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鲁迅先生的三种读书方法(用费曼读书法阅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先生的三种读书方法(用费曼读书法阅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得自己小时候跟外婆一起住在乡下,一到夏夜,蛙鸣声此起彼伏,跟着哥哥们,顶着一个小电筒,拿着一个小水桶,去捉泥鳅田蛙之类的小东西去打牙祭,沿着一条小溪,哥哥们拿着一个会发电的网,我就负责跟着后面装上我们的战利品。还会蹲在地窖里面扑过去抓蟋蟀。这些描述动物行为的动词特别有意思,百草园中的这一切在小孩子的眼里,都是一个神奇的游乐园。“长吟”,“伏在”,“窜向”,“低唱”,“弹琴”,昆虫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乐趣。这些昆虫对小时候的鲁迅而言就是有趣的玩伴,仿佛是一个个调皮而有才的孩子。第二遍的时候,开始细细地看文章,看到鲁迅如下描写百草园的场景。“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长,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费曼读书法是一种终极阅读法,把一本书从头读,读到一窍不通的时候再重新开始读,直到你完全明白为止。其实也就跟中国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样的。

我选择用这个阅读法来看这篇文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永远不会去读这篇文章,就感觉鲁迅大师写出来的一定会是那种暗含社会讽刺的压抑感文章,所以我认为想检验一种方法对我而言的有效度,最好挑这种一开始就需要去努力打开的文章。

事实证明这个是有用的,我看懂了这篇年少时期看不懂的文章,它为什么会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儿童时期的乐园,他在里面释放着孩童对于世界的好奇,而后他到了学龄,就到了三味书屋进行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成长的路径。

01

第二遍的时候,开始细细地看文章,看到鲁迅如下描写百草园的场景。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长,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先生的三种读书方法(用费曼读书法阅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百草园

这些描述动物行为的动词特别有意思,百草园中的这一切在小孩子的眼里,都是一个神奇的游乐园。“长吟”,“伏在”,“窜向”,“低唱”,“弹琴”,昆虫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乐趣。这些昆虫对小时候的鲁迅而言就是有趣的玩伴,仿佛是一个个调皮而有才的孩子。

记得自己小时候跟外婆一起住在乡下,一到夏夜,蛙鸣声此起彼伏,跟着哥哥们,顶着一个小电筒,拿着一个小水桶,去捉泥鳅田蛙之类的小东西去打牙祭,沿着一条小溪,哥哥们拿着一个会发电的网,我就负责跟着后面装上我们的战利品。还会蹲在地窖里面扑过去抓蟋蟀。

这些跟昆虫们的互动,是小孩子所独有的。

为生活而焦躁的大人是听不到这些声音的,对他们而言,这些昆虫的虫鸣不亚于苍蝇的嗡嗡声,这是一场场魔鬼的低语。不然怎么会有家长为了小孩可以留心备考,而申请把小区的一棵树砍掉的新闻呢?就因为那棵树上面有对他们而言嘈杂的蝉鸣。

而后鲁迅先生的长妈妈为了不让他到高高的草丛里面去,跟他说了一个赤练蛇的故事,说是会有一条蛇幻化成美女,呼唤你的名字,你答应之后就会在深夜来吃你的肉,结论说是在听到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的时候千万不可以答应。

鲁迅先生的三种读书方法(用费曼读书法阅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

这让我想起初中的时候被同学的一个鬼故事支配的场景,也是说山野间会有鬼魂会呼唤你的名字,当你回应了之后,就会占据你的身体去还魂。导致我那一段时间走山路的时候战战兢兢,偶尔听到风声吹过树林,摇出的沙沙声响就仿佛在叫你的名字,回过头看大路,一个人都没有,吓得拔腿就跑。

经过了在雪地设置陷阱捕鸟的冬天,转眼走到了童年最终章,看一下一代大师是怎么哀悼自己的童年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 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 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 …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 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Ade在德语里面是“再见,别了”的意思。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真的是捧腹大笑!我仿佛看到一个曾经在百草园里面翻天覆地的小男孩很哀怨地跟他的小伙伴——蟋蟀,覆盆子,木莲,云雀们一一告别,他即将要迈进一个新阶段——进入三味书屋去读书。

02

这个三味书屋是通过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的,黑油的门透露出一股难以让人想要接近的气息,让学生对着梅花鹿的画和三味书屋的扁行礼,透露出来了一些封建的腐朽气息,也带出了这位老师是一个个性沉闷的老封建先生。

虽然看到有人说三味书屋这一段是鲁迅来揭露封建生活的腐朽,但是我觉得这是过于解读了。

在那个20世纪20年代,大部分书塾的老师都是带有封建气息的,这是时代背景所赋予的。这位老师在鲁迅的这篇记载旧事的散文里面并不是一个封建的化身,就仅仅是他成长路上的一个开蒙先生而已。

这个老师的举止也并不是完全腐朽的,鲁迅先生是怎么描写这位老师的呢?他说,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老师还会念书念到忘我,

大声朗读:——“铁如意 指挥倜傥 一座皆惊呢~~;金叵罗 颠倒淋漓噫 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会纵容小孩子去玩乐一下,只是不能越界;会微笑着念书念到忘我,总让我觉得他不是腐朽的代表。

鲁迅先生以及他的同学们往往就会趁着先生念书念到忘我的时候,在底下玩乐,鲁迅先生会偷偷地描绣像。像不像咱们小时候上课的时候背着老师偷偷看小说,写写画画,做一些跟课堂无关的事情。所谓大师,也是一个爱玩的普通人呀!

鲁迅先生的三种读书方法(用费曼读书法阅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

03

其实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一种对比式的阶段,百草园是孩子的乐园,三味书屋是孩子的禁锢。但是哪怕是三味书屋,也有着自己的乐趣,老师表面看起来是只知道让学生读书,但是也会容忍孩子去玩乐,只是“太多”,“太久”可就不行,哪怕把学生叫回来,也没有动用戒尺和罚跪等封建惩罚措施,只是瞪你几眼,再叫你读书。

这似乎是文章里面着墨较多,也相对生动的人物了。即使带着腐朽的气息,也依然很可爱。

你会不会以为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在很安逸的时候写出来的呢?其实不是的,这篇文章是在三·一八惨案后,鲁迅被列入通缉名单之后,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之后写的。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又看不到国家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鲁迅大师当时的心情是何等的郁闷。看到这不得不佩服大师的文笔,即使是在人生低谷期,也可以把孩童的乐趣描写得活灵活现,很有趣味。

从百草园的天真无邪的孩提时候到三味书屋的入学学习的学生阶段,回想起来也有许许多多当时没有注意到的乐趣。回想到现实屈于军阀压力,离开北京,不知鲁迅大师当时是否也觉得惆怅,所以最后一句写道“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作者简介:小女愿千,心有千千结,95后一只。走在争取做一个斜杠青年的路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