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5岁小朋友讲3个和尚的故事(和尚班里故事多)

5岁小朋友讲3个和尚的故事(和尚班里故事多)第二关:分数关。就是中考考试分数要达到这800人的前100名,才有希望被录取。第一关:预选关。由于当时要报考中师、中专的初中毕业生比较多,因此,要报考中师、中专先要进行预选。以我报考的1980年为例,全县初中毕业生约1.2万人,报考中师、中专的有0.8万人,预选800人。(这800人中,最后进入中师的47人,进入中专的52人。)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为了振兴教育,缓解农村中小学校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出台政策,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选招优秀毕业生到中等师范学校学习,免缴学费、生活费,还包分配,给个干部身份、城镇户口,学习三年后,回到乡村学校当老师。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培养乡村中小学教师400余万。在当时的城乡生活待遇差距巨大的环境下,能够丢掉镰刀、锄头,洗脚上岸,成为一名“吃皇粮”的国家工作人员,这种诱惑对农民子弟来说,几乎是不可抵挡的。初中毕业上中师,一时成为初中毕业生的最佳选择。当然,

5岁小朋友讲3个和尚的故事(和尚班里故事多)(1)

“和尚班”,顾名思义就是只有男生的班。

1980年,四川省资阳师范学校就招收了这样一个班——八三级一班,即后来在资阳(雁江)教育系统名气颇大的“和尚班”。

时至今日,对“和尚班”都有不少传说。作为当年“和尚班”的一员,虽然远离故乡,也或多或少的听到过一些褒贬不一的传说——虽然有的真实,有的失实。

5岁小朋友讲3个和尚的故事(和尚班里故事多)(2)

◎话说当年的中师生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为了振兴教育,缓解农村中小学校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出台政策,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选招优秀毕业生到中等师范学校学习,免缴学费、生活费,还包分配,给个干部身份、城镇户口,学习三年后,回到乡村学校当老师。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培养乡村中小学教师400余万。

在当时的城乡生活待遇差距巨大的环境下,能够丢掉镰刀、锄头,洗脚上岸,成为一名“吃皇粮”的国家工作人员,这种诱惑对农民子弟来说,几乎是不可抵挡的。初中毕业上中师,一时成为初中毕业生的最佳选择。

当然,在这样优惠的政策下,必须有优异成绩的学生才能被录取。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中师生,需要经过“三关”:

第一关:预选关。由于当时要报考中师、中专的初中毕业生比较多,因此,要报考中师、中专先要进行预选。以我报考的1980年为例,全县初中毕业生约1.2万人,报考中师、中专的有0.8万人,预选800人。(这800人中,最后进入中师的47人,进入中专的52人。)

第二关:分数关。就是中考考试分数要达到这800人的前100名,才有希望被录取。

第三关:面试关。报考中等师范的考生,除了考试成绩上线外,还要进行面试,考官要听你读一篇文章,唱一首歌,还要问你一些时政问题。五官不正的,普通话太差的,五音不全的,口语表达不过关的,都会被淘汰。

过了这“三关”,才能成为一个中师生。竞争之惨烈,由此可见一斑。

5岁小朋友讲3个和尚的故事(和尚班里故事多)(3)

◎师范校里有个“和尚班”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资阳师范学校1980年招收了47名初中毕业的中师生。但非常特殊的是全班都是男生。据说是因为护士学校招生以后,只剩下4名上了中专中师线的女生,老校长想到“狼多肉少”“今后麻烦多”“管理困难”,于是就只招了男生。因此一个“和尚班”诞生了!

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我不得而知,但后来“和尚班”并不因为班上没有女生管理就不困难,实际上更困难。这或许是领导们没想到的。

5岁小朋友讲3个和尚的故事(和尚班里故事多)(4)

◎“中师生”是怎样炼成的?

当年的资阳师范学校生源由三部分组成:初中毕业生班,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高中毕业生班,主要招收没被大学本科、专科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为解决农村代课教师任职资格的民师班,学制两年(后来实际上在学校上了一年课,就回原来学校顶岗实习了)。

初中毕业生班又叫普师班,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乡镇小学师资;高中毕业生班又叫专业班,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乡镇中学师资。为使培养方向更具针对性,专业班又分为了政语班、生化班,即培养农村中学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的班。

但不论普师班还是专业班,教育学、心理学都是必修课程,对作为教师基本功的“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的要求也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专业班学生要学一些相关专业的大学基础课程,普师班的学生要学完高中阶段文理科所有课程。因此,相对来说,普师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重的。再加上任课老师普遍都比较负责,各科都会留下定时完成的课后作业,并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过程记载及考核。如果平时作业不完成,哪怕期末考试及格,期末综合评分该科也可能不及格。如果某科不及格,有一次补考机会。但绝不是那种“放水式”的补考,而是参加下一届学生该科的毕业考试。考试仍不及格的,不发毕业证,取消毕业分配资格。

5岁小朋友讲3个和尚的故事(和尚班里故事多)(5)

