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解释为什么很多孩子自杀(为何每年有10万个孩子选择自杀)
心理学上解释为什么很多孩子自杀(为何每年有10万个孩子选择自杀)一个月后,这些学生会与接受英国教学的学生进行比拼,他们将参加由第三方机构组织的考试,从而决出谁的成绩更好。最近看了一部由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讲述的是五名优秀的中国教师,受邀到英国汉普顿的博航特公立学校,给50名初中生进行为期四周的中式教育。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喊着要为孩子减负,也禁止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新一代的父母也在不断地自我纠正与提升,尽量给孩子足够好的成长环境。可是,为何自杀率依然高居不下,多年世界第一?我们到底哪做错了?自杀原因中排第一的“学习压力”是怎么来的?为了不再让悲剧重演,很多人都在试图找出答案。
先来看一组统计数据。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已连续八年成为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儿童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
当我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完全无法淡定,联想到之前不断从新闻中获知的儿童轻生事件,感觉特别的可怕。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喊着要为孩子减负,也禁止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新一代的父母也在不断地自我纠正与提升,尽量给孩子足够好的成长环境。
可是,为何自杀率依然高居不下,多年世界第一?我们到底哪做错了?自杀原因中排第一的“学习压力”是怎么来的?
为了不再让悲剧重演,很多人都在试图找出答案。
最近看了一部由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讲述的是五名优秀的中国教师,受邀到英国汉普顿的博航特公立学校,给50名初中生进行为期四周的中式教育。
一个月后,这些学生会与接受英国教学的学生进行比拼,他们将参加由第三方机构组织的考试,从而决出谁的成绩更好。
世界上的事很少能做到完美,中英教学模式各有优劣,我们可以借助这部纪录片,找出中式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一种进步吧。
02.唯权威论,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我们的文化素来崇尚权威,等级分明,父母和老师对孩子来说具有天然的权威性,是不可随意辩驳和反对的。
从小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长大,觉得没什么,但正如那句古诗所写“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把这种要求施加到从小自由随性的英国孩子身上,会怎么样?
在纪录片中,中式教育的课堂纪律混乱不堪,英国学生们不愿服从老师定下的规矩,无视老师的权威。
他们上课时旁若无人的聊天唱歌、烧水泡茶,当老师把闹事者叫到前面罚站时,他们也没有任何的悔过态度,甚至有学生公然和老师顶嘴,拍桌子。
几位老师极力想要控制秩序,但起不了一点作用,他们快要被逼疯了。
在国内,这种情况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学生们通常很乖,很听话,就算是差生也会尊重老师,可是现在,完全不受控制。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会很乖呢?不是他们缺少反抗的意愿,而是迫于大环境,迫于传统,在不断隐忍,当压抑过久,心理健康方面就容易出现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
而要想实现权威就免不了独行专制,可专制的背后,通常伴随着被孤立轻视的冷暴力和皮开肉绽的毒打。
可对中国孩子来说,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权威是不可挑战不可更改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改变不了自己,那就极易走上末路。
3.学习被赋予了多重责任纪录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当几位中国老师在面对无法控制的课堂纪录,课程进度在原地打转,眼看要输掉比赛的时候,他们聚在一起商讨对策。
其中的杨老师慷慨激昂地说:“这次实验的成败,不止关乎个人,更关乎中式教育,关乎中国,关乎中华民族。”
为了能取得胜利,老师们竭尽全力,他们找学生谈话、选举班干部、召开家长会,让英国学生包饺子、解九连环,跳扇舞,想通过文化浸染的方式改造他们。
这些老师所说的话,所做出的努力,都是源于从小被灌输“学习不单是为自己,更多的时候是为了父母、家族、国家”的崇高责任感,而这也从侧面表明了中国孩子肩上的担子过于沉重。
我不否认这种责任感会有很大的益处,它能让人们容易团结,更具有奉献精神。
只是,长期在这样高要求高目标的重压之下,孩子的自我将难以保存,个性也会受到压制。
还记得“流浪大师”沈巍吗,他就是在父亲的安排下做了审计工作,结果却怎么也喜欢不起来,干脆辞职当了流浪汉。
当你被告之,努力学习不止是为自己,还要肩负许多额外的寄托,那肩上的担子自然会变得沉重。
一旦失利,就觉得辜负了父母、老师甚至国家,这厚重的愧疚感要么给你更大动力,要么让你沉沦下去。
出生于和平年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长大的孩子们,有几个能承受如此之重并绝地而起呢?
04我们养育一个孩子,是为了一起幸福,而不是逼得孩子走投无路。
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优质孩子,父母必须学会这几点:
1. 倾听、等待和尊重
UCL医学研究协会梅•斯塔福德博士说:不听孩子的意愿,否定他的决定,对孩子的心理进行控制,只会助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削弱孩子的自立与自律能力。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不懂事只是父母以为的不懂事,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而为了让孩子听话,我们又会动用一切力量向孩子施压,暴力、责任、情感,等等。
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认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
前不久那起少年跳桥案,事后,众多网友都在痛心:少年的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呢?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非要在马路上停车教育孩子呢?
别等事情发生到了不可换回的地步时才痛心疾首,如果当初,能好好听听孩子的心声,顺一顺TA的意愿就好了。
从现在开始,多和孩子交流,听听他心里想些什么,即使有不成熟的想法,放心让TA去碰碰壁又有什么不可的呢?
2. 让孩子做自己,不负向攀比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攀比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向攀比,一类是负向攀比,好多父母,掉进了负向攀比“拼孩子”的漩涡之中。
曾有专家对4万名父母,做过一项“关于是否支持拼孩子”的调查,其中13%的父母支持拼孩子,32.5%的父母保持中立态度,认为拼孩子有利有弊,其余的则持反对态度。
不顾孩子的现实,拔苗助长,一味地想让孩子尽快做出成绩,以实现父母的心里期待,这本身就是一个负向攀比的漩涡。如果再施以语言和身体暴力,强迫孩子快跑,那么造成的伤害,就更大了。
孩子,不是我们人生成就的参数,不是我们下场博弈的“赛马”。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孩子也是一样。
3. 让孩子过“慢半拍”的人生
“成长型思维”的提出者Carol Dweck教授给了父母们一个建议,就是使用“not yet”的方法。
“not yet”也就是“尚未”。Carol Dweck教授认为,在对待拥有悲观情绪,总觉得自己做不好或做不到就不愿尝试,甚至尝试了却失败的孩子时,鼓励或安慰他时可以在所有他对自己的评价后面加个“not yet”,多了这么一个词,对孩子的影响就会发生非常正面积极的变化。
我们都只是现在“尚未”做好这件事,未来可期。
况且,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说:面对变化,我们也需要有钝感力。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
允许孩子过“慢半拍”的生活,不急功近利,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是为延续我们愿望的所在。愿每个父母都能把孩子当朋友,当伙计,在鼓励和正确的引导下陪伴其一生健康成长。
图片来源:网络
宁静:亲子爆文作者,10岁男孩妈妈,一手执笔,落字有声,一手带娃,诗意生活。
公众号:遇见宁静(ID:yjnj006),亲子、情感、观点、励志的暖文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