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好看的推理书(罗翔老师力荐东野圭吾的这本书)
东野圭吾好看的推理书(罗翔老师力荐东野圭吾的这本书)真诚地悔过——相信这是所有受害者家属最希望从加害者那里得到的。对失去挚爱亲人的受害者家属来说,他们想要的绝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赔偿,更多的是想为受害者讨回公道。这一判决让众人为江歌妈妈松了一口气。尽管东野已有许多声量很大的社会派推理,仍未掩盖《虚无的十字架》的光芒。罗翔老师就曾在视频中推荐这本书,希望对刑罚这一问题有兴趣的读者都去看看这本书。日本书评人马可更不吝评论:我认为《虚无的十字架》是东野圭吾自《祈祷落幕时》后最好的作品。论及原因,可能是它议题的当下性和时代性,使其拥有长久地吸引人讨论的魅力。例如前段时间的江歌案,其引发讨论的内核就和本书不谋而合。罗翔老师在“法律小课堂”上提及《虚无的十字架》江歌案的最新进展是,刘暖曦被判决赔偿原告江秋莲各项经济损失496000元及精神损害抚慰金20万元,并承担全部案件受理费。
全文共2592个字,阅读需要7分钟
在东野圭吾的小说中,《虚无的十字架》无疑是最特殊、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
它是一部社会派推理小说,沿袭了《白夜行》中对危险关系的探讨,也承接了《彷徨之刃》中对未成年犯罪的关注。但更重要的是,它直面了颇有争议的对死刑和刑罚的讨论,一针见血地发出提问,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救赎。从这一方面来看,《虚无的十字架》在东野的作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虚无的十字架》所获荣誉与奖项
尽管东野已有许多声量很大的社会派推理,仍未掩盖《虚无的十字架》的光芒。罗翔老师就曾在视频中推荐这本书,希望对刑罚这一问题有兴趣的读者都去看看这本书。日本书评人马可更不吝评论:我认为《虚无的十字架》是东野圭吾自《祈祷落幕时》后最好的作品。论及原因,可能是它议题的当下性和时代性,使其拥有长久地吸引人讨论的魅力。例如前段时间的江歌案,其引发讨论的内核就和本书不谋而合。
罗翔老师在“法律小课堂”上提及《虚无的十字架》
江歌案的最新进展是,刘暖曦被判决赔偿原告江秋莲各项经济损失496000元及精神损害抚慰金20万元,并承担全部案件受理费。
这一判决让众人为江歌妈妈松了一口气。
真诚地悔过——相信这是所有受害者家属最希望从加害者那里得到的。对失去挚爱亲人的受害者家属来说,他们想要的绝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赔偿,更多的是想为受害者讨回公道。
正如江歌妈妈所说:“我不可能放弃。如果我死了,世上就没有人为江歌去做这些事了,我是唯一可以为江歌讨公道的人。”
微博大v华俊竹在为江歌妈妈发声时提到:东野圭吾在《虚无的十字架》里说过,判决虽然落下帷幕,但受害者家属留下了一生无尽的伤痛和悔恨,只有加害者发自内心的忏悔并一生背负起罪孽的十字架,才有可能感到一丝慰藉,才有可能抱着对逝去之人的怀念继续走下去。
我们不禁思考,让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真诚地悔过,为什么如此困难?法理与公权力,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拯救人性?什么才是真正的救赎?
