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论宁浩电影中的草根意识(这部宁浩导演的毕业处女作)

论宁浩电影中的草根意识(这部宁浩导演的毕业处女作)好人能否有好报我们不得而知,但恶人却不一定有恶报。甚至于这个社会里根本不存在完全的好人。那位捐给和尚20块钱而实现愿望的老奶奶,其实是男尊女卑的加害者;那位替人指点迷津的算命盲人,其实眼睛十分明亮;那些在街上看了一眼和尚手里的钱就将其认定为诈骗的警察,却在和尚被久久挨打的时候始终没有出现。他没有办法,只能身入世俗化缘为佛修缮,可宗教科的负责人只去处理了送他两箱水果的教堂,亲友劝他还俗,师兄劝他入股,政策不容和尚化缘。风俗女愿意帮他,可他终究拒绝。最后,他打着佛的旗号为人算命,终于挣了钱,又被小混混抢走了。他的信仰彻底瓦解,替人"驱邪",用3000元的高价卖掉了自己在集市上只花了15元买来的佛像,终于攒够了钱。"啥因果报应,那些街上的坏人不是一个比一个活得好?"风俗女这样说道。和尚一心向佛,却迷茫了自己。他也信恶有恶报,可最终还是在家徒四壁的病人家中行骗。大师

2003年,《香火》在瑞士罗卡洛举办首映,并获得东京银座电影节大奖和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DV竞赛单元金奖。该电影同时被香港艺术中心评为2004年最佳电影,也是七大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入选影片。三十天的拍摄,三万的成本,三个奖项,这部冷门佳作豆瓣评分8.3,它讲述了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和尚。

故事从一尊佛像的坍塌开始,以香火为生的和尚不得不想办法四处要钱,直到有了钱重新修缮好了佛像,却又因为修路队的一句拆迁将他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

这部影片反映出了在社会这个大染池里,和尚在其中不断地挣扎并改变,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抛弃信仰,在社会的逼迫下,他必须开始信仰金钱的力量,可终于实现他的"信仰"之后,新的压力将他再一次击垮,现实否定了他所有的努力。

论宁浩电影中的草根意识(这部宁浩导演的毕业处女作)(1)

一、"因果报应",这竟是一种赤裸裸的讽刺

佛说,"有求必应",可他却无法满足和尚一双鞋的需求。他的大师兄以寺庙为赚钱的资本,早已违背信佛的初心;他的二师兄还了俗,却因为涉嫌卖淫而逃离这里。他是最本分的人了,世事变迁,独他守在破损佛像的旁边,可佛因为他拿了支撑自己的一小匹布都无法接受,岿然倒地,摔破了自己,更砸碎了和尚的信仰。

他没有办法,只能身入世俗化缘为佛修缮,可宗教科的负责人只去处理了送他两箱水果的教堂,亲友劝他还俗,师兄劝他入股,政策不容和尚化缘。风俗女愿意帮他,可他终究拒绝。最后,他打着佛的旗号为人算命,终于挣了钱,又被小混混抢走了。他的信仰彻底瓦解,替人"驱邪",用3000元的高价卖掉了自己在集市上只花了15元买来的佛像,终于攒够了钱。

论宁浩电影中的草根意识(这部宁浩导演的毕业处女作)(2)

"啥因果报应,那些街上的坏人不是一个比一个活得好?"风俗女这样说道。和尚一心向佛,却迷茫了自己。他也信恶有恶报,可最终还是在家徒四壁的病人家中行骗。大师兄甚至以佛赚钱,居然过得风生水起。

因果报应,信的人就存在,不信的人就不存在。和尚从挣扎到放弃了自己,从信仰到迷失了自己,仿佛佛说的因果报应在现实中就是一种讽刺:好人总不得左右自我,而只能融入坏人而污浊自己。

甚至于这个社会里根本不存在完全的好人。那位捐给和尚20块钱而实现愿望的老奶奶,其实是男尊女卑的加害者;那位替人指点迷津的算命盲人,其实眼睛十分明亮;那些在街上看了一眼和尚手里的钱就将其认定为诈骗的警察,却在和尚被久久挨打的时候始终没有出现。

