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谈谈宋明理学的认识(关于宋明理学的疑问)

谈谈宋明理学的认识(关于宋明理学的疑问)何为“道”?宇宙的本源即为“道”。作为中国哲学里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古代哲人来说,能否见“道”,能否得“道”,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于是,中唐开始,一批有志于儒学复兴的士人力图改变汉唐以来繁琐的章句训诂之学,强调阐发义理,《大学》、《中庸》等一批先秦典籍重新得到重视。到了宋明时期,这批理学家更进一步,他们强调儒家之“道”从上古传承至今,他们只是重新发现了“道”,他们认为自己是“道”的传承者。理解了宋明理学的这一核心要义,高老师带领大家在中国哲学史的纵向维度上去探寻“理学”这一概念。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对应着不同的学术形态。从先秦诸子百家之学开始,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到了宋明,就是理学。而再往后,便是清代学术和现代学术。这么多的学术形态,有着不同的思想底色。高海波老师强调,宋明理学的底色是儒家思想。从中国思想史演进的角度来说,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学术形态,它和

想必大家对于“宋明理学”这一名词并不陌生,但可能大家并不清楚宋明理学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是“理学”,它是怎么出现的,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哪些重要代表人物,它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近日,在浙江省图书馆的文澜博看讲坛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高海波为大家详细解答了关于宋明理学的诸多疑问。

谈谈宋明理学的认识(关于宋明理学的疑问)(1)

在揭开宋明理学的神秘面纱之前,高海波老师先给大家讲了几个故事。记录在《王阳明传习录》中的一则关于是否“讲天理”的街头对骂,某种程度上传递出了宋明理学的内核。何为“天理”,道德原则即为天理,而“讲天理”则是指我们要遵守道德原则。周敦颐的见猎心喜与王阳明登山的故事,都与个体身心修养与道德修养的形成与锤炼息息相关。人们其实很难克服自身的欲望与习气,它们只是深藏在日常生活中,隐而不露。一旦碰到一些特殊的场合,它们便会急剧迸发出来。因而,王阳明强调,要让自己的心活在当下。

通过这几个小故事,高老师试图让大家认识到,宋明理学并不是迂腐教条,也不是封建礼教。宋明理学真正关注的,是如何让大家做一个道德的人,如何净化我们的生命,以及如何让生命能够得到自我主宰。

理解了宋明理学的这一核心要义,高老师带领大家在中国哲学史的纵向维度上去探寻“理学”这一概念。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对应着不同的学术形态。从先秦诸子百家之学开始,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到了宋明,就是理学。而再往后,便是清代学术和现代学术。

这么多的学术形态,有着不同的思想底色。高海波老师强调,宋明理学的底色是儒家思想。从中国思想史演进的角度来说,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学术形态,它和先秦儒学一脉相承,又对先秦儒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新儒学”也因此得名。

宋明理学如何产生?高海波带大家简单梳理了中国哲学史。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成为国家官方意识形态,但汉代后的一千年间,儒学逐渐走向僵化和教条。这一时期,佛道的兴盛也对儒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在于,世人普遍认为儒家学说是一门执着于事功、即更多关注社会治理方面问题的学说,它并不能告诉人们如何安顿自己的生命。

于是,中唐开始,一批有志于儒学复兴的士人力图改变汉唐以来繁琐的章句训诂之学,强调阐发义理,《大学》、《中庸》等一批先秦典籍重新得到重视。到了宋明时期,这批理学家更进一步,他们强调儒家之“道”从上古传承至今,他们只是重新发现了“道”,他们认为自己是“道”的传承者。

何为“道”?宇宙的本源即为“道”。作为中国哲学里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古代哲人来说,能否见“道”,能否得“道”,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如果在宋明理学的内部进行一些划分,高海波表示,通常会将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认为,成功的最高概念是利益,或者说权力。它的代表人物为程颐、程颢与朱熹。而陆王心学追求的是“本心”,代表人物为陆九渊与王阳明。

那么,宋明理学相较于先秦儒学,“新”在何处?高海波表示,其一是心性修养,宋明理学既然产生于对抗佛老的挑战,它自然更加侧重于修心。其二,在于如何实现“圣人”,这也是宋明理学家们的终极目标。其三,宋明理学家强调,儒家的道德原则不是人为的,也不是社会强加于人的,它是来自于天理的。所谓的“天理”,就是天然自由之理。其四体现在如何进行自我修养这一问题上。宋明理学家们对此有大量的讨论和实践,比如朱熹提出格物穷理,王阳明提出要知行合一。

那么,宋明理学对于现代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呢?高海波认为,宋明理学的核心是教我们修身,教我们如何尽自己的社会责任。无论是朱熹所强调的“天理”,还是陆九渊提倡的“本心”,抑或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其本质都是希望人们可以做一个道德的人,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这对于当下的我们,依然具有启迪和警醒作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