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历史变革(老枣庄故事走向)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历史变革(老枣庄故事走向)孔子三十立于礼,此这时的宋东甫已稳定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实现了人生地图不同阶段应达到的理想标识。图1、宋东甫1891年(光绪十七年),中国大地教案频发,丹阳、芜湖、宜昌等地民众或焚毁教堂或杀死传教士。也许每个人的出世都受出生年份的暗示,宋东甫就出生在那一年。虽然不是宗教的教,许慎在《说文》中说“教”本义为“上所施,下所效”,说这字的意思是“以教国子弟。”看来,许慎就是说宋东甫的,他一生就是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走,为教育而颠簸流离。贺敬之也对笔者说:宋东甫的确是峄县教育界的人物。人生不是按图索骥有计划地旅行,而是边走边看、顺其自然、随心所欲的感受心灵之旅。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祖父宋凤桐把儿子宋玉美培育为乡儒翅楚,对长孙宋东甫的教育更是不遗余力,甚至典卖田地也在所不惜。果然,宋东甫不负众望,从私塾到就读峄县县立高等学堂,再到1913年投考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宋东甫毕业后又先后在省立一师
像弯弓射出的利箭,一去不再回还;像行走夜路的走偏,起点再次回到原点;像镜潭水中倒影,现实还是梦幻?像一梦醒来的沉思,失落还是感叹?从1938年抗日流亡川鄂,到1948年10月峄县千余师生南迁湘粤到台,他们的人生地图有了怎样的标识?
走向:峄县师生的人生地图标识
老牛,宋东甫的确是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再具体说,宋东甫是一头来自台儿庄涧头集旺庄南面库山脚下的老牛,吃的是桃花涧的草,喝的是鹰愁涧的水。
一
1891年(光绪十七年),中国大地教案频发,丹阳、芜湖、宜昌等地民众或焚毁教堂或杀死传教士。也许每个人的出世都受出生年份的暗示,宋东甫就出生在那一年。虽然不是宗教的教,许慎在《说文》中说“教”本义为“上所施,下所效”,说这字的意思是“以教国子弟。”看来,许慎就是说宋东甫的,他一生就是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走,为教育而颠簸流离。贺敬之也对笔者说:宋东甫的确是峄县教育界的人物。
人生不是按图索骥有计划地旅行,而是边走边看、顺其自然、随心所欲的感受心灵之旅。
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祖父宋凤桐把儿子宋玉美培育为乡儒翅楚,对长孙宋东甫的教育更是不遗余力,甚至典卖田地也在所不惜。果然,宋东甫不负众望,从私塾到就读峄县县立高等学堂,再到1913年投考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宋东甫毕业后又先后在省立一师附小、滕县鲁家寨私立小学和济南市私立育英中学任职,直至1922年春回到峄县,任母校县立高等小学校长。从课桌端坐到讲台执杆,从每天早上的“先生好”到“同学好”,宋东甫完成了人生地图的第一段连线:从学而师。这一年,宋东甫32岁。
图1、宋东甫
孔子三十立于礼,此这时的宋东甫已稳定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实现了人生地图不同阶段应达到的理想标识。
胸中一点浩然气,天地千里快哉风。就像身怀绝技的武生,哪怕平日文质彬彬,一旦有了舞台,英武之气会马上溢满天地。时华北北洋军阀盘据,民生哀怨,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宋东甫目击时艰,得知南方革命之火愈燃愈炽,胸中浩然之火瞬间被点燃。1927年,宋东甫走出三尺讲台,开始弃职革命,伙同小他7岁的省立师范同学殷惠轩,跑到抱犊崮山区,组织别动队。滕县吕蒙村的这位殷惠轩也是贤才,少时师从峄县名儒褚庆芝,尤好短跑,省立一师期间曾两度代表山东参加华北运动会,与北京潞河中学的金永镐并肩夺冠,入选《全国男子田径名将录》。
图2、殷惠轩
图3、金永镐(《全国男子田径名将录》1936 年 6月出版,第24页)
峄中师生人生地图上的每个人物都有地标,褚庆芝也不例外。褚庆芝,字仲英,清末秀才,同盟会员,韩庄镇立高等小学校长,是峄县南常 “三个三杰”人物之一。何为“三个三杰”?答:一为褚氏三兄弟:大哥褚庆芬、二弟褚庆芝、三弟褚庆兰。二为三兄弟所取得的功名:清末廪生、秀才、秀才;三为各自专长:执教、文章、书法。
大哥褚庆芬身为乡村塾师,所著文字精妙,义理深远,风格独到,人有两大气象:常与文人展开论战,笔墨官司一直不断;学馆诵读书声悠远,乡村上空荡漾回旋。三弟褚庆兰文武兼备,曾被山东陆军第四混成旅少将旅长李德厚聘任为军政执法及军需官,也曾受黑龙江省通志局总纂张伯英(1871—1949,江苏铜山人)之邀,编辑《黑龙江志稿》。
图4、褚庆芝家族《兰陵褚氏家乘》封面
当然,这里还是讲褚庆芝,以他培养的学生为例:峄县地区早期共产党烈士田厚奇,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运河支队支队长、鲁南军区副司令的孙伯龙,同盟会员、解放初期创办台枣师范的鲁南教育家张捷三,还有黄埔三期学生、台湾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一级上将刘安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褚庆芝被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聘请入校,讲授明史,成为名师。峄县中学南迁湖南郴县时,褚庆芝也一路同往,其诸多故事,后文有续。
(未完待续)
作者信息:
王功彬,山东枣庄人,现为枣庄市工人文化宫副研究馆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枣庄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曾为山东大学《黄埔军校山东同学调查》课题组成员、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研究员。
先后出版散文集《透香》、画册《图说枣庄抗战》、口述历史《黄埔军校山东同学口述资料选编》(副主编)、《黄埔军校山东同学著作选编、资料选编》(2部,枣庄部分)、长篇纪实文学《枣庄黄埔人与中国大抗战》、口述历史《烽火岁月.枣庄抗战老兵口述录》、画册《画说枣庄工运》(一、二)、《枣庄成语典故》(合著)等作
品。论文集《铁道游击队精神》(合著)、纪实文学《枣庄抗日六女杰》(合著)等作品即将出版。
现在中国工人出版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