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教师而是作家英语翻译(他不是学教育出身)
他不是教师而是作家英语翻译(他不是学教育出身)作为一个十年级的学生,在八年级的时候,英语分级阅读测试就能达到国外大学入学水平。十年级的时候,雅思阅读就考了8分。如今他15岁的小女儿,也紧跟姐姐的步伐。从那时起,意气风发的郝少林,就觉得自己和功夫有一种天生的不解之缘。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20多年后,他不仅教强身健体的功夫,他还教学习这门功夫,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功夫爸爸”。他不是学教育出身,却在大女儿出生后,摸着石头过河,让一个考不上重点初中,也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女儿,获得了9所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并成为2012年剑桥大学教育系本科每年只在大陆录取的唯一的学生。
写作有温度,热点有态度。点击“关注”,每天一篇,猫叔陪你聊热点
郝少林与洛阳的孩子们在一起
俗话说,天下功夫出少林。那学习这门功夫呢?
今天的主角叫郝少林,他曾经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就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从那时起,意气风发的郝少林,就觉得自己和功夫有一种天生的不解之缘。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20多年后,他不仅教强身健体的功夫,他还教学习这门功夫,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功夫爸爸”。
他不是学教育出身,却在大女儿出生后,摸着石头过河,让一个考不上重点初中,也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女儿,获得了9所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并成为2012年剑桥大学教育系本科每年只在大陆录取的唯一的学生。
如今他15岁的小女儿,也紧跟姐姐的步伐。
作为一个十年级的学生,在八年级的时候,英语分级阅读测试就能达到国外大学入学水平。十年级的时候,雅思阅读就考了8分。
对于别人眼里,两个从小就“开了挂”的女儿。郝少林却说,他们不是属于那种智商超常的孩子,但她们的学习品质却是万里挑一。
特别是在陪伴大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他立志做一名终身学习者,并放弃了公务员的铁饭碗,成了一名教育科研人员,开发不同的学习力课程。
可就在小女儿准备上学的时候,已在全国各地培训了10多万老师的郝少林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找不到一所心仪的学校。
当时已经42岁的他,又果断辞职,成了一位为女儿办学的爸爸。
如今,十年过去了。他的经历已在业界成了传奇。
可相比传奇,他的故事更值得回味。
小学时期的郝少林
01
1970年,郝少林出生在山东青岛西部的一个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村西头就是胶莱河。
一年后,他又有了一个妹妹。
他出生的村子,因为耕地很少,所以很穷。父亲虽然是个木匠,手艺活儿很好,但一家人的生活却非常拮据。
很快,郝少林就到了上学的年纪。父亲为了改变贫穷的现状,在他8岁的时候就去了东北打工。
父亲很勤快,手艺又好,很快就在那里扎下了根。
一年后,父亲把一家人都接到了东北,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一个乡镇落了户。
在那时,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邻居家的孩子们,无论大小都要多多少少帮家里干点活,
但他的父母却不一样。
当时他刚上二年级,成绩不错。每次父母看到他看书学习的时候,即便再忙再累也不叫他干活。
也许正因为有开明的父母,才养成了郝少林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郝少林一家四口和表哥表弟
他有了比同龄孩子更多看书的时间,他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对读书的兴趣也越来越强。
如果按这样发展下去,郝少林的求学路可谓一片大好。
可天有不测风云。爸爸凭着自己精湛的手艺,在当地出名后,乘着农村改革的春风开了一家木器厂,并搞得有声有色。但就在1985年夏天,一场意外事故夺取了他父亲的生命。
在父亲去世的那年夏天,郝少林收到了高中录取通知书。他以全镇应届生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县一中。
但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的去世无疑给他一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妈妈只能靠每天下地干农活来养活他和妹妹。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郝少林也更加珍惜。
郝少林与妈妈和妹妹
02
高中三年的学习他非常地努力,一个从乡镇学校走出来的孩子,高二时曾考到全校第二名,还获得化学竞赛第一名、数学竞赛第三名的好成绩。
但作为家里的长子,作为妹妹的大哥,作为父亲去世后家里唯一的男人,郝少林深知自己必须要接过父亲身上的重任,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所以,每周六上午的第二节课,他都要请假,然后乘火车回家,利用周末一天半的时间,帮妈妈干农活,周日晚上再乘火车回学校。
