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关于教师的观后感(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关于教师的观后感(豆瓣9.3放牛班的春天)学校一贯的教育方式就是:行动——反应,意思就是孩子们只要有老师们认为的不好的“行动”,老师们必须实施有效的“反应”来压制,这种“有效”的方式就是暴力对待、关禁闭!马修老师就职的这所学校,外号为“池塘之底”,其实就是一所教养院!在这所学校里,有孤儿,有留守儿童,但大多数都是很难“管教”的问题儿童!他们撒谎、偷东西、吸烟、欺负弱小、在校长背后扮鬼脸,被发现了只会遭到责骂和体罚!影片是从著名音乐家皮埃尔接到自己母亲去世的电话开始的,皮埃尔强忍着悲伤完成了音乐会的指挥,画面随即转到皮埃尔驾车回家参加葬礼!葬礼结束后,曾经的校友佩皮诺来访,送了他一本马修老师的日记,将他埋藏在心底的那段记忆勾起!1949年的法国乡村,迫不得已放弃自己音乐梦想的音乐家克雷芒·马修来到了一所男子寄宿制学校任职,成为了学校的新学监,开始了自己短暂的“打工生涯”!
影片背景《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蒂Christophe Barratier,根据1945年法国音乐电影《La cage aux rossignols》(即《 A Cage of Nightingales》)产生的灵感创作而成。克里斯托弗本身是音乐出身,七岁的时候就能够演奏音乐,后来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但是在毕业后没有选择从事音乐道路,而是在电影上发展他的事业。
他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执着,都在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他对角色的选择也很谨慎用心,起初他不想用一个儿童演员作为主角,而是希望能够找一位真正的歌手来演绎皮埃尔这个角色。
没多久愿望就得以实现:在里昂斯的圣马克学校儿童合唱团中,一个十二岁男孩Jean-BaptisteMaunier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男孩拥有着悦耳的声色和有型的样貌,巴拉蒂在邀请他试镜后,最终锁定他为最佳人选。
这部影片于2004年在法国上映,上映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夺得了2004年的票房冠军,并于次年入围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原创音乐的提名。
影片是从著名音乐家皮埃尔接到自己母亲去世的电话开始的,皮埃尔强忍着悲伤完成了音乐会的指挥,画面随即转到皮埃尔驾车回家参加葬礼!
葬礼结束后,曾经的校友佩皮诺来访,送了他一本马修老师的日记,将他埋藏在心底的那段记忆勾起!
1949年的法国乡村,迫不得已放弃自己音乐梦想的音乐家克雷芒·马修来到了一所男子寄宿制学校任职,成为了学校的新学监,开始了自己短暂的“打工生涯”!
马修老师就职的这所学校,外号为“池塘之底”,其实就是一所教养院!在这所学校里,有孤儿,有留守儿童,但大多数都是很难“管教”的问题儿童!他们撒谎、偷东西、吸烟、欺负弱小、在校长背后扮鬼脸,被发现了只会遭到责骂和体罚!
学校一贯的教育方式就是:行动——反应,意思就是孩子们只要有老师们认为的不好的“行动”,老师们必须实施有效的“反应”来压制,这种“有效”的方式就是暴力对待、关禁闭!
然而这样的教育方式背后,其实是孩子们压抑的反抗,他们表面上服从,却不断地做出各种恶作剧来“报复”老师!
对于这样没有一丝温度的教育方式并不被马修老师认可,他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改变学校的现状。
在这里,马修老师见到了那些在其他老师眼里浑身毛病的学生们,可他却这群年龄不一的孩子们身上发现了不同的闪光点。
每个问题孩子并不是生来就如此,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爱”的缺失,他们被父母放弃、被学校放弃、被老师放弃,甚至也被自己放弃!
马修老师最先遇到的孩子,是年纪最小、失去父母的佩皮诺,他接受不了父母去世的的事实,却在每个周六都站在学校紧闭的大门口等待爸爸妈妈来接他!
