多多,但相比周边县区来说,三十年代中期应该算上处于上游水平,同时期三原县情形相比泾阳则要差许多。单从经费来说泾阳1934年投入二万多元,三原县投入仅四千元仅为泾阳六分之一强,至于其他情形还要恶劣之多。故在1934年视导过程中“该县县长田伯萌,热心教育;县立姚家巷小学办理成绩优良,各教职员服务亦颇努力,均应传命嘉奖,以昭激励”。

三十年代以后,随着县区经济不断改善,泾阳县教育相比以前较为正规。高级小学迅速增加,据私立泾干中学1944云小毕业年学生注册本统计,泾阳县高等学分别有:造小毕业、姚小毕业、三渠口小学、石小毕业、崇小毕业、西街小学、刘家沟小学等。应该说这个数据还不够全面,现在看到的仅是1944年泾中招录学生表显示的各个小学。

1943年教育部指令,陕西省教育厅呈报全省办理国民教育成绩优良县泾阳等5县,其中咸阳、醴泉2县因成绩“最优”,泾阳县成绩“略次”,部令省厅传令嘉奖。应该正确认识四十年代泾阳教育,以前的问题依然存在,不过是程度有所改善而已,如学生入学率差,办学基础差,经费紧张。改善最大的是师资,由于三十年代的师范传习所和四十年代的简易师范,为泾阳小学教育输入大量的年轻教师,最大程度改变泾阳县小学教育的落后局面。

参考资料:

1、《批泾阳县呈报该县乡立初等南阳、慧贞、甄俗三女校并职员履历学生年龄清册由》(1914年)

2、《视导泾阳三原教育报告》(1934 督学李日刚 亢维格)

3、泾中档册

4、《泾阳县志》2000版

5、视察泾阳县学务状况报告书(1925)刘麟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