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精选知识点精华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归纳(精选知识点精华版)3. 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 1935 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2.1931 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二、电影:1.1905 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第 11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
1.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二、电影:
1.1905 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 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 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 1935 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三、电视: 1958 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四、互联网:
1. 互联网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 互联网的优势与作用
第12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1)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 股票投机过度, 信贷消费过度分。
(2)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3)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爆发标志:1929 年 10 月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崩溃
3、表现: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暴跌
4、发展:从美国迅速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5、特点:
(1)范围广 (2)时间长 ( 3)破坏性大
6、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 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2) 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激化了各国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 矛盾。
7、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不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失败原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929-1933 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失败;1932 年罗斯福 在大选中获胜, 1933 年上任后实行新政;全国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 1933—— 1939
3、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 2)调整农业政策。
(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
(1)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大危机。
(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 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局限:未能完全彻底的消除经济危机。
5、新政的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第14课: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的变化)
②福利国家的发展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④“新经济”的出现
实质:资本主义的内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理论来源:凯恩斯主义
特点:国家干预
盛行:二战结束到 20C70s
作用:(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战结束到 20C70s, 经济发展)出现了 “黄金时期” 滞胀:1973 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
解决滞胀办法:(西方国家普遍抛弃“凯恩斯主义”但不是完全抛弃,而是实行国家干预和市 场相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 “混合经济” 。
二、福利国家的发展目的: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缓和贫富差距, 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一)(根本) 作用:
1、积极作用:稳定社会。
2 、消极作用:
①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②道德危机( “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概念:第三产业又被称服务业,是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总称。
兴起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四、新经济的出现概况: 20C90s 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作用:美国 90s 出现了持续 10 年的经济增长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忧外患( 1918~1920 三年内战)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内容 :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评价:
1.历史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失误:损害农民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标志:《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内容:
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③贸易:恢复自由贸易。
④分配 :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新经济政策 “新”含义:一定程度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作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指明道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
三、斯大林模式背景:苏联成立和列宁逝世表现:
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2 、农业:农业集体化。
3 、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
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 政治上高度集权, 思想上高度集控。
评价:
1、 功绩: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也为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奠定物质基础。
2 、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 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