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言简短经典句子:我没那么坚强 反省留给岁月吧
教育感言简短经典句子:我没那么坚强 反省留给岁月吧“你们口中完美的小学,快乐的初一,我都是玩命扛下来的,哪还敢奢望什么魔鬼初二初三”,从孩子的这句描述中,可以得知,孩子可能从小学开始就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升了初中后,这种压力更是难以承受,从而对初二初三用“魔鬼”一词来形容,“恐学”“恐惧”心理可见一斑。2.我已经扛了很长时间了,再也扛不住了!1.你们爱的不是我,是那个冲进班级前十的我,可我做不到!孩子一上来想表达的是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自己能考进班级前十,才有资格获得父母的爱。“你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达不到”,这既是对自己能力的失望,也是对父母过高期望的失望。在分数和成绩仍是十分重要的今天,如何把对子女的爱和分数、排名相剥离,可能是不少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孩子考好了我们才爱他(她),还是延续从他(她)一出生就给予的爱?答案不言自明吧。
一名初一女生坠楼身亡,令人惋惜不已!她生前留下封千字“遗书”,读后不禁令人心疼和反思!花一般的年龄,为何如此决绝地告别这个世界?为何对生活如此绝望?也让我们禁不住去反思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是哪里出了问题?
图片源自网络
一连串的疑惑,或许可在女生的千字遗笔中寻到端倪。“人之将去,其言也善”,孩子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发出的声音,肯定也是她最想表达的感受和想法。小编试着从孩子的最后表达中,梳理孩子的心路历程,以期对家长们有所启迪。
孩子的遗书千余字左右,小编梳理了一下,主要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1.你们爱的不是我,是那个冲进班级前十的我,可我做不到!
孩子一上来想表达的是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自己能考进班级前十,才有资格获得父母的爱。“你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达不到”,这既是对自己能力的失望,也是对父母过高期望的失望。
在分数和成绩仍是十分重要的今天,如何把对子女的爱和分数、排名相剥离,可能是不少父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孩子考好了我们才爱他(她),还是延续从他(她)一出生就给予的爱?答案不言自明吧。
2.我已经扛了很长时间了,再也扛不住了!
“你们口中完美的小学,快乐的初一,我都是玩命扛下来的,哪还敢奢望什么魔鬼初二初三”,从孩子的这句描述中,可以得知,孩子可能从小学开始就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升了初中后,这种压力更是难以承受,从而对初二初三用“魔鬼”一词来形容,“恐学”“恐惧”心理可见一斑。
每个孩子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不顾及孩子的压力感受的学习只能导致孩子“恐学”、“厌学”。学习本身是没有恐惧属性的,往往是后天的因素让孩子把学习和恐惧联结在一起,像高要求、打骂、极度疲倦等,而一旦在学习和恐惧之间形成了联结,孩子就会视学习如“大敌”。
如果孩子把学习当成了敌人,把家长当成了“帮凶”,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抗和“战争”,在一个充满硝烟和憎恨的环境氛围中,又如何能把学习搞好呢?
图片源自网络
3.我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代表,“粗暴”教育让我身心俱痛!
这名女生描述了父母用巴掌、皮带、电线打在身上的感受:“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打在背上还行,被皮带或电线抽时腿上最疼,然后是背上……”。不知道这孩子最后一次挨打是什么时候,但能看出她对挨打的感受是刻骨铭心的。
人们对负性感受的记忆总是最持久而牢固的,孩子的切肤之痛必让她对这个世界美好记忆的容量减少,这也是增加她绝望的重要因素之一。
她还提及“羞辱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她穿拖鞋站在屋外向外人示众”,十三四岁的孩子对外界敏感而脆弱,对面子和尊严尤其看重。这种“向外人示众”的教育方式必定使孩子自尊受损,让孩子觉得“没脸活在世上”。
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省事、省时、省心,也可能立时见效。但这种方式又何尝不是家长懒惰的表现?又何尝不是家长宣泄自己情绪的表现?又何尝不是家长缺少教育方法乃至智慧的表现?
有句话:耐心就是最好的教育。耐心能平稳情绪,耐心能产生智慧,耐心能有效沟通,耐心能气通理顺,有耐心的家长孩子必定差不到那里去。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恰是耐心缺乏的表现,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延续其一生。
4.我“走了”,对大家都好!
“既然都受不了彼此,不如我们各退一步,我消失也不错啊,我不怕。我不气你们,爱护你们的肺、你们的心脏,不缩短你们的寿命了……”。孩子的这段表达看似是在让步,其实是在让自己走向绝路。
什么时候才需要让步呢?是有对抗和斗争的时候。如果一个家庭尽是“斗争”的氛围,那又何谈温情、亲情呢?