原本高考的时候,按他的成绩可以上重点本科,但郝少林却只想考个两年制专科,他只想能早点毕业,帮妈妈一起供妹妹上学。
所以,1988年高考的时候,他“随便答了一下卷子”,就以高出本科线20多分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大专班录取了。
后来听老师说,高考时他的语文还考了全校第一。
在两年的大学学习中,他年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就为了能为家里省一点生活费。
大学毕业后,他想离家近一点,放弃了留在省城的机会。被分配到了牡丹江一家国企搞新产品研发工作。后来,又被调到石油机械厂筹建仪表分厂。
23岁时,因新产品研发获得工厂奖励一套住房。第二年,他的大女儿郝煜出生,让他在工作上干劲更足,25岁就当上了分厂主管技术的副厂长。
如果再次按这样的路子走下去,郝少林如今也是个集技术理论于一身的高级工程师。
但命运又让他站在了十字路口。
郝少林夫妇和大女儿
03
1996年,东北大部分国企开始亏损,下岗潮也随之而来。
那年郝少林才26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牡丹江市首届公务员考试。
笔试、面试,他一路过关斩将,被牡丹江市人事局录取了,负责全市的继续教育工作。
这也是他和教育的第一次结缘。
在继续教育中心四年的工作中,他组织培训了上万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但越培训越担忧。
他发现,这些来培训的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少有主动来学习的,大多都是为了职称和晋升,所以效率不高,培训效益也很差。他觉得没有达到继续教育让每位专业技术人员成为终身学习者的目的。
可当时作为一名普通的继续教育工作者,他无能为力。
四年后,他被调到市政府招商办,开始从事招商引资工作。在工作中,他又发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太匮乏。
许多专业技术人员不懂市场规律和管理科学,而懂市场的业务人员又缺乏专业能力,所以各行各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都难以提升。
关键很少有人意识到:学习可以改变落后的局面。
再后来,他又接触到了一些孩子学习上的问题。
发现许多人学习动力不足,是从小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品质。以至于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
但要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品质,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很重要。特别是在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
终于,在陪伴大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他想明白了自己这一生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
郝煜硕士毕业
04
只是这条路,不是一句空口号,要实打实地走好,并坚持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郝少林在大女儿出生后,对她的教育,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不懂怎么办呢?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的思维就是,不懂就学呗!
当时,他恰巧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则图书广告。书的名字他至今都记得,叫《0岁方案》,由武汉大学冯德全教授主持编写,讲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神童的。
郝少林一看不得了,如果真能像广告里说得这么好,那自己培养一个优秀的女儿就不愁了。
可在当时,那套书要150多块,郝少林每月的工资才121元。
他想都没想会不会受骗,就拿出了积蓄,去邮局把钱汇了出去。
结果快一个月了,书都没回来。他担心受骗,心里着急,但又不想跟同事讲,怕同事笑话他是个“傻子”。每月就这么点钱,还要去买这么贵的书教孩子。
那时哪有什么早教的概念,大家都信奉“黄荆棍下出好人”。
终于,1个多月后,那套书寄回来了。一共六本,还有六盘磁带。
从那以后,郝少林每天下了班就回家认真看书听磁带。对于如今办学的理念,想必那本书功不可没。
在那本书里,郝少林第一次意识到:
每个孩子,真的就像《黄帝内经》里讲的那样:生而神灵。
每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最具有灵气的。
书里面讲了很多“神童”的故事,但有个故事至今都让他记忆犹新:
80年代,世界博览会在日本召开。在博览会入场的门口有一颗西红柿,这颗西红柿结了很多的果实。
曾有人好奇地去数了数,结果有一万三千个西红柿。
郝少林觉得,一个植物的种子,都有这么大的潜力,何况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人呢?潜力完全不可预估。
想明白了这一点,郝少林也想明白了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
郝少林参加招商会议
05
