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加快推进教育科研信息化)
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加快推进教育科研信息化)“在‘教’和‘研’的过程中,教研人员要主动适应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行与互联网相融合的教育教学组织方式,通过对传统教育教学进行变革和重组,构建新的教育秩序和教育生态。”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石灯明认为,加快推进教育科研信息化是新时代对教育科研系统的紧迫要求,而做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教育科研工作,最为关键的还是认识和观念问题。加快推进教育科研信息化是新时代对教育科研系统的紧迫要求,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我们为之奉献和努力的事业。 那么如何做好“互联网 教育”?应若平认为,信息技术正改变教育领域的教、研、训和管各个环节,这种改变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彻底改变整个教研组织体系和提高服务能力。教研是引领教育教学发展的,教育教学研究应走在学校前面,教育教学研究机构需要主动开放、要打开围墙、深度地服务和融入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让许多不同特质的教师多交叉融合
三湘都市报12月10日讯(记者 杨斯涵 黄京) 教育信息化如何促进教科研发展?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人人教研”?12月8日,2020年“全省教研信息化研修班”在长沙开班,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共同探讨教育科研信息化,这在湖南尚属首次。此次研修班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
【研修现场】大咖“传经送宝”,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创新
研修现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通过视频连线直播的方式为研修班授课,他以“融合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新理念、新方法、新导向”为主题,进行了系统、生动、全面的讲述,杨宗凯表示,“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最具颠覆性影响,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极大冲击,”并详细分析了美国、日本、新加坡、芬兰、英国、诸多国际教育信息化创新典型案例。同时对教研工作从更新理念、能力提升、学科育人、协同教研、应用引领五个方面提出详细且精准的建议。
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钟绍春看来,如何把教育做好,如何利用各种信息支持教学,并将其推广出去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在破解教育本质问题时,教师应让学生真正明白知识的用处和意义,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同时明白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创办智慧教育,使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相融合。”他指出,学生通过平板进行学习能够让老师进行精准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老师应该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帮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路径完成进一步的学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副所长田凤以“提高数字治理能力,推动智能时代教育创新”为主题,围绕“数据治理”,针对教育数据中的“实验数据、统计数据、调查数据、舆情数据”和教育指标中的“发展指标、统计指标、监测指标”进行了多维度深刻阐述。田凤表示,“要遵循‘让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靠数据管理’的理念,推动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加强智慧教室,助教机器人,智能教学助手。人工智能教师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教育创新,激发办学活力。”
【湖南成果】全省所有教学点实现网络全覆盖,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力推教育科研信息化发展进程
湖南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应若平表示,“互联网 ”就是在(移动)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构建的发展模式,而“互联网 教育”就是要按照互联网思维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据悉,湖南农村联网攻坚行动从2019年全国的16位上升到2020年首位,宽带达100兆的学校从2018年年底的41%,提高到99%,实现全省所有教学点包括农村学校的网络全覆盖。
那么如何做好“互联网 教育”?应若平认为,信息技术正改变教育领域的教、研、训和管各个环节,这种改变将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彻底改变整个教研组织体系和提高服务能力。教研是引领教育教学发展的,教育教学研究应走在学校前面,教育教学研究机构需要主动开放、要打开围墙、深度地服务和融入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让许多不同特质的教师多交叉融合,从1 N 演化到N N的新型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体系。
“在‘教’和‘研’的过程中,教研人员要主动适应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行与互联网相融合的教育教学组织方式,通过对传统教育教学进行变革和重组,构建新的教育秩序和教育生态。”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石灯明认为,加快推进教育科研信息化是新时代对教育科研系统的紧迫要求,而做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教育科研工作,最为关键的还是认识和观念问题。加快推进教育科研信息化是新时代对教育科研系统的紧迫要求,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我们为之奉献和努力的事业。
