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教育上的最大创举(孔子是伟大教育家)
孔子在教育上的最大创举(孔子是伟大教育家)来自网络图片由于孔子重视启发式教育,弟子在学习过程中都注意积极主动的思考,锻炼由此及彼的推理判断思维能力。有的弟子还能给予孔子启发。孔子对弟子中出现的此类现象都给子鼓励、表扬。有一一次,子夏问《诗》中“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能作画)。子夏类比到仁与礼的先后关系上,就问:“礼后乎?”(礼是否产生于仁之后呢?)孔子听了 非常高兴,夸奖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卜商呵,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从此可以同你一起讨论《诗》了。)来自网络图片孔子还教弟子们学会类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他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解释说:“物之有四隅,举隅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告也。孔于息思定说:曾如有四9隅的东四,教给他其中一隅,如果他不能类推出其他三隅来, 就不再勉强教下去。即不再一隅隅地讲,而是 留
来自网络图片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首创启发式教学方法,他非常重视并坚持启发式教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机结合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孔子在施教过程中,很注意调动弟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他提倡学思有机结合 引导弟子在多学基础上深思,诱导弟子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给予指点、启发,而不是采取不顾学生思维情状的强行灌注式的填鸭法。
来自网络图片
孔子曾明确宣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为开其意。发,为达其辞。”孔子的意思是说,不是在弟子要把问题想通却又想不通的时候不开导,不是想说出来而又表达不出来的时候不启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弟子进人积极思维状态 经过独立思考,却又想不通表达不清楚时,才给予启发,即“开其意”、“达其辞”。这种在弟子具有强烈求知欲、积极主动思维状态下进行教育的方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仅使弟子可以弄清、说明问题,而且训练了思维能力。
来自网络图片
孔子还教弟子们学会类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他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解释说:“物之有四隅,举隅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告也。孔于息思定说:曾如有四9隅的东四,教给他其中一隅,如果他不能类推出其他三隅来, 就不再勉强教下去。即不再一隅隅地讲,而是 留给学生自己去类推。 也就是说,不去代替学生思考,而是让弟子们学会举一反三、闻知多,锻炼由此及彼的推理判断能力。
来自网络图片
由于孔子重视启发式教育,弟子在学习过程中都注意积极主动的思考,锻炼由此及彼的推理判断思维能力。有的弟子还能给予孔子启发。孔子对弟子中出现的此类现象都给子鼓励、表扬。有一一次,子夏问《诗》中“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能作画)。子夏类比到仁与礼的先后关系上,就问:“礼后乎?”(礼是否产生于仁之后呢?)孔子听了 非常高兴,夸奖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卜商呵,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从此可以同你一起讨论《诗》了。)
来自网络图片
一次子贡问孔子:“ 贫而无谄(巴结奉 承),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说:“《诗》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夸奖子贡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子贡的名。意思是说:端木赐呵,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告诉你一一件,你能举一反三,有所发挥了。且提做,强尽为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运用得相当成功,为弟子所赞服,尤其颜回体会最深。他曾赞叹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意思是说:夫子之道,越仰望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礼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既用尽才力,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了。可是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 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来自网络图片
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历代教育家。如朱熹说:“教师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现代教育学上使用的“启发”一词就从孔子那里继承下来。发端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今人仍在提倡,并在今天教学中普遍采用。因此在那个远古的年代,孔子就有如此的先进思维和教学方法,想想,真的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