◎“和尚班”里故事多

较重的学业负担,加上严格的管理制度,因此入学第一年,“和尚班”除了班级学生性别有点特殊外,没有表现出其它方面的特殊性,在全校师生面前基本上是正面形象。不论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包括文娱活动,虽然没有女生,但都有较好的表现。在学校常规方面,学习、纪律、劳动、卫生、唱歌等等流动红旗评比,都会榜上有名,有时甚至把一周的所有流动红旗收入囊中。

但入学第二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在有的领导、学生会、团委会干部眼中,“和尚班”变成了“问题班”。分析原因,我以为有三: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青年人中出现了一种迷茫、颓废、缺乏方向感的现象,烫卷发、留长发、穿喇叭裤、唱港台歌曲成为一种时尚。这些难免对十五六岁的我们有所影响。在我们班也出现了烫卷发、留长发、穿喇叭裤、唱港台歌曲的同学。这些行为在现在根本就不算什么事,而在当年却是思想不健康的表现。特别是一群将走上教育岗位教书育人的年青人,如果思想不健康,就会影响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因为这可怕的后果,于是对这些现象有了大会批、小会说、团支部帮。如临大敌的处理方式,极易让正处于青春逆反期的我们产生反感。反感的具体表现就是对着干,比如:领导早上批评留长发的现象,我们班下午就有两个同学去剪成了光头。

凡此种种,难免给领导留下“班风不好”“不服管教”的印象。

二是没有女生更自由。由于班上没有女生,当然也就没有了伪装,在班上说话做事也就无所顾忌。比如夏天天气热,就干脆赤裸上身上自习;对各种评比、检查,喜欢讲个公正,论个输赢,难免有不敬言行,又会让学生会、团委会的干部难堪,这当然不可避免的加深了领导的不良印象。

三是领导权威受到挑战。记得81年洪灾,学校被淹。在抗洪救灾中,分给我们班的任务是疏通学校食堂、操场周边下水道。这些被淤泥填满的下水道估计占了全校下水道的2/3,任务无疑是很重的。接受任务时虽然大家很有意见,但在班主任的劝说下,我们手掏肩挑背扛,硬是半天就完成了任务。而另一个仅有我们任务的一半的专业班,还剩下不少任务没完成。于是领导又找到我们的班主任,要求我们班发扬风格,支援一下那个专业班。这下全班都不干了,任凭如何劝说,全班集体反对。

类似的事还发生过几次,这当然令领导很恼火。在后来的检查中,把我们班作为重点也就一点不奇怪了。当同学们感觉到这种变化后,不满的情绪就表现出来了。比如,没有检查人员时,纪律本来很好,一有检查,如果是值周领导,可能全班会出现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或者有同学会故意主动向值周领导反映某次某检查干部故意刁难我们班的事,引发大家产生“共鸣”,造成班级纪律混乱;如果是学生会、团委会的学生干部敢说三道四,直接怼过去更是常事。

得罪领导,当然事情很严重。但面对一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群体,要想“修理”,还着实不易。况且这个群体的人大都能言善辩,无理都能说出三分理来,如果有几分理,往往会让领导下不来台。

但,再牛X的学生,毕竟还是学生,都怕“取消分配资格”,硬伤就是学科考试不及格。于是我们渐渐感到了考试的难度及评卷的严格。我记得有一次考试,对填空题的评分要求是“答对一题得3分,答错一题倒扣4分”!虽然有这样严苛的要求,但三年中全班也鲜有不及格的。

这个事实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优生,不仅仅是考高分的学生,而是学习力强的学生。学习力强的学生走向社会,能很快学会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满足工作上的任何需要。“和尚班”的同学毕业后,几乎都通过自考、函授等完成了专科、本科的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成为了中小学教学骨干,这与同学们都有较强的学习力有关。

可能是年龄增长的原因,再加上即将走向教学岗位的紧迫感使然,师范学习的最后一年,“和尚班”同学逐步由浮躁走向沉稳与成熟,把主要精力用在毕业实习及应对职业技能的考核上了,对学校没有了那么多的对抗言行。可以说,师范学习的最后一年,是“和尚班”同学全面展示个人综合素质最突出的一年,学校各项比赛中,无论吹拉弹唱,还是写画跑跳,都能找出比较突出的同学;在校外实习中,多数同学都受到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好评。

5岁小朋友讲3个和尚的故事(和尚班里故事多)(6)

◎无言的结局

弹指一挥间,38年过去。盘点“和尚班”83年毕业的45名同学(有两名同学因各种原因,未能按时毕业),当时除两名分到了企业子弟校外,其余全都分到了乡镇中小学任教。36年间,有6名同学先后进入政府机关、政法部门、科研院所担任领导职务,其余39人坚守教育,其中担任教育管理组长(乡镇教办主任)4人,校级干部10人,学校中层5人。其中有29名同学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为当地基础教育最坚固的基石。

这就是“和尚班”,全国400万中师生中的一个独特的群体。

5岁小朋友讲3个和尚的故事(和尚班里故事多)(7)

◎一代中师生的芳华

如今,芳华已逝,青春不再,但我们中师生问心无愧,因为我们没有忘记并用自已的一生在履行当初的誓言: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