而以上这些问题,或许都能在《虚无的十字架》中找到对应的解答。
没有人想站在阴影中,
除非那是另一种解脱
《虚无的十字架》四大关键词
《虚无的十字架》是一个双层嵌套的故事,而这第一重故事的女主角,就是一位像江秋莲女士一样痛失爱女的女性——小夜子。
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日,到了下午四点半,小夜子准备出门买晚饭食材。走路去附近的超市要不了十分钟,于是小夜子决定短暂地留女儿一人在家,自己很快就回来。
没想到这一次大意,却带来了终生的遗憾。
回到家,小夜子看到女儿爱美就躺在厕所的地板上。她的双手和双脚都被胶带绑着,嘴里不知是不是被塞了什么东西,腮帮子鼓鼓的。她的眼睛痛苦地半睁着,原本粉嫩的肌肤已快没了血色……
后来,凶手很快落网,杀人的理由如此简单:以为屋里没人,所以打算偷点东西,没想到爱美看见了他,害怕有什么麻烦,就杀了她。
面对如此冷血的杀人理由,中原小夜子和中原道正夫妻二人以为犯人肯定会被立即判死刑,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在开过几次庭后,气氛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辩方的诱导之下,事件残酷的一面被渐渐冲淡了。一审,犯人居然只被判了无期徒刑。
中原和小夜子决定,他们要并肩战斗,直到给出死刑判决为止。
上诉再审。三个新证据再次证明了凶手的残忍,这一次,他们终于得到了想要的判决——判处凶手死刑。
中原本以为确定凶手被判死刑、官司终结,就能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一些变化。那应该是一种可以用词语来表述的变化,他甚至幻想过等待他们的将是重生。但之后,二人却一直无法走出女儿去世的阴影,最终选择了离婚。
令中原没想到的是,十几年后,昨日梦魇忽然重现,中原又一次接到了警方的电话,这一次,传来的是小夜子死亡的消息。凶手也很快自首,动机是劫财杀人,但中原却认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至此,第二重故事慢慢浮现,纠缠着过往的,居然是另一桩谜案。
那是一桩因年少无知而犯下的罪行,凶手在那之后深陷于悔过的泥淖中,如同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十字架。那不是法庭加在他头上的,而是他自己施与内心的,他如同《罪与罚》的主人公一样,将偿还当成了一种信仰。
没有人想站在阴影中,除非那是另一种解脱。年少时就犯下的罪行,是否就永远无法得到原谅?如果用一生的时间来为年少时的过错赎罪,与法理上的惩罚相比孰轻孰重?中原发现,自己陷入了对曾经道德观和法理观的质疑中,以往的信念也产生了动摇。
将善与恶界定得越简单,就越容易出现
不该赦免的罪行和单纯的暴虐
如果加害者选择用一生来赎罪,你会原谅他吗?东野抛给中原的这个问题,其实也落在了我们这些读者身上。
“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陀思妥耶夫斯基借《罪与罚》写下的这句话,直到现在都拥有无法超越的现实意义。关于惩罚这两个字,素来就有很大的争议。几乎每一个热点事件的判罚都会引发新一轮关于“圣母心”和“刽子手”的批判,各个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的极端言论大行其道。
但《虚无的十字架》中主角面对的两难困境,实际上是对这些极端言论的最好回应。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所以单一的道德观,一定会在一个暧昧不明的案子前失效。
《虚无的十字架》各界评价
江母的案子与爱美的案子类似,加害者和关联加害者对此毫无悔意,所以她必须像中原二人一样,向这个有失偏颇的社会大声疾呼,让加害者获得应有的惩罚,但同时,《虚无的十字架》并没有刻意讨好我们,他将主题的探讨扩展到了另一个与爱美案完全不同的案子上。
一个是面对死刑仍毫无悔意的人,一个是选择用一生来补救过错的人,我们如何能给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施以同样的惩罚呢?
当然,我们可以想到东野在写这样的故事时经历了怎样的内心冲撞。所以直到最后,他都没能给出一个百分之百精确的答案。
或许他是想用这样一个难以下定义的案件告诉我们,无论是草率地定罪,还是给予所有人宽大处理,都是对案件本身、对受害者的不尊重。无论是警察还是法官,都应该细致地剖开案件本身的肌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并以更人道的方式评估方方面面。关于这一点,没有捷径,更没有什么公式,不过是无尽地平衡、迂回,将事件定位到一个相对公平的状态。
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这样写道:“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但他写下这样悲观的句子时,想必也是充满希望的渴求的。所以我们只能奢望,这个社会能更有情也更有理,为每一个案子,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式。
本期编辑:dading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