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山路小学主题教育:一线校园 阳光
青云山路小学主题教育:一线校园 阳光果不其然,这盆风信子长出了紫色花。临走前,谢文泽又顺手拨弄了一下窗台上的植物。两天后,那盆快蔫儿了的铜钱草,重新焕发出生机。“吴校长,您手中的植物明天会开出紫色的花哦。”楼道口,谢文泽对手拿“大蒜头”模样风信子的吴健说道。为了验证自己的话,谢文泽和吴健约定,第二天求证结果。在红小,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棵“五彩阳光成长评价树”——红色代表品行实践、紫色代表艺术审美、橙色代表语言表达、绿色代表运动健康、蓝色代表科学探究。校长吴健告诉记者,学生只要在这五大学习版块中有突出表现,就能获得相应颜色花瓣,去填满自己的那棵“树”。看似简单又常见的一种奖励机制,却蕴含着学校对孩子们最深切的寄望。“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公平、润泽的教育。”在吴健看来,要实现公平,就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普通甚至角落的孩子。1104班的谢文泽,成绩平平,没什么体艺特长,然而因为“风信子”一事,他的“树”有了色彩。
“阳光”,是不少学校校园文化中最常见的元素。株洲市荷塘区,也有这么一所用“阳光”筑造校园文化的学校——红旗路小学(以下简称红小)。
1979年,红小落成于株洲市中心城区,以“勤勉、文雅、活泼、奋进”为校训。伴随着时间的沉淀,与前任校长黄亚清的打磨,红小以校训为核心,提炼出“阳光文化”。
如今,学校推行“阳光教育”,并已渗透到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家校共育等全方位办学体系中。在这里,“阳光教育”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项标准;在这里,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的机会,“阳光”普照。
给每一个孩子颁奖
在红小,每个孩子都拥有一棵“五彩阳光成长评价树”——红色代表品行实践、紫色代表艺术审美、橙色代表语言表达、绿色代表运动健康、蓝色代表科学探究。校长吴健告诉记者,学生只要在这五大学习版块中有突出表现,就能获得相应颜色花瓣,去填满自己的那棵“树”。
看似简单又常见的一种奖励机制,却蕴含着学校对孩子们最深切的寄望。“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公平、润泽的教育。”在吴健看来,要实现公平,就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普通甚至角落的孩子。
1104班的谢文泽,成绩平平,没什么体艺特长,然而因为“风信子”一事,他的“树”有了色彩。
“吴校长,您手中的植物明天会开出紫色的花哦。”楼道口,谢文泽对手拿“大蒜头”模样风信子的吴健说道。为了验证自己的话,谢文泽和吴健约定,第二天求证结果。
果不其然,这盆风信子长出了紫色花。临走前,谢文泽又顺手拨弄了一下窗台上的植物。两天后,那盆快蔫儿了的铜钱草,重新焕发出生机。
这让吴健非常惊讶,同时萌生出一个想法:让他协助科学老师,完善校园植物的二维码介绍。一来二去,大家都知道学校有个“植物通”,纷纷邀请他去班上开展讲座。一时间,谢文泽成了校园小明星。
从平平无奇到闪闪发光,谢文泽的“树”变得枝繁叶茂,也由此获得了奖励。
“所有孩子都能得到奖励。”吴健给所有教师下过一个“硬指标”,期末的时候,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一张奖状,倒逼教师不断寻找孩子的闪光点。
“不是只有成绩好,才是优秀。阳光洒下来的时候,应该照到每一名学生。”学校副校长谭晶说。
“五彩树”上结“课程果”
教育需要依托课程。吴健认为,要实现阳光育人的目标,势必在课程设置上探索出一条新路。
2016年寒假期间,以校长室为核心、部门主任及学科组长为主体的课程研修团队,依托各大社团活动,在阳光育人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出“五彩阳光课程”。与“五彩阳光成长评价树”一样,这五大课程也对应着红、紫、橙、绿、蓝五种颜色。
为了避免流于形式,“五彩阳光课程”自成一套系统,既有课程目标,也有相应的教学活动与评价标准。
比如,在3月学雷锋的主题下,设有“七个一”活动,包括读一本书、开一次班会、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志愿服务等,让孩子们了解雷锋事迹,感受雷锋精神,践行雷锋行动。班主任则通过“班级优化大师”建立相应的加分项目,记录学生表现。
“从‘班级小雷锋’到‘年级小雷锋’再到‘红色小雷锋’,学校对表现突出的孩子,在全校集会上授予‘雷锋奖章’。”班主任董利利说,这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五彩阳光课程”带来的成就。
“五彩阳光课程”还秉承学校“阳光在心,立己立人”的办学理念,为校园建设注入了“雨露均沾”的生命活力。学校教务处主任谭婷婷介绍,不同于社团课,“五彩阳光课程”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全员育人。“只搞社团,学生的参与度最多只能达到80%,但如果是成建制的课程,就能实现全员参与。”
学校督导室主任、区体育学科带头人杨勇,回忆起2019届以“城市与体育”为主题的体育节,仍然惊叹于全员筹备的行动效果。“有的班主任不擅长编排节目,就请来有特长的家长。体育组的老师随时候命,帮助整理队形、创编舞蹈。审核节目时,集合所有艺体老师对不那么完美的节目进行现场修改。”
最终,全校36个班级,代表36个城市,于开幕式闪亮登场。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次次热烈的掌声,让校园处处充满惊喜,充满阳光。
“阳光 空气”的“化学反应”
建校42年,红小取得了不俗的办学成绩——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湖南省生态文明示范学校……
吴健说,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信息化”的加持。
从2001年成为湖南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始,学校便不断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优化,如今“全员信息化、全学科信息化”已成常态。“像空气一样。”学校教研室主任陈岳华这样形容学校信息化应用范畴。
当“阳光”般的校园文化遇上“空气”般的技术手段,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除了常规的“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 管理”,红小还深入探究“信息化 德育”,为德育讲堂、家校互动、心理健康三大领域赋能。
2018年,学校启动“环保小卫士,为你点赞”活动,号召同学们爱护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并鼓励师生和家长拍下孩子们保护环境的瞬间发到群里,给大家点赞。
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学校大群,孩子们变得特别积极。1403班的吴谭子优,主动提出拍摄微视频的想法。在计算机教师郭银亮的帮助下,吴谭子优把拍摄到的好人好事进行后期剪辑,推出了《校园环保小卫士》《小区环保小卫士》《城市环保小卫士》等系列微视频。
“你看,谁谁谁又出镜了。”从静态图片到动态视频,技术手段不断升级,孩子们的热情也随之不断高涨,至此红小拉开了学生自创德育视频、自编德育小品的大幕。
“信息化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学校德育主任帅雅玲表示,现在学校但凡有什么活动,负责组织策划的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与多媒体视频相结合,通过更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让孩子们更愿意参与、更便于接受。
如何开展好德育,除了要在内容形式上创新,还要在评价体系上突破。“现有的综合测评表,对学生来说缺乏动力。”思维已经被信息化武装的吴健表示,下一步,他们会结合“班级优化大师”,形成一套校级层面的德育电子评价体系。
“打破班级与班级、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尽管具体方案还在酝酿,但吴健表示,让学生感受到公平,感觉到温暖,体会到阳光的润泽,已经被确定为这一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校对:徐鹏)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1年9月A版总第1147期
一键“分享”支持下,觉得好看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