湖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甘文波谈到湖南教育信息化2.0发展时,提到,“湖南省在2019年“学校联网攻坚”实现了网络全覆盖,2020年“多媒体教室攻坚”实现了终端全覆盖,2021年“融合应用”要实现三全两高一大。”“要探索2.0的模式,打造2.0的学校,构建2.0的生态”。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管理方式,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疫情,实现了全员全员在线教育,也暴露了教师在线教学的短板。”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拥贤告诉记者,为了加快教研信息化融合发展,省教育厅在省教科院设立了湖南省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立足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将以网络为基础平台,集成大量的教研资源加快资源存储、传播速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灵活方便,有利于适时教研及弹性教研;打破了教研资源种封闭和垄断,提高教研资源的共享程度,缩小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建立的信息化教研管理系统,对教研活动进行全面的管理,记录教研活动成果、教研评价信息,促进教研管理的自动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人人教研成为可能,加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脱离物理空间及时间限制进行多种方式的集体交流。”
【市州探索】加强区域教育科研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
11月13日,长沙市燕山小学教师田鸫,通过网络连线同时为怀化麻阳锦江二小四(3)班和燕山小学四乙班的孩子们进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授课。课堂氛围活跃生动,两地的孩子们在课堂中同步完成教学任务,做到了交流无界限,智慧共分享。不光共同探索了食物中的奥秘,也结识了新的学习伙伴,让两地的文化通过课堂教学融合共生。课后,两地老师和长沙市教科院教研员洪霞通过在线研讨进行了科学思维的碰撞与交流。
“这就是信息化赋能教研,引领教研教改的方向。”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孙智明介绍,2019年暑假期间,联合长沙、怀化、张家界三市,共同开展“同写一道题”作文教研活动,吸引了910多位老师参与,31000多名学生在线提交作文,为课题研究积累丰富的应用数据和内容素材。孙智明认为,利用互联网 优势,融合传统的面对面、有温度的线下教研优势,实现了跨区域、多元化、高效率的共同教研,开创了教研联盟的新形式,实现了优质资源跨越空间和地域的交流与分享。
“通过‘网络联校’工程解决农村优质师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把城区学校的管理通过网络覆盖农村学校及教学点,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郴州市教科院院长许永江表示,通过“三通两平台”,采取“多点支撑、资源共享”的模式,以城区学校带动农村学校,中心学校带动教学点,建设“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在网络联校开展网络课程与教学方式的研究和试验,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同时,还根据偏远乡村学校实际需求,多层次、多学科、多方式开展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教师培训改革,加强乡村教师信息化培训精准帮扶工作。鼓励城乡之间、信息技术示范校与偏远乡村学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发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示范校的引领作用,通过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结对子”、开展对口帮扶、建立“双师工作坊”等方式开展教学,双方教师组成协同教研共同体,进行长期陪伴式培训。
那么如何夯实教研信息化?湘西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文斌认为,要抓课程研发夯实教研信息化,抓工具改进强化教研信息化驱动力,建未来学校凸显教研信息化引领力。据介绍,湘西427名教科室人员问题调查部分结果显示,86.56%的老师将听课排在教研力要素的首位,不难看出,听课本就是老师教研活动的重要工具。谢文斌表示,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校本教研,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此外,记者了解到,湘西以STEAM教育课程/案例为平台,构建了“主题—课题—课程”的校本研修实施策略,研发了以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与湘西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STEAM教育课程,构建STEM教育应用模式群,丰富了教与学的组织方式,从而成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共同体成员单位,全国仅3个地市级教研机构荣获此殊荣。
而在永州市新田县,通过“自主编程开发为主,购买技术服务为辅”的形式自主开发新天教育云平台。该平台上不仅能实现教务管理,教师培训、OA办公,还能进行教育督导、网络联校以及网络教研,从而形成了“课·研·训”一体应用网络教研联盟体系。永州市新田县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刘庆介绍,该县提出 5T课堂、导学教练2.0、研训例会、教育网红、特色课程等创新应用,通过云平台自主建设视频直播系统开展“互联网 教师培训”,实现“网络联校 网络教研”联盟全覆盖。据悉,新田县“网络联校 网络教研”建设已覆盖全县所有学校,让县城和乡村学生实现名师优课资源共享,真正打通了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