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经有24小时没有去健身了(我觉得我不是老师)
你已经有24小时没有去健身了(我觉得我不是老师)做项目就需要这样一个调研、转化的过程。像是在以海洋这个词往外发散的时候,会有好几个主题出现在你面前,你要自己去做一个选择,然后再围绕主题继续进行。如果做的深入的话,可以就把海洋当做一个点,比较通俗的来说可以想到海洋污染,冰川融化,北极熊生存等有关环保的内容,这样的方式可能最后就和海洋没有那么大关联。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梳理清楚前期调研的思路。比如,以海洋为灵感来源,有些学生可能就直接把海洋当做成主题,把海浪啊、海的颜色啊直接用在服装上,这样的方式去做一件漂亮的衣服可以,但是太简单了,可能更适合本科学生。也不是以形转形不行,但是这样的项目需要增加自己项目的体量,后期制作要多。还拿海洋为例吧,如果我对海的波浪感兴趣,那就要观察波浪有几种样子,想办法怎么样把它做精致、做复杂。
我觉得我带学生做作品集,就像健身教练带学员减脂。
我就是健身中心的教练,天天督促着学生,“来锻炼吧,来减肥啊”。但是我的学生却觉得报了名就能瘦……
服装设计专业花费的时间会相对于其他专业长一些,像是摄影、平面等一些偏纯艺术的专业,可能到创意的部分就能收尾了,但服装还要把创意转化到衣服上,再制作出来,整个流程会复杂一点。
我手下的时尚“农民工”
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梳理清楚前期调研的思路。
比如,以海洋为灵感来源,有些学生可能就直接把海洋当做成主题,把海浪啊、海的颜色啊直接用在服装上,这样的方式去做一件漂亮的衣服可以,但是太简单了,可能更适合本科学生。
也不是以形转形不行,但是这样的项目需要增加自己项目的体量,后期制作要多。还拿海洋为例吧,如果我对海的波浪感兴趣,那就要观察波浪有几种样子,想办法怎么样把它做精致、做复杂。
如果做的深入的话,可以就把海洋当做一个点,比较通俗的来说可以想到海洋污染,冰川融化,北极熊生存等有关环保的内容,这样的方式可能最后就和海洋没有那么大关联。
做项目就需要这样一个调研、转化的过程。像是在以海洋这个词往外发散的时候,会有好几个主题出现在你面前,你要自己去做一个选择,然后再围绕主题继续进行。
总之,不管做浅还是做深,一定要把整个思路清晰的呈现,讲明白调研的过程和原因,让人看得懂是首要的。国外的老师们会倾向于看得懂的设计,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有深度、有意思,那就是加分项。
撞题的话,先别急着换我带的学生们在做项目的时候,也担心自己的主题和别人撞了,然后又试图浪费很多时间去重新想选题。但这也正常,一个有趣的主题肯定会吸引很多人。不过就是“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
比如都做环保的主题,那最容易想到的可能就是垃圾回收,找一些废弃的塑料袋,经过编织、拼合,然后放到衣服上去。但是这样的想法申请本科还可以,对于研究生的话,还是需要一个更深入的过程。像是尝试重新溶解塑料袋,通过化学实验等方式,将它变成新材料等等。
项目内容也要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从身边的事物找灵感,才能够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比如麦昆就很叛逆,他在二十多年前做的东西都在讲血腥、暴力等等,但那时候大家都在做奢华的高定。这样就很容易脱颖而出。
可现在要是有学生和我说想做这方面的内容,我就会先问他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如果没有是很难把这个主题做好的。
如果没有很丰富、特殊的经历,那就要学会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中发现灵感。有的学生就说自己没喜欢的事儿,那总有喜欢看的综艺吧,会追剧吧,再没有,一天到晚总会干点什么吧,就得学会从这些小事儿中找灵感。
说丑就像健身教练说胖,都是激励你们,加油哈哈
学生们没有自己喜欢的事儿,不会思考,可能和国内的教育也有关系。大家上学的时候,都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任务,而且老师还会规定作业的数量,学生们就会布置多少完成多少。这就导致学生们不思考,不问为什么。
老师为什么要给你布置这样的作业内容呢?为什么要规定完成这些数量呢?学生都不去想。所以就导致现在学生们最希望老师能够直接告诉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不想试错。
但国外的老师反而更不喜欢告诉你干什么,只会通过和你聊天,了解你的想法和思路,从你给出的几个项目方案中,给出你建议,然后帮助你解决一些遇到的困难,整体项目还是要自己把控。
本科生可能好一些,让你有时间去尝试,去适应。但是研究生就不一样了,是有一定的学术目的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需求,不要总是依赖老师给你建议。
对服装设计的误解,也会一定程度的浪费时间有些学生其实对服装设计有误解,学服装就是想看漂亮的衣服……
其实喜欢漂亮的衣服没有问题,但实际上时尚的范围很广。只制作衣服的话,那直接学打版学立裁就能够做出来;喜欢穿漂亮的衣服、爱好搭配,可以去学专门的搭配专业;还有时尚管理,也是属于时尚行业的一部分。
像伦时就把时尚专业划分的很细致,希望学生们术业有专攻。国内可能有些院校就把这些专业方向统一划分到服装设计中去了,也造成了同学们的这种误差。
学生们在选择院校的时候,也会出现误解,就觉得TOP级的院校就是好的,但这个院校可能不适合自己。我觉得大家去选择院校的时候,还是关注一下院校的专业背景、导师的情况、学生作品的风格等等,毕竟这关乎日后的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
像米理和圣马丁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就希望学生们能够毕业就进入各大时尚品牌担任设计师,或者成为独立的设计师。所以,他们的学生项目会做的比较落地,偏向成衣那一类,能够直接拿去售卖。
偷偷凡尔赛一下哈哈哈
像我会比较偏爱帕森斯的风格,每年毕业秀的设计都特别有趣,这个和圣马丁研究生的风格就不一样了,如果一个学生之前没有了解过这些的话,那他选择的院校可能和自己喜欢的风格就出现偏差。
除了帮助学生们学习,我这个“健身教练”日常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今天这个学生做不出来东西郁闷啦。明天那个学生进行不下去崩溃啦,难过啊。但是这也正常,学什么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嘛。
我在国外上学的时候也是从大一就开始了紧张课程,也头疼自己的项目,也会纠结压抑,但这都是一个过程。做项目本身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大家不要太惧怕困难,规划好时间按部就班的进行,有什么问题老师都会帮助大家的。
给学生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现在正在带冬令营的课程,也希望教学生一些虚拟化的东西,能帮助他们在专业上找找突破点,丰富他们的思路,增加一些作品集的视觉效果。总之,我这个“教练”,还是得帮学生们把控好方向啊。
如果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方面的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