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代名人怎么对待高考(古代人如何通过)

古代名人怎么对待高考(古代人如何通过)当时的主考官是翰林院侍读曹本荣,和副考官大理寺左评事李振邺等十四人。很多考生为了拿到“公务员”名额指标,千方百计地和考官疏通关系,而考官们也中饱私囊,大肆敛财,一一笑纳了这些好处费。技不如人,又想升官发财,作弊无形中成为这些人的一种“捷径”。古代作弊无非三种,其一贿买考官,其二夹带经文,其三请人代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枪手”。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现今考试如果被发现作弊,顶多是驱除出考场或永远不能再参加此类考试,但是在古代,一旦被发现考试作弊,轻者挨一顿毒打,重者则可以丢掉性命。这绝非危言耸听,举个例子,据记载,清顺治十四年,也就是1675年,在顺天府举行的科举考试上,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年的“公务员”考试,国家只有206个名额,但是参加考试的人却有6000余人。随着时光的飞逝,这种推荐选拔人才的方式持续了1600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通过考试选拔国家人才的科举制度,逐

再过几天,就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时间了,高考对于学子们而言,不仅仅是走向人生巅峰的第一次考试,或许还能成为改变一生的转折点。虽然高考不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但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考试”从未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古代名人怎么对待高考(古代人如何通过)(1)

今天我将用镜头,带领大家走进中国古代西南最大,最权威“教育考试机构”云南建水学政考棚,和您聊聊古代人是如何通过“高考”走向人生巅峰的,再谈谈为何还有人丢了性命。

古代名人怎么对待高考(古代人如何通过)(2)

云南提督学政考棚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内,临安路中部。学政考棚坐北朝南,占地6000多平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米,房屋呈中国传统的对称形布局,房间百余间。整个的学政考棚以南北甬道为中轴线,共分为六进院落,第一进院为鼓厅和号门,第二进院落为龙门,三进院落为考场,四进院落为校士馆,说白了就是监考老师休息工作的院落。五进院为戒慎堂,古代为考官们阅览考卷的地方。六进院为学政公署。

古代名人怎么对待高考(古代人如何通过)(3)

既然说到学政考棚,那就不能不提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选拔人才的制度起源于商周时期,叫做“乡举里选”,由本地族长选拔贤士,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为政府效力。

古代名人怎么对待高考(古代人如何通过)(4)

随着时光的飞逝,这种推荐选拔人才的方式持续了1600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通过考试选拔国家人才的科举制度,逐渐在唐代成型,逐级学位等级也有了秀才、俊士和进士等等之分,其考试制度也日趋完善。

古代名人怎么对待高考(古代人如何通过)(5)

那您知道古代哪个“职称”最难考吗?没错,这就是进士。古代学子要想真正地出人头地,那必须要有进士这个“职称”,换句话说,想成为“国家公务员”,成为进士是最低门槛。

古代名人怎么对待高考(古代人如何通过)(6)

在云南提督学政考棚里完成院试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因此在古代,这里成为居住在西南边陲的学子们,进入国家科举考试前的唯一考场。很多朋友看到此处会问,你说的为了考试丢了性命,这是怎么一回事?提到此处,“作弊”这个词就不能不谈了。可以说,什么时候有了考试,就有了作弊。在古代科举制度下,在功名、权力的巨大诱惑下,总有人会为此铤而走险。

古代名人怎么对待高考(古代人如何通过)(7)

技不如人,又想升官发财,作弊无形中成为这些人的一种“捷径”。古代作弊无非三种,其一贿买考官,其二夹带经文,其三请人代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枪手”。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现今考试如果被发现作弊,顶多是驱除出考场或永远不能再参加此类考试,但是在古代,一旦被发现考试作弊,轻者挨一顿毒打,重者则可以丢掉性命。这绝非危言耸听,举个例子,据记载,清顺治十四年,也就是1675年,在顺天府举行的科举考试上,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年的“公务员”考试,国家只有206个名额,但是参加考试的人却有6000余人。

古代名人怎么对待高考(古代人如何通过)(8)

当时的主考官是翰林院侍读曹本荣,和副考官大理寺左评事李振邺等十四人。很多考生为了拿到“公务员”名额指标,千方百计地和考官疏通关系,而考官们也中饱私囊,大肆敛财,一一笑纳了这些好处费。

古代名人怎么对待高考(古代人如何通过)(9)

最终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交钱多的自然榜上有名,没交钱的自然名落西山。但是,俗话说得好,没有不透风的裤子,这件事让皇帝知道了,于是下令督察院和吏部严查此事,主考官和副考官们一一落网被斩立决,行贿的考生们也被处斩。当然,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情虽不多,但是也绝非是十指可以数清。

古代名人怎么对待高考(古代人如何通过)(10)

如今的云南提督学政考棚,早已褪去的昔日的繁华,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如今的它已经作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文化的见证,屹立在建水古城中。在这里您不仅可以对中国科举制度有所了解,还能看到历代学子们的学习用具和文房四宝,走一圈下来,一定能让您获益无穷。

古代名人怎么对待高考(古代人如何通过)(11)

欢迎关注我,用原创图文打动您,用镜头带您领略中国的美,看尽世界风景,职业摄影师刘杰,带你看不一样的世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