好人能否有好报我们不得而知,但恶人却不一定有恶报。

论宁浩电影中的草根意识(这部宁浩导演的毕业处女作)(3)

二、你的信仰,不值一文;你的初心,沦入泥沼

有人说,这部影片里呈现出的中国是魔幻的。比起和尚的悲惨生活,官僚觉得排练才是正事;比起一心向佛,似乎投资寺庙才更适合生活前景。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正是时代变迁中人心的无处落脚,来去匆匆,初心都变了味道。

随着精神世界逐渐空虚,人们的信仰也随着成长而渐渐丢失。当和尚的内心被次次伤害,他却"愈战愈勇",努力地向另一种手段进发。他从求钱到说谎,从算命到行骗。可他真的做错了吗?他一次次在雪夜中驮着自行车孤独远去;脚上的鞋破烂不堪,凝视着店里皮鞋的眼充满渴求。

他应该过得稍微好点,他值得的,可是现实就是不允许。

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画面便是,风尘女信仰“因果报应”,要为他修缮佛像。和尚载着风尘女前去取钱,二人犹如大街上最刺眼的风景线,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身份,一个沉沦于世俗无法自拔的人,居然在此时此刻达成了共识,帮助彼此完成心愿。

影片融入了黑色幽默的元素,采用了荒诞主义的手法,向正处于社会中的我们扎心地提出一个问题:当我们在现实中遭遇两难时,我们到底应该坚持自我,还是趋于大众?

当和尚从风尘中走来,浑身都带着污垢。可他从未答应风俗女成为功德碑上的一员,也从未答应大师兄放弃旧庙跟他入股的好资源,而是本本分分地,将钱都用在了修筑碎佛上。或许是已俗世的内心遭到了佛的谴责,拆迁队不偏不倚地就要拆掉他的寺庙。

为"信仰"而付出的努力,化为了泡影;为"初心"而改变的处事,成为违背自己最有利的证据。

论宁浩电影中的草根意识(这部宁浩导演的毕业处女作)(4)

三、现实思考:信仰与社会的关系,到底应该是谁迁就着谁?

宗教理念在我们飞速发展的世界里确实是越来越淡化了,那些曾经靠着封建思想骗钱赚钱的人,伴随着确实本分一心向神的人一起,慢慢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科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喜欢用逻辑和证据证明世间的万千现象。

可是这样做造成的结果却是,人们越来越向往物质的生活,可能会导致精神世界的逐渐匮乏,当物欲无法满足人们内心的期望,浮躁、快餐化、急功近利便成了这些人的日常心态,他们往往忽视自我,忽视情感,忽视初心。而当身边的一批人都以此为生,自己更是不得不融入其中,因为不融入则会"不合群","不合群"就会导致无法正常生活。

显而易见的是,社会牵制着个人的生活,社会整体在向什么方向发展,个人也得与时俱进。有时人们不得不向和尚一样放弃自我,可这真的是社会需要我们去做的吗?当我们每个人都急功近利地向往物质,社会真的会变好吗?可是,如果社会本身不慢一点,我们如何才能不溶于这个大染缸,坚持自我着保持初心呢?如果社会要我们放弃糟糠的观念,接受新兴的思想,那么“坚持自我”的意义究竟是好是坏呢?

亨利范戴克说过:享有特权而无力量的人是废物;受过教育而无影响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有些人在知识道德宗教信仰方面受过教养,但没有成为社会上行善的积极力量,这些人就对不起为培育和供养他们而花费的代价。如果他们也算是基督徒,他们就犯了因伪装而受尊敬的罪。他们本应成为世上的盐,而盐的首要责任应当有盐味。

因此,如果一个拥有信仰的人能正确对社会做出贡献,那么即便是社会也应当承认其信仰存在的价值。可是,在限制条件下,信仰如何才能转换为更有利的能量,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呢?

我想,这是影片为我们提出的最复杂的问题,20年过去了,我们之中的部分人依旧无法面对自己解决这个难题。宁浩导演所表达的问题的核心,也将是我们未来亟需讨论的、和我们自身谈判的最难的问题。

论宁浩电影中的草根意识(这部宁浩导演的毕业处女作)(5)

我是谈喵腻,一个热爱影视的00后大学生,希望能同你一起成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