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全职考公值不值(考公的尽头是税务)
硕士毕业全职考公值不值(考公的尽头是税务)这一点还是很辩证的,因为人多,想要轻松上岸。但也正是因为人多,上岸之后很难出头,这大概就是付出和回报的正比吧,有些岗位难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税务部门人太多了:因为需求的人多,所以在公务员的体系里,算是比较好考的。但也正是因为人太多了,所以竞争也很激烈,想要晋升比较困难。税务更适合那些双非考生,正常找工作,薪资待遇不会很好,图个安稳,不想拼仕途的考生。就当做是找了一个比较安稳的工作,还是不错的。如果考生未来想要拼仕途,想要当官,处级以上之类的,就考虑一下其他部门吧。税务是不可能了,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点:
考公的尽头是税务,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很多考公无望的学生最后都把目光定准了税务部门,倒不是这个部门有什么好处,完全就是胜在人多。
税务部门是体制内,除了警察之外,人员最多的一个部门。百万税务大军的称号,不是白来的。
过来人劝税务部门,名校毕业生不要报考,留给双非的考生。又是为什么呢?听听具体细节就知道了,虽然很扎心,但很真实。
税务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不鼓励名校毕业生去报考税务,主要是希望这些考生,可以有更好的出路。朝着其他方向努努力,不要图好考,就过来报考税务。
税务更适合那些双非考生,正常找工作,薪资待遇不会很好,图个安稳,不想拼仕途的考生。就当做是找了一个比较安稳的工作,还是不错的。
如果考生未来想要拼仕途,想要当官,处级以上之类的,就考虑一下其他部门吧。税务是不可能了,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
税务部门人太多了:因为需求的人多,所以在公务员的体系里,算是比较好考的。但也正是因为人太多了,所以竞争也很激烈,想要晋升比较困难。
这一点还是很辩证的,因为人多,想要轻松上岸。但也正是因为人多,上岸之后很难出头,这大概就是付出和回报的正比吧,有些岗位难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点:
税务是中直单位,直接归中央管,领导岗位很少。实行垂直分管,有调动也都是内部的调动,因此想要升职,机会非常渺茫。
这一点其实也还好,毕竟税务的特殊性,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工作的时候,工作内容不快乐,也是其中一个点。
第三点:
工作内容繁多杂乱,公务员都是有绩效的。税务部门人又多,很多工作又很繁琐,为了绩效好看一些,基层的职员就会比较辛苦了。
也是因为领导少,有些事情安排下来了,领导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下面的员工不一定知道,做得不明不白,心里不舒服。
第四点:
提拔难,这个也是要很多名校考生避坑的原因。因为人多,领导少,领导岗位也少,工作的积极性相对来说就不是很高。
尤其是成家立业之后,40岁左右的时候,工作中心发生偏移。很多工作都是新来的应届毕业生在做,分配不是很均匀。
晋升的时候,税务部门也并不友好。像辞呈税务局,超过了35岁,连股长有评不上的人,也大有人在。还有人在继承兢兢业业10年时间,最后还是一级行政执法员。
如果是名校毕业生,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所以说税务的报考,适合双非的考生,本身就无欲无求,就把他当做一份普通的工作看待,胜在安稳。
想要考公的同学们,在挑选岗位的时候,不要盲目地看招收的人多,就去一股脑的报考。每个部门的职责和晋升机制都是不一样的。
而且并不是所有招收人多的岗位,都好考。比如一个岗位说招10个人,考生一看10个人,自己怎么也能有个机会,结果大家都报考,一下报考的人数,达到了100个,那是不是很可怕?
一个岗位说招3个人,考生一看,就3个人,那一定很难。大家都畏首畏尾的不敢报考,最后报名的只有10个人。
这样对比下来,看看是哪个录取比例高一些?所以同学们在报考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
那些想着只要能上岸,哪里都可以的考生,也要谨慎。考公之后基本就是一辈子,安家生活都很难改变,你是不是真的能够接受背井离乡。
城市里长大的考生,报考了乡村之后,是不是真的能够适应乡村的生活?即使早早就有心理准备,真的到了关键时刻的时候,还是会动摇的。
甚至会怀疑自己,为什么要报考,觉得生活都失去了乐趣。这不是危言耸听哦,很多突然改变生活环境,而且是向下改变的考生,都会有这种感觉。
所以税务不是坑,不合适的岗位才是坑,公务员岗位里,没有轻松好干的工作,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辛苦,希望同学们摆正心态,好好努力,争取不久之后的国考,能够顺利上岸。
今日话题: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