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的教育经验(科普作家张天蓉博士介绍)
清华大学教授的教育经验(科普作家张天蓉博士介绍)然而,这种“次序”和“乱象”,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如果你参观美国和中国的小学中学,你可能会有感于中国学校的次序井然:学生背手端坐,老师侃侃而谈。美国学校似乎看起来乱象丛生:学生们背着个大书包,忙碌奔波于不同的教室之间……
本文作者是张天蓉,获得她的授权发在百家。
张天蓉,物理学博士,著名科普作家,写过多部有影响力的科普书,现定居在美国。
如果你参观美国和中国的小学中学,你可能会有感于中国学校的次序井然:学生背手端坐,老师侃侃而谈。美国学校似乎看起来乱象丛生:学生们背着个大书包,忙碌奔波于不同的教室之间……
然而,这种“次序”和“乱象”,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中西教育是有区别的,这点人人都知道。很难说孰优孰劣,应该是各有所长。中国教育的优点大家比较熟悉,我也就没有必要在此多费口舌。那么,相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美国教育的最大优点是什么呢?
就我所理解的美国教育的最大优点,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了他们一些重要的理念:不畏权威、勇于探索、独立自主、建立自信。此外,在教给学生这些理念的同时,也教给他们做科研、学知识的方法。
说老实话,孩子从美国中小学教育,得到的知识,真的是不多!文科我不清楚,如果是数理方面。我比较自己当年在中国高中毕业时候掌握的数学及物理知识,比美国高中毕业的学生,不知道多到哪里去了。即使是美国大学毕业了的学生也比我们当年差远了。记得在德州大学读PhD的时候,正好与几个美国研究生坐在一个办公室里。有一段时间,那几个人每天热衷于做一些简单的排列组合题,我基本不参与,但有时看见他们似乎“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便过去“点拨”一下,他们自然心悦臣服,夸我一番,我嘴上谦虚两句,心里却想,哼,这些玩意儿,我在20年前读高中的时候,就已经玩得滚瓜烂熟了!
我家三个小孩就读美国学校后,都变成了数学天才。儿子是三个孩子中从小就表现最聪明的,1986年他刚到美国时读初三,接着升到高中。上高中数学课时,老师讲过一些非常简单的平面几何题,虽然那时他的英语不怎么的,但是每次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图来,稍微解释几句他就明白了老师要干什么,并且马上就上台去给出了正确答案,把老师都唬得一愣一愣的,更不用说台下那些还在云里雾里的美国同学们了。
不过话说回来,儿子在数学方面的优势,反倒害了他。当年孩子们刚来的时候,我们夫妻俩都忙于工作和学习,不太关心他们在学校的情况。儿子因为在中国学校打下的良好基础,对功课完全不在意,这种坏习惯一直延续到他上大学,虽然也按时顺利地拿到了化工和计算机两个本科学位,但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扯蛋的学生:据说他大学时有两年热衷于追女朋友,根本不去上课,只在考试时才露面,他经常缺课却又能通过考试的本领被同学们传为美谈,以至于当他偶然出现走进课堂时,大家一起站起来鼓掌欢迎。然而,这些事情我们全然不知,都是后来从媳妇嘴里才听来的。但已经太晚,追悔莫及,只能作为笑谈了。
天长日久之后,我也就逐渐悟出一个事实:美国中小学教育,老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总量可能的确不多,但是美国中小学教育却具有许多的优越性。
本文开始已经总结了这些优越性,主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美国人教育孩子,从小就强调独立自主的精神:不依赖父母,凡事靠自己。在美国长大的孩子经常会自信地说:“我可以!”,他们从小就以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为荣:早上起床穿衣吃饭,整理书包上学校,课后的家庭作业……等,父母尽量不搭手。让孩子们早早地意识到,这些事情是他们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应该自己完成!
在刚开始上幼儿园时候,也见到有些小孩在父母离开之后哭哭闹闹的,但一般没有人去理踩他们,直到他们自己感觉无聊,停止耍赖,主动参加到同学群中为止。
独立精神也体现在教学中。一般而言,美国教师更为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任何问题,特别是人文学科,一般不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即使是数理化,也允许和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发表各种观点展开集体讨论,教师一般不会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和权威性。而中国的应试教育中,一到考试临近,就看见学生们猜考题,背标准答案。
美国学校的“选课”体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每个学期在学校里学些什么,不是完全由校方及教师们规定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条件和兴趣爱好来选择课程。
这种灵活的选课体制,使得学生们对中美学校环境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因为在中国学校中,每个孩子被分配属于一个固定的班级,到一个固定的教室,甚至于被分配每天坐在同一个固定座位上,按固定的课程表上课。而在美国,班级和年级的概念比较模糊,一天之中,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一般也到不同的教室,走着不同的路线,这是因为他们所选的课程不同所致。刚到美国的中国孩子,对这点没有思想准备时很难适应。
举我们大女儿为例,当时她读初一,正好有一个台湾朋友的女儿和她一样大,因此女儿第一天去学校时,我们便让她们俩一起去,哪知道那个女孩选的课与女儿所选的完全不同,女孩上自己的课去了,我们女儿则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又不会说英语,只好坐在教室门外的走廊里哭,后来被老师发现才把她带到了正确的教室里。
美国教育孩子时提倡独立自主精神的结果之一,使中美两方相同年龄孩子思想成长之道路有所不同。我的感觉是:现在的中国学生受大环境的影响,表现得功利和世故;但是,美国学生在思想上却更成熟。
记得小女儿来美国5年后,上初中英文课时,老师布置他们写一篇读“安娜·卡列宁娜”的体会,当时我听见吓了一跳,小女儿不过13岁,能读懂托尔斯泰的伟大作品吗?况且是男女间婚外恋一类的爱情故事,对不谙世事、尚未发育的13岁女孩来说,研究这种问题是不是太复杂了一点?不过,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女儿最后写出了一篇被老师认为颇为“深刻”的文章,还当作范文被同学传阅,令我从此对她的“成熟度”刮目相看。
美国从小学开始就教学生做“Research”,做project。这两个单词当年在中国,是被翻译成“研究”和“课题”,一般似乎表示比较高深一点的科学活动,但美国小学生却是经常做研究和课题。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和家长、朋友讨论一些问题,作社会调查,并学习到图书馆(现在就是到网上)查资料。最后,一般需要对这个课题的研究结果在课堂上做一个报告。
去年,八岁(三年级)的小孙子在学校做了一个课题,是自己想出一个小发明来。
小孙子琢磨了好些天,又和爸爸妈妈讨论,最后发明了一个他称为“silly sticky straps”(傻子背带)的玩意儿,用处是:将背带套在身上后,可以把很多小东西装在上面,两只手就能够空出来干别的事情了。这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发明”,但小学生们通过这个过程,了解了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明白了什么是“发明创造”?
美国学校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分数也算隐私。因此,老师不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布这些个人信息。特别是小学,考试分数只告诉学生本人。这样可以增强每个人的自尊心,让每个孩子都感觉自己是最棒的!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个人特长。
美国教师和家长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当孩子表现好有进步时,一般不表扬他们“聪明”,而是强调他们靠努力而有所成就,由此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奋斗精神。
当然,随着年岁增长,思想成熟,孩子们也会逐渐认识到知识之广泛及智力之差异。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学校和老师也会将学生按照成绩来排名次。但是,大多数美国学生并不太在乎这个名次,因为自幼建立的自信心已经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不断改变现状而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