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三字经属于国学经典吗(鲍鹏山弟子规三字经是败坏国学教育的罪魁祸首)
弟子规三字经属于国学经典吗(鲍鹏山弟子规三字经是败坏国学教育的罪魁祸首)关键是最后一句,孔子为什么把学习放在了最后呢?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连孝道、博爱、与仁仁交友都做不到的话,再多的学问也只是有才无德,这样的人是不会在企业及公司中受重用的。简单口语解释就是说作为子女在父母身边要孝顺;在外就要尊敬师长,做好弟子;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要有博爱之心,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还有精力,才可以深入研习做学问。其开篇为: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此句出自《论语.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最近不幸看到一些关于儒学腐朽的文章,主要言辞就是说儒家思想“过于教条”、“过于封建”、“已经过时”、“不科学”等调调,更有高举科学大旗的朋友说几千年前的文化过于腐朽,个人认为不可同日而语。
恰巧在一段视频中看到鲍鹏山老师界定了国学范围,角度蛮有意思。
弟子规在讲什么?比如后人对《弟子规》的评价: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
自从清代后期以后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启蒙教材和儿童读物,说“启蒙”是因为当时文盲太多,显有百姓中能识文断字,就连写信也要请先生,只能缩减成朗朗上口之文变成儿歌的形式。
其开篇为: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此句出自《论语.学而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简单口语解释就是说作为子女在父母身边要孝顺;在外就要尊敬师长,做好弟子;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要有博爱之心,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还有精力,才可以深入研习做学问。
关键是最后一句,孔子为什么把学习放在了最后呢?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连孝道、博爱、与仁仁交友都做不到的话,再多的学问也只是有才无德,这样的人是不会在企业及公司中受重用的。
这表面上是与《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矛盾之嫌疑,因为论语把学习放在了全书的开篇也是警示世人学习的重要性,这种结构在《论语》比比皆是。
这一段笔者其他文章中也提到过,学而时习之中的“时”是时代、当下的意思,如果在顺应时代的情况下学以致用,当然乐此不疲,也正应了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什么在《论语》中有那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呢?
鲍鹏山:《弟子规》是封闭式系统,《论语》是开放性系统这么看来就非常容易解释前面的问题了,《弟子规》及《三字经》是一种“全称判断”,意思是说我要你怎么做就必须怎么做并且毋庸置疑,请不要再怀疑更不用思考,照做就是。但是“全称判断”会践踏其它的价值所在。
而论语是学生们将与老师的对话记录起来的典籍,最后安排成册。
它是本着讨论的态度去和学生沟通的,从《论语》中我们方能体会因地制宜四个字!这就是开放式系统,所以前后句并不矛盾,只是不同角度的教学方式。
我们用的手机无外乎两大系统阵营。安卓系统和苹果的IOS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安卓系统占全部系统的90%左右,这只能说明一件事,安卓的开放式系统更加灵活,更能被大众所接受,因为你可以在其上拓展自己的产品,没有安卓我不知道能不能看见罗永浩的“锤子”,没有安卓我也无法想象华为是什么样子。
《论语》中有: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家中尊老爱幼,在外却冒犯上师或领导,这种人少有!如果不犯上竟然造反的,不会有这样的人。
但是《论语》中还有: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说面对仁德的问题,就算面对老师,也不能谦让与他。
这里矛盾点事“犯上”,只学皮毛的人,发现老师做的不对,仅仅想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却忘记了“当仁不让于师”。
矛盾的转化点非常简单,如果懂得了“仁”,就应该知道什么是更重要的事,此时不谦让老师没有问题,反倒体现了前面所说的“泛爱众,而亲仁”,因为你对老师有了博爱的胸怀,面对仁德的问题做了一次共同成长,此为辩证。
关于敏感的孝道问题有些朋友驳斥儒学很大程度是因为被所谓的“礼教”按捺得喘不过气,其实不是被礼教按捺,而用了一个不相关的西方概念“人人平等”来对标了传统文化。
先说说西方的自由是什么:最初这个词来自于基督教,人被创造时有了上帝的理性部分,因此能够明辨是非,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除了那些智障人士和被胁迫人员)。
它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种自由,消极自由只是做了那些法律规定之外的事,所谓的“钻空子”;
积极自由是不被欲望所奴役,努力完善自己的过程。
其实这个说法与儒学不谋而合,有余力,则学文。或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再看人权(Human Rights),这也与基督教脱不开干系,先要提到“权力”二字,其实这个指的是“法定权力”而并非人权。西方的人权是指按照上帝的旨意,人人都享有某些权力,所谓“天赋人权”,其中的自由权就是天赋的。
当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慢慢演变出依靠法律才能获得的权利,“权力”与“权利”开始密切联系,一字之差,味道全变。
比如动物也有生存和繁衍的权利,动物保护主义者在美国大选中选票的比例是多少呢?
西方人在孩子18岁成年之后,就可以停止抚养孩子的义务,这种权利依靠法律来维系。
中国的儿女很多依靠老人的资助买房,依靠老人的闲暇时光照看孩子,我们都很难脱离传统血脉的滋润来维系着家族的繁衍,仅用两代人的各自权利来衡量行为,很难拆分清楚。
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孝道的篇章非常之多。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浅析: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要能够养活老人。但是狗和马也可以养,如果只是养活,但不尊敬老人的话和动物有区别吗?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浅析: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让老人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就是孝道。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浅析: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是很难的,如果只是有事情孩子才出手,或者有好吃的先让父母吃,这就算孝道了吗?
前面所讲的“因地制宜”也是孔子最大的智慧之一,他知道孟武伯的问题所在,便提出了健康尽孝理念,他知道西夏的问题所在,便提出了由心而发的孝道理念,这里一样体现出了驳斥“功利之心”的态度。
综上所述,我们也解释了什么叫开放式系统,如果不能辩证的看待论语中的辩证思想,只是一味的教条,断章取义,自然感觉被礼教束缚。
教育问题不应该用儒学来背锅客观来说这也怪不得几代人的深深误会,当家长摆出一副“孩子你要听话”的态度时,孩子从小就已经恨上了传统礼教,其实家长做了一件与儒学相反的事,营造了一个“封闭式系统”,说到底变成了《三字经》、《弟子规》的说教,世代相传,不断轮回。
所以鲍鹏山才说《三字经》、《弟子规》是败坏国学教育的罪魁祸首,应该对孩子少一些“全称判断”的教育。
如此说来应该培养孩子更深刻的了解国学,辩证看待问题。其实很多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聊几句儒学的金句,“三十而立”如何如何,“四十不惑”如何如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但是如果说三字经就有点奇怪的感觉了)。这些享用不尽的财富时刻在点拨着我们勇往直前,不断修炼。
儿童的启蒙并不是成年人口传心授的法宝。
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这是不是也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