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合格了么(对如此家长的个人解读)
作为家长你合格了么(对如此家长的个人解读)孩子为何如此压力山大?为什么会有如此家长?如此家长有点意外的是,《中国教育报》对这个相声比较看重。不仅在他们的公众号上隆重推荐了这个相声,而且还发起了对这个相声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评论。
奉啸敏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为了提携新人,推出了两个年轻相声演员的相声——如此家长。
这个相声的笑点不怎么多,而且两个演员在台上也不怎么放得开,与他们的那个“热得快炸了”有不小的差距。
看完这个相声之后,并没有引得老奉多大的注意。
如此家长
有点意外的是,《中国教育报》对这个相声比较看重。
不仅在他们的公众号上隆重推荐了这个相声,而且还发起了对这个相声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评论。
为什么会有如此家长?
孩子为何如此压力山大?
是什么导致孩子累,家长也累?
怎么去整顿校外培训机构?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老掉牙的问题了。
看起来好像是家长望子成龙过于急性变成了拔苗助长,其实还是攀比主义和形式主义害死人。
相声中,六位家长围绕一个孩子从凌晨三点起床到六点出门去上各种补习班,这些家长究竟图的是什么?
真的是望子成龙?
恐怕也有儿子成龙我威风的因素吧。
我这么努力带着孩子去补课,万一他成了著名演员呢,万一他成了钢琴演奏家呢,万一他成了舞蹈家呢,万一他成了书法家呢?
最不济,万一他成了网红呢?
你看,成为郑爽不好吗,成为朗朗或李云迪不好吗,成为杨丽萍不好吗?
或者成为李子柒、李诞也不错呀。
一旦孩子成名,难道还怕不赚钱?
那个大衣哥只是从星光大道走了几步,不是一人养活全村子吗?
何况,那位捧哏的相声演员,不是在一开始就强调了自己上了春晚,儿子学校全体师生都会认识他吗?
儿子得道,我升天,有什么奇怪?
前一段时间,北大(或者是清华)有个副教授,作了一个演讲,说自己的儿子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普通人。
那段演讲也引起过比较大的讨论。
那个著名的大学教授演讲者储殷就认为这位北大副教授在作秀。生为北大副教授的孩子怎么会成为普通人,北大附小,北大附中,是别人家的普通孩子能上的吗?
我说,其实储殷教授多心了。
即便他的父母是北大教授,孩子也注定是普通人,甚至于教授本身,也是普通人。
人啦,几十年一过,尘归尘,土归土,名垂青史,流芳百年,看似美好,其实还不是黄土一抷,荒草一堆?
有多少你后人之外的人会想起你?
甚至你的后人也只是局限在两代以内。
多少帝王将相,也只是他人嘴中谈资而已。
所以,晚会中“如此家长”为何如此?他们累在何处?
可能就是累在自己成不了龙,而把成龙的希望使劲地压在后辈身上。
与其如此,不如当初在自己能够做笨鸟的时候,使劲先飞一把。
正因为自己没有先飞,所以才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以为,只要多参加补习班,孩子真的就会有与自己迥然不同的未来。
而且,在他们的意识中,孩子起飞,只要有补习就行了,还不需要沟通,不需要示范,不需要陪伴。
他们的孩子不仅生活得累,也生活得有点冤。
100斤海鲜,明明在爷爷卖了70斤之后还有50斤,奶奶卖了70斤后剩下的比50斤更多,怎么100斤减70斤后剩下30斤了?
有个成语叫叶公好龙。
其实,我们大人基本上都是叶公好龙者。
嘴上说得好好的,心里面想的却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明明反感补课,却使劲压着孩子去补课。
明明知道孩子累又苦,却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鼓励孩子和安慰自己。
明明知道孩子多半会成为普通人,却还是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希望自己孩子的未来是将是相,是王是侯。
当然,抱以希望总是没错的。
只是,自己当初不努力,押注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有点可悲?
说句实话,真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平安安地长大,然后平平淡淡地生活一辈子就足够了的家长有几个?
这样的家长是不是有没出息之嫌?
那就看诸位对自己的理解了。
还有一些家长,是另一类的“如此家长”,以后有机会的话,再说。
2021-2-13 16: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