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进山中学的前身(山西省太原市的进山中学)
太原进山中学的前身(山西省太原市的进山中学)进山学校旧址背面之二 到晚清,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在这座假山上栽植了不少梅花树,“煤山”的名字就变成了谐音的“梅山”。 进山中学的校舍为何会在中北大学?要回答这个问题,咱先得这所中学的名字“进山”说起。 进山中学的前身,是山西省私立进山学校,“进山”这个名字,借用了一座假山的名字。 这座假山,位于明清两代山西巡抚衙门院内。假山底下,是堆放煤炭的地方,人称“煤山”。
位于山西太原的中北大学,是全国闻名的兵工院校。它的校园里,有一所校舍,是现在的山西省重点中学——太原进山中学原校舍的一部分。其建造的时间,要比这所大学建校的时间更早。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就讲讲围绕这所校舍发生的故事。
中北大学位于太原市西北22公里处的兰村,校园南区正中央,有一所工字形卷棚硬山顶瓦房,建筑面积462.48平方米。2011年12月,它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所瓦房,就是太原进山中学原校舍的一部分。
进山学校旧址背面之一
进山中学的校舍为何会在中北大学?要回答这个问题,咱先得这所中学的名字“进山”说起。
进山中学的前身,是山西省私立进山学校,“进山”这个名字,借用了一座假山的名字。
这座假山,位于明清两代山西巡抚衙门院内。假山底下,是堆放煤炭的地方,人称“煤山”。
到晚清,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在这座假山上栽植了不少梅花树,“煤山”的名字就变成了谐音的“梅山”。
进山学校旧址背面之二
“进山”出自《论语•子罕》里的一句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思是说,我要堆成一座山,却差一筐土,没有把山堆成,不能怨别人,是我自己停工了;我要填平地上的坑洼,虽然要一筐土一筐土地填下去,但我坚持这样做,就能把地填平,这是我努力的结果。所以,取名“进山”,就是不要做功亏一篑的憾事,而是要在“进”字上下功夫,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推动所干的事业日有所“进”,才能登上成功之“山”。另一层意思是,“改进山西,让山西进步”。
一战以后,各种思潮充斥中国,阎锡山和山西的各路名流,也在思考山西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如何建设。为集思广议,从1921年起,阎锡山和他秘书总监、参议总长——赵戴文,就办起了一个论坛,叫做“进山会议”。论坛中最重要的一个议题是“教育”。
1922年,赵戴文在一次“进山会议”结束之后向阎锡山提议,为让天资聪慧、品学皆优的贫寒之子接受教育,在太原开办一所学校。阎锡山非常同意和支持这个提议,亲自为学校选址,又亲自出马当校长,尽力寻找更多资源支持办学。
1922年9月23日,这所学校在“进山”附近的步弓街正式成立,开始全省招生。
因离督军府的“进山”不远,校名就取“进山”,全称为“山西省私立进山学校”。
进山学校旧址侧面
在中北大学,山西省立进山中学旧址的范围相当于现在中北大学基础校区里的南校区全部,整个建筑群规模庞大,风格多样,一直保留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后来,这所大学扩建,陆续拆除进山中学旧址上的校舍,改建成综合教学大楼和绿地,只剩一座“工”字形建筑得以幸存,但满目疮痍,摇摇欲坠。
2014年以后,中北大学通过对外招标,对这座“工”字形建筑进行了一次大修,使这座老校舍终于脱胎换骨、返老还童。现在,它经过重新布置,变成了中北大学校史馆、中北大学校友总会和中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办公区。在中北大学的整个“军工文化园”里,它无疑是最传奇、最经典的组成部分。
中北大学校友总会标牌
进入中北大学校门,绕过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元帅铜像和德怀楼,再走出大片的树荫和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酬学楼,就会看到山西省立进山中学旧址——一座造型奇特的“工”字形中国式建筑,它有圆拱券形大门,它的南面和北面,分别有8扇和9扇拱形窗楣的细长窗户,中间一段的两侧,各有大小不等的2扇门和9扇窗户。
这座建筑的南北两段是卷棚硬山顶,中间连接的一段是硬山顶,在两侧屋面上又各开出一个老虎窗。在左右两个侧门的两边墙根,还有金钱形的通风孔,又有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功能。整个建筑布局奇特,构造精巧。
走进大门,右手一边隔出来一个小会议室,左边摆放着玻璃展柜和书架,时刻迎接着走向四面八方的校友们回到母校这座温暖小屋团聚,重叙旧情,畅谈岁月。
中北大学校史展厅入口
在第二道门和第三道门中间的连接部分,是中北大学校史馆。四周墙壁上的文字和图片展牌展示了中北大学从“太行工业学校”开始的历史发展,中间的圆筒外壁镶嵌着小相框,插满了反应中北大学近期发展的图片,圆筒中心是一个坦克模型,代表着中北大学的兵工院校传统。第三道门里是整座建筑的北段,现在是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办公室。
中北大学校友之家会议室
山西省立进山学校旧址保留下来的这座“工”字形建筑,凝聚着校园文化、教育发展和红色文化。现在,焕发青春的它,还在服务着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展示平台。
这座建筑虽然不再属于进山中学,但它永远留存在进山学子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