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讲自己一生一无是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南怀瑾讲自己一生一无是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像我们一般人都是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也来不及,好讨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裤子都得当掉,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当然这就是孔孟思想被误导了几百年,把孔孟比作老板,他们的学生徒弟比作员工,老板没有错员工错了,解释老板的东西不对,下面来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解释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哪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
在今天的社会中,没有朋友是绝对不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什么南怀瑾老师说不亦惨乎?
这也是论语中的第一段话,《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上,就有好几篇课文是论语的选段。其中最著名的一段,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凡是中国人,我们小时候的课本上都学习过,子曰,自从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下令以四书作为考取功名的基础,必须是宋朝时期的朱熹所注解的论语,因为都姓朱嘛,老朱家人自然是向着的。因此明朝以后六七百年来,所有的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许许多多问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现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像我们一般人都是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也来不及,好讨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裤子都得当掉,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当然这就是孔孟思想被误导了几百年,把孔孟比作老板,他们的学生徒弟比作员工,老板没有错员工错了,解释老板的东西不对,
下面来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解释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哪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