原本应该得到父母宠爱和照顾的年纪,却要承受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也不得不待在这个冰冷的地方,被欺负、被忽略,他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在那个周六遇到了来报到的马修老师。
然后又遇到了孤独顽皮但又极具音乐天赋的皮埃尔,年少的他,缺少父爱,母亲为了工作,不得不把他送到塘底,为的就是让他每天都能吃上两顿热菜。
在遇到马修老师之后,皮埃尔妈妈才知道自己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更令人欣慰的是,因为马修老师,妈妈也开始重视对皮埃尔的教育和天赋的培养,这才让他拥有了未来万众瞩目的职业。
后来又遇到了转学过来的“问题青年”蒙丹,被自己的父母放弃,导致性格暴戾,不信任任何人。在这个新环境里,其他老师对他似乎只有质疑和不友善,而马修老师在校长的钱被偷了之后,是唯一相信不是蒙丹所为的那个人。
尽管后来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蒙丹偷钱的情况下,他还是被警察带走了,而他在走向门口的时候,回头对马修老师的那一笑,似乎显露了他对马修老师的信任。
在一次入寝前,马修老师听到孩子们唱着嘲讽自己的歌,非但没有生气,而是纠正了唱歌孩子的发音,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发现,重新点燃了马修老师对音乐的追求和梦想,他决心在这个看不到希望的“塘底”组建一个歌唱团。
于是在上课的时候,他让每一个孩子唱自己拿手的歌曲,以此来分辨每个孩子的声音特质,分配到不同的音域,当轮到年纪最小也不会唱任何歌曲的佩皮诺时,马修老师让他担任了“乐团团长助理”,五音不全的郭邦担任了“乐谱架”。
马修老师把自己知道的音乐知识毫无条件地传授给了孩子们,尽心尽力培养合唱团,甚至在校长要求解散合唱团不得已在宿舍联系的时候,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也是孩子们的音乐梦想,马修老师用自己对音乐的态度燃起了“塘底”每一个人的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重新找回自己的童真和快乐。
在马修老师被辞退的时候,没能和孩子们告别,却看到了孩子们扔出来的写了名字的纸飞机,还有在窗口上挥舞着的小手,这一刻,马修老师真的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一丝曙光!
即将上公车的时候,又被失去双亲的佩皮诺叫住,希望马修老师能把他也一起带走,马修老师拒绝了他,但又因为内心的善良驱使,最终还是带走了佩皮诺,而那天正好是一个周六,一个美好的周六!
最幸运的孩子就是佩皮诺了,因为只有他一直陪伴在马修老师的身边!
一、马修老师刚入职,就遇到了马桑大叔被某个孩子设置的陷阱弄伤了眼睛,而即将离职的老师知道是谁干的,悄悄告诉了马修,马修没有直接告诉校长,而是惩罚这个孩子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去医务室工作,照顾受伤的马桑大叔。
马修老师的做法,让这个设置陷阱“开玩笑”、名字叫乐格克的孩子明白了什么是和蔼和善良,惩罚的方式并不是单一的体罚和关禁闭,还可以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弥补错误的发生,这样才更具有教育意义!
和学校其他老师不同的是,马修老师从不体罚孩子,而是用善意、语言和行动来告诉孩子们,什么才是爱!孩子们本意并非如此,只是想通过他们的恶作剧,来换取更多的关注,哪怕这种关注是责骂和惩罚!
二、皮埃尔看到马修老师和妈妈在一起谈笑,非常生气,于是在下课的时候拿着墨水就朝老师扔了过去,而其他孩子却把皮埃尔围住,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这短暂的一幕,只是轻描淡写而过,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孩子们这个小小的举动,马修老师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因为他的出现,改变了学校,改变了老师,也改变了孩子们,让曾经顽劣的孩子们有了是非之分!
三、在校长的钱被偷了之后,大家都怀疑是逃走的蒙丹干的,而蒙丹却并不知道钱的去向,只有马修老师相信他是无辜的,只因为他反抗校长的殴打,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他所为的情况下,校长通知了警察带走了蒙丹!
后来发现偷钱的人是郭邦后,马修老师找到校长想要替蒙丹洗清罪名的时候,却被校长拒绝,原因就是因为“蒙丹这种人迟早是要犯罪的,对于这种人,根本无药可救,根本没有!”然而正是因为有这样教条主义的校长存在,蒙丹才走上了一条真正“犯罪”的道路——趁校长和老师们外出的时候放火烧了“塘底”!
如果校长同意马修老师的建议,替蒙丹洗脱罪名,证明他是无辜的,也许真的会改变这个被亲生父母放弃、不相信任何人的蒙丹的命运!有时候,因为一件莫须有的罪名,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但是也会因为一句理解的话语,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很可惜,也很不幸,蒙丹成了第一种!
蒙丹在被警察抓走的那一刻,冲着马修老师点头后的那一笑,让人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也许是戏谑,也许是嘲笑,但我更愿意相信蒙丹的那一笑是证明自己理解马修老师的尽力和无奈以及对自己的信任!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蒙丹是这部剧中唯一本该美好却被撕碎的悲剧!
这部剧,毫无疑问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不仅仅是“塘底”的那些曾经顽劣的孩童,还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一张洁白无暇的白纸!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身处环境的影响以及父母家人的疏离等等因素,一点一点地在这张“白纸”上书写了很多原本可以擦掉的字迹,渐渐地改变了孩子纯净的内心。
孩子们需要的只是家人的陪伴、老师的关爱和朋友的理解,如果失去了这些情感寄托,有的孩子会用一辈子治愈童年的创伤,而有的孩子则会一步步通往“深渊”的不归路!
而“塘底”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马修老师,虽然只有短暂的相处,却受到马修老师的音乐熏陶,“因材施教”教育观念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一些孩子的人生轨迹。
再回到影片的名字:《放牛班的春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每一所学校都有几个类似这样的“放牛班”,而这些班级里,真正缺乏的就是像马修老师这样的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教无类”、能走进孩子们内心的好老师,希望每一个在放牛班的孩子都能遇到很多的“马修老师”,这样,才能真的迎来属于他们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