2003年春天,在周围人诧异的目光中,郝少林果断放弃了在市领导身边工作的机会,辞去了公务员职务,把自己事业的发展和女儿的成长结合在一起,立志做一名终身学习者。
那年郝少林33岁,如今52岁的他。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近20年。
这些年他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离开体制内的铁饭碗后,他先是到大连从事快速阅读教师培训工作,后又来到北京拓展市场。
期间,他参加北师大的一个讲座。有个专家的话,让他更加清晰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专家问: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
大家答:石油、天然气、煤……
但都被专家一一否认。最后答案揭晓,是“人脑潜能”。
郝少林仔细想了想,确实如此,也才有了后来他独特的教育理念:
每个孩子在13岁之前,个个都是天才。我们应该“因教育才”,而不是“因材施教”。
专家的这番话,无疑给他带来了在孩子教育上更多的思考。
原本就一直从事研发工作的他,开始更多地关注起基础教育特色课程的研发。
从2004年起,七年时间里,他先后主持了高效阅读、幼小衔接和学习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等多个课题实验,在全国各地培训了十多万名中小学教师。
可越培训越无力。
特别是2007年,他去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进修,带中国基础教育校长考察团去学习。觉得西方的很多教育观念都值得我们思考,并把“全人教育”理念带回了国内。
郝少林在美国访学
恰巧那一年,他的二女儿郝羽彤出生。
他也更加坚定了让“中国孩子快乐学习、高效学习”的教育理念。
可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便他们的科研成果很有成效、理念很先进,老师也很认同,但就是无法保证任何一项成果在一所学校长时间落地。
培训的老师越多,他看到基础教育的问题也越多。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科研人员,自己却无法改变,也不知道怎么去改变。
直到发生在女儿们身上的两件事,让他再也不愿纸上谈兵了,最终成为了现在的郝少林。
郝煜和妹妹郝羽彤
06
第一件事,是从小就自理能力很强的大女儿,却在升学上出了“问题”。
为了培养郝煜,郝少林不仅买了很多书,而且还从书中总结了很多有效可行的方法。所以,郝煜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4岁,自己独立识字阅读,并能独自过马路买冰棍;
6岁,自己乘公交车上学,一个月背完《大学》,三个月背完《道德经》;
8岁,自学英语,两年背完《新概念英语》一二册两本书;
9岁,从三年级跳级到五年级。并在寒假,独自乘一夜火车从北京到辽宁锦州参加冬令营,20天后自己回京。10,自己从北京去上海姑姑家旅游。
12岁,获得两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15岁,独自去美国参加中美高中生交换项目游学303天,写了310篇日记;
16岁,回国读高三竞选成学校学生会主席;
17岁,出版留美日记《空降美国中学》,记录了自己在美国中学的多彩成长历程;
18岁,被剑桥大学等9所世界名校录取;
22岁,被剑桥大学和IOE录为研究生;
27岁,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录取,担任哈佛中国学联校友发展部部长。
如今,28岁的郝煜,再次踏上英国的土地,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郝煜在牛津读博
现在看来,妥妥的学霸一枚。
但谁能想到,郝煜的学霸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像其他“神童”一样,智力超群:
小升初的时候,因为没有参加各种辅导班,所以没考上海淀区的重点初中;中考的时候,虽然郝煜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但和重点高中也失之交臂。
可到高中毕业的时候,郝煜却能逆袭,成为拿到9所世界名校录取通知的天之骄子。
郝少林一家在剑桥
后来,郝少林总结了郝煜的逆袭过程,是有规律的:
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服务他人能力的培养,让她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脱离困境,这即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也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不得不说,这背后与郝少林不断精进的教育观有关。
07
第二件事,是小女儿郝羽彤到了上学的年纪,郝少林不愿意让小女儿入读家门口的传统名校,在全国各地都没找到一所满意的学校。
想想这几年,自己苦心做教育研发,并培训了这么多老师,脑子里全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并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快乐而轻松的学习。
但苦于自己和团队这么多年潜心的科研成果无法落地,连自己的女儿都帮不了,他一度很自责,也一度很沮丧。
终于,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为什么不自己办一所学校呢?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学校?
