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读书金榜题名(读书人志在不为良相)
十年寒窗苦读书金榜题名(读书人志在不为良相)还有第四十五回,宝钗见黛玉的病总是不好,而且“每年间闹一春一夏”,便根据医理提出了建议:“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宝玉本来是个不听劝的人,但他“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的,命人暖来方饮”。所以,真正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读一些医书,懂一些医理,至少在小病小痛以及养生上可以不求人。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书中提到,“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说明林如海对医理也是有研究的。书中还两次提到宝钗对医理的研究,一次是对宝玉说的,一次是对黛玉说的。第八回,天冷下雪,宝玉要喝冷酒,宝钗用医理劝他:“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
前段时间和朋友讨论读书的意义,我说:关于读书的意义,古人早已说尽了,修齐治平。那些把所读之书用于风花雪月甚至伤春悲秋的人,其实是把书读歪了。正如宝钗所说的“移了性情”。
修齐治平,小则修身齐家,大则治国平天下,无论有没有机会,都有发挥才干的舞台。所以,古代的读书人由此延伸出了更为实用的志向和使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读书人的使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在古代,读书是件奢侈的事,平常人家很难拥有读书的机会。正因为如此,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使命便降临到这些拥有更多机会的人身上。于是,我们便能看到,历代都有舍小我为大我的知识分子,不遗余力地救世济民,比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仲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还有在艰难困苦中写下《伤寒杂病论》福泽后人的张仲景等。
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是做良相,“辅国治民”,为百姓创造一个“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的安乐社会。良相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指的是能够参与政务的所有官员。级别不同,分工不同,但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辅国治民”。不过,并非所有读书人都有机会进入官场,于是,善于变通的人便找到了济世救民的另一种途径:良医。
所以,真正懂得如何读书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读一些医书,懂一些医理,至少在小病小痛以及养生上可以不求人。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书中提到,“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说明林如海对医理也是有研究的。
书中还两次提到宝钗对医理的研究,一次是对宝玉说的,一次是对黛玉说的。
第八回,天冷下雪,宝玉要喝冷酒,宝钗用医理劝他:“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得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呢!”
宝玉本来是个不听劝的人,但他“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的,命人暖来方饮”。
还有第四十五回,宝钗见黛玉的病总是不好,而且“每年间闹一春一夏”,便根据医理提出了建议:“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正是因为宝钗说的合乎情理,黛玉不但接受了宝钗送给她的燕窝,还因此对宝钗倾吐肺腑之言,把宝钗当亲姐姐般依赖。
似乎是为了突出读书人应该重视对医理的研究,作者曹雪芹先生还特别塑造了张友士这个人物。张友士本是冯紫英“幼时从学的先生”,“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可见他是以教书育人为主,研究医理为辅,也没有打算从事医生这个职业。但他却能在适当的时机治病救人。如果秦可卿的病不是被一群庸医耽误了,他就可能救可卿一命。
张友士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代表,不但“学问最渊博”,而且“医理极深”,进则可用学问救世,退则可用医理救民。冯紫英这么推崇他,可以想见,如果冯紫英在日后的政务工作中遇到困惑,一定会找恩师指点迷津。所以,张友士虽然不在官场,却能间接起到救世的作用。
这才是读书人该有的境界,实现了读书的意义。
黛玉空有满腹才华,却都用来伤春悲秋。并非所有读书人都能像张友士这样“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因为能否把书读通,能否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能,是需要悟性的。这个悟性,与先天是否聪明相关。
大观园里的主子都是读书人,悟性最高的是林黛玉,因为只有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只有她有“咏絮才”,是最聪明的人。如果她愿意潜心研究学问,会比张友士学问更渊博。同时,因为她先天就带病而来,“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更有理由和动力去研究医理。
尤其是进入贾府之后,黛玉拥有了更多空闲时间,也有闲心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书中有一个容易被读者忽略的细节,值得我们重视。第二回中说黛玉自母亲生病到仙逝,“侍汤奉药,守丧尽哀”,简单的八个字,便把一个懂事而劳碌的形象描绘出来了。要知道,此时的黛玉还不到六岁。
在林家,小小年纪的黛玉自身有病,却还需要照顾病中的母亲,“侍汤奉药”。到了贾府,黛玉不但不需要照顾别人,还有一个尽心尽力照顾她的紫鹃。
此时的黛玉,成了和宝玉一样的“富贵闲人”,她最应该做的就是从自身的病出发,通过研究医理,让自己成为良医。有句俗语叫“久病成良医”,越是被病痛困扰的人,越会生出研究医理之心。
经常有读者说黛玉无施展才干的机会,寄居之人无权参与贾府的管家事务,这些人意识不到,施展才干是从修身开始的。修身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生,保持身体健康,二是修养,做一个宽厚的人。身修而后家齐,如果一个人做不到修身,就别想着去管家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我管理都做不好,何以管家?
黛玉在修身方面相当欠缺,养生和修养都没做到。养生方面,明知自己体弱多病,不但不去研究医理自救,反而把满腹才华都用在伤春悲秋上,让病更加严重;修养方面,她不但做不到宽厚待人,反而变得很“小性”,尖酸刻薄而又多疑,使得周围人对她不是服而是怕。
这就是作者对黛玉的批判:空有七窍玲珑心,空有满腹才华,别说救世济民了,连自己都救不了,反而把满腹才华用来自伤,加重了病情,加速了生命终结的过程。真是枉费了饱读诗书,枉费了书香世家赋予她的“聪明清秀”和精心培养。
所以,作者借宝钗之口批判黛玉这样的读书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
“书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西汉学者刘向的名言。读书本来是用来医治愚昧的,通过读书明理,比如曹雪芹把不明理的赵姨娘称之为“愚妾”,赵姨娘的主要问题就是不明理,胡搅蛮缠,因为她是个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蒙昧之人。与之相比,黛玉出身于书香世家,五岁就读《四书》,再加之天赋聪明悟性高,但因为她没有把书读对,不知读书的意义为何,反而被书所害,比赵姨娘更不明理。
从林黛玉的教训,我们可以为刘向的名言补充一句:“书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善读之则会自戕。”
林黛玉的泪尽而逝,其实就是通过读书而自戕。
相关阅读:
《红楼梦》| 薛宝钗的读书论,把宝玉黛玉林如海贾雨村都骂了
靠血缘关系在贾府立足,书香世家出身的黛玉为何毫无个人魅力?
《红楼梦》 | 林如海真的疼爱黛玉吗?事实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