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就提示着家长们,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急,一定要了解并遵循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千万不可“拔苗助长”,更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孩子就应该明白啊等等。可见,我们没有读懂孩子:3岁宝宝此时的合作意识尚没有形成,所以,把持自己喜爱的玩具跟自私与否没有关系,这是他的心理正常成长阶段。说着,就硬性地从宝宝手里夺过玩具给那2个小朋友。宝宝抗不过,哭了。瑞士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1930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就已经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了。即:2-5岁的自我中心阶段;6-7、8岁的他律阶段;8-10岁的自律阶段;10-12岁的公正阶段。皮亚杰指出,在2-5岁的自我中心阶段,儿童还不能把自己与他人完全分离,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
朋友讲了这么一件事:
3岁多的宝宝家里来了2个小朋友。妈妈让宝宝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宝宝不愿意,把着自己的玩具就是不给。
妈妈生气地数叨宝宝:不可以这样自私的,玩具可以和大家一起玩儿啊。
宝宝还是不愿意,妈妈发怒了,指责宝宝:你怎么这么自私啊,来,把玩具拿出来,大家一块玩!
说着,就硬性地从宝宝手里夺过玩具给那2个小朋友。宝宝抗不过,哭了。
瑞士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1930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就已经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了。即:2-5岁的自我中心阶段;6-7、8岁的他律阶段;8-10岁的自律阶段;10-12岁的公正阶段。
皮亚杰指出,在2-5岁的自我中心阶段,儿童还不能把自己与他人完全分离,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
可见,我们没有读懂孩子:3岁宝宝此时的合作意识尚没有形成,所以,把持自己喜爱的玩具跟自私与否没有关系,这是他的心理正常成长阶段。
这就提示着家长们,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急,一定要了解并遵循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千万不可“拔苗助长”,更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孩子就应该明白啊等等。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发展,是要经过一定的量变、质变的过程的。
就孩子的品德发展而言,林崇德教授结合中西方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儿童的特征,得出研究认为:2.5-3岁,5.5-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儿童与青少年个性发展、特别是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同时,他们的品德发展到了青年初期就到达了成熟期。而到了成熟期,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和个性特点就基本定型了。
虽说成熟期的以后不是完全不能再发展,但可塑性会比较小,而且难度增加很多,比较难训练。
这也就告诉了我们,在孩子的品德发展成熟前,其可塑性最大,也是我们最该抓住引导教育的最佳阶段。抓紧孩子的成长期的塑造训练,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要让宝宝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家里要来小客人了,爸爸妈妈要提前跟宝宝打好招呼,告诉他会有小朋友要来和他一块玩,希望他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他们一起玩,等他们走后,玩具还是他自己的,不会被别人带走。以此给孩子一种安全感。
第二,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宝宝特别喜欢的玩具不愿意别人碰,也是宝宝这个年龄的心理正常反应。父母可以和宝宝提前商量,由宝宝自己选择愿意共同分享玩耍的玩具,提前预备出来。尊重宝宝的选择,将宝宝不愿意分享的玩具收好,让宝宝放心。
其次,鼓励赞赏宝宝与别的孩子分享玩具的行为
宝宝做出选择后,家长要及时以赞赏的口吻肯定宝宝的行为,让宝宝在心理得到愉悦体验,从而形成更加愿意主动分享的思想。
当小客人离开后,家长更要及时告诉宝宝:看,一起玩完后,玩具还是宝宝的,而且,一起玩会更开心,以后他们也会跟宝宝分享他们的玩具的。增强宝宝的合作意识。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家庭中的客观因素,主要在家庭结构和主要社会关系以及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方面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最大,其中,父母感情破裂而导致分居或离婚的不良影响最为严重,其次为家长的职业类型和文化程度。
家长不必担心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居住条件,这对孩子品格的形成影响并不显著。儿童的出生先后也对孩子品格的形成没有明显影响。
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家庭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家长自身带给孩子的影响。
1. 家长的言行
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最直接的榜样。家长的品德不良,会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坏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在孩子6、7岁前的他律为主阶段,尚不能分清对错的时候,家长的行为,往往就是孩子的模板,导致孩子会跟着模仿去做。
2. 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期望
国内外专家的研究一致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及期望,对孩子的品格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良好的教养态度,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起着积极的正向作用,反之亦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能让孩子时时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因而对于积极向上的品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 家长的作风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和善耐心的家长,更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发展。家长过于严厉的孩子,容易与家长甚至社会产生反抗或敌对行为,因而不易与人和谐交往,容易偏执而遭排斥。
过于严厉的家庭,气氛总在紧张不安状态,孩子的安全感降低。
而不同的家庭氛围,诸如:和睦、紧张、平平常常等也会导致孩子在品德发展上的显著差异。
因此,要想孩子有着良好的品格,家长不仅要读懂孩子,家庭的首要作用还要先被重视起来。
孩子的成长教育不是简单一蹴而就的行为,需要我们家长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真正陪着他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