又是什么让家长和孩子成为势不两立的“对立面”呢?好成绩、升好学校、有一个好的前途,本应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目标,既然有共同的目标,家长和孩子本应是“同盟体”,奈何会发展成“对立面”呢?答案只能是“你的目标并非是我的目标”,家长和孩子没有站在同一频道上沟通和畅想未来,而是“你提要求,我达不到”的局面——你树立的目标、你期待的水平线,而我踮起脚也够不着!
“这辈子做尽了别人的出气筒,但还是有些对不起的人的 自然不是你们,为了他们,我又意外挺过了初一,的确是意料之外”,这段话是全文中为数不多的表达爱和歉疚之处,也是孩子感受到温暖和支持之处,可这种温暖和支持和父母却是没有关系的。
爱流动的地方,就是孩子产生希望的地方,这种地方,希望在孩子的生命中越多越好!
图片源自网络
5.我的财产不多,全留给你们!
孩子对自己的手机、现金、微信里的钱、没有上完的羽毛球课程,全进行了安排处置。“我拿你们的,全都还给你们”可能是孩子最想表达的意思,可事实上,父母在孩子身上付诸的物力、精力等有形和无形的东西,又那是能偿还的起的呢?
其实,做父母的也有很多委屈:我明明付出了这么多,给你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为什么你就不感恩呢?感恩是在主体地位平等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情感,但不少家长却不把孩子视为平等的主体,而是觉得孩子就是自己私有财产的一部分,内心里不由自主地产生“老子把最好的都给你,你就得听我的”。
被物化的孩子眼里自然只是价钱、数额、贵重与否,一颗心灵若只是被物质所围裹,那它就会变得越来越硬,感恩等“软化”“温情化”的情感又何处安放呢?
6.我借了学校三本书,记得帮我还掉!
孩子把借书卡、借书的书单一一列出,拜托父母还给老师,并向老师致谢。这一细节说明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责任心,同时还是在表达“不是我的,我全不要”,孩子的自我与外界的边界感是十分清楚的,也体现了她心智的成熟。
可是,采用结束自己的方式,又体现了她的“不负责任”和冲动性。这种责任感在女生身上的矛盾性体现也反映了家长教育方式的片面性——要对他人负责、对外部负责,而对自己却不负责。
当今,孩子的心智成熟远超于情智的成熟,不受情智约束的心智难免会出现失控和极端。所以,对孩子“珍惜自己、珍惜生命、珍惜活着”的情智教育才是首要的责任感培养。
图片源自网络
7.你们已经毁了我,不要再毁掉弟弟!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要毁了她的童年”,这是女生在遗书中富有哲理性,也是其切身感受的一句表达。“你们已经毁了我,请好好待弟弟吧!请收手这种伤害……”,女生振聋发聩的呼声,还在不忘呵护弟弟的成长,令人心碎!
有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是每个孩子的愿望,也是很多家长的希冀。希望国家正在实施的“双减”政策能够为这一愿望提供坚实保障,真正让孩子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也切实消除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焦虑。
8.我没那么坚强,反省这事留给时间!
“你们把我们想得太坚强了,反省这件事就留给岁月就好了”,这是孩子在结尾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似乎是在替一个群体发声,又似乎是在聚焦最后的是非与对错,但无论是什么,这也是孩子留在这世上的最后一句话,值得家长深思与反省。
反省每个人都需要,但反省能力未必每个人都有。这件事留给女生家长的可能是后悔,也可能是自责,还有可能是谴责——这孩子太不懂事了,置父母于如此“尴尬”之境地。反省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美德,更是自我完善与教育他人的重要基础。
如果只是一昧端着家长的“架子”,执着父母的“权威”,捧着自以为是的“道理”,那么,自我反省就失去了机会,反省能力就不会发挥作用。上天最厌恶不会自我反省的人,因此会将灾难与不幸降临到他们身上。
我们都没做过家长,可是我们都是从小孩成长为家长的。为什么成了家长之后,就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为什么成了家长之后,就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共情理解孩子?为什么成了家长之后,就会以“爱之名”而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图片源自网络
而对于孩子来说,绝望的时候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每一个绝望之中都隐藏着希望,只等待着你去发现和寻找。想一想在你身边,还是有关爱你的人和你牵挂的人,那或许就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创作不易,关注、转发、点赞、打赏,均是最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