虽然北京到处是国际学校,但大多只是沿用国外的教学理念,虽然好,但丢掉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很多优势。
特别是中国几千年,先辈遗留下来的国学经典、各家思想,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让中国学生有另一种选择,也为了给女儿办一所理想的学校,郝少林说干就干。
他先整合了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并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学习力课程体系。比如,韵律识字教学法、英语六字学习法、循环写字、自学辅导、快速记忆、快速阅读等教学法。
接着,2012年的时候,他和他的合伙人梁勇校长,在北京创办了一所具有国学特色的国际化学校——北京新学道临川学校国际部。让他多年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边实践边总结完善。
小女儿自然也成了这个学校里的第一个学生。
现在,10年过去了,小女儿也读到了十年级。除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外,最重要的是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小就练书法、练武术、学英语、读经典的她,已累计诵读国学经典10万多字,六年级时能够仿写古诗词。参加剑桥国际IGCSE英语和数学物理化学考试,已经取得4个A*的优异成绩。
特别是在英语的学习上,早就赶超了很多同龄的学生:在荔枝电台录播英文原版书已超过1500天、英语演讲比赛和拼词大赛都蝉联高中组冠军。
除了小女儿,2019年学校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没想到给他们更多的惊喜。
让郝少林最为自豪的就是,当年小升初考不上重点初中的南智贤,六年后拿到了剑桥大学教育系的录取通知书。
看着小女儿和学生们的变化,郝少林颇感欣慰,他觉得自己当初勇敢迈出的这一步迈对了。
2019届毕业生南智贤
08
如今,在 郝少林与团队创办的新学道学校里,孩子们再也不用上补习班。
但小学毕业生能熟练诵读国学经典10万字,背诵新概念英语200余篇文章。初中毕业生能听懂全英文外教专业课。
每天40分钟大课间,还有一节体育课,充分让孩子们在学习之余能运动一小时:室内垫子运动、八段锦、下腰劈叉、鲤鱼打挺、三角倒立和跳绳、篮球等。
学生们的“武术课”
孩子们身体和学习能力都大大得到提升。
还有周末的“五个一”活动。让孩子们养成自己做家务的习惯、读书和运动的习惯,自学英语的习惯和每周总结反思的习惯。
真正实现了他当初办学的宗旨:以人为本,让每一个生命自由绽放,而不是变成一个考试机器。
郝少林的这些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他不但没有私藏,还分享给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几乎每天他都要回答不同人提出的问题,帮不同的家长解决孩子的问题、上节目办直播……
他说,这些教育方法不是他一个人的科研成果,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只是有时候我们走得太快、想得太多、学得太多,却把很多好的东西忘了。
后来,他的经历成了业界传奇,越来越多的人请他去讲课,也有各地政府邀请他去办学。
如今他的新学道学校,已不止在北京了,在河南、山西、山东、广西、青海和重庆等十个省纷纷落地,有更多孩子可以享受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就在采访结束的时候,我随机问了一个学生妈妈对这所学校的看法。
重庆校区的宥霖妈妈说,她是“双减”过后,孩子上不了辅导班,怕孩子在学校学的知识量不够所以才开始关注这所学校的。
现在孩子转到这所学校上学快一年了,孩子基本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内容他都可以自己完成,还有了更多的时间阅读。
最后,她说的一句话非常打动我。
她说,学校的老师都是发现孩子的问题,一边鼓励一边帮助,真正的做到“静待花开”。
的确,“静待花开”这四个字,在如今的教育大环境下,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原创不易,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转发与留言,是猫叔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