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致敬最美援鄂的护士(60多名毕业生逆行援鄂)

致敬最美援鄂的护士(60多名毕业生逆行援鄂)今年,学院特意做了一本纪念册,这本纪念册上,记录了去年支援武汉抗疫一线和支援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抗疫一线的毕业生。他们所有人,都被授予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杰出校友”称号——共有60多位思博毕业生在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和方舱医院等抗疫一线医院支援,共有20多位毕业生奋战在上海金山的抗疫一线。之后,沈小平接连不断接到了学生们出征的信息:朱娴杰,2009届毕业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护师,抗疫专家张文宏的得力部下,2020年,她与18位思博毕业生一起在华山医院参加国家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每个学子都获得复旦大学抗疫先进个人表彰嘉奖;2008届毕业生周维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血透室专科主管护师。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她就主动请缨去武汉支援,后来被安排到上海公共卫生中心抗疫一线,两度进入新冠重症病房工作……2020年的抗疫纪念上海的各大医院里,都有思

前不久,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信仰的力量》示范党课上,来了三位特别的讲述人: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的三位毕业生王冬麟、周维娜和朱娴杰。他们中有的在除夕夜驰援武汉,在最前线武汉金银潭医院奋战,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房忙碌,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救治危重患者……

他们,只是优秀毕业生的代表。在2020年这非比寻常的一年,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共有60多位毕业生自愿前往抗疫一线支援武汉,成为危急时刻的最美逆行者。此外,还有20余名毕业生奋战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抗疫第一线,海外抗疫前线也有思博护理学子的身影,还有更多的在校学生奔波在社区担任志愿者,承担着繁重的抗疫工作。

致敬最美援鄂的护士(60多名毕业生逆行援鄂)(1)

《信仰的力量》讲师团左起:朱娴杰、铁道老兵朱渭民、沈小平、叶萌、周维娜、王冬麟。

2003年,思博学院护理学院开始办学,创下了民办高校办护理学院的先例。18年间,学院获得了上海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中唯一一个“一流专业”,一万多名毕业生从这里毕业,50%以上被三甲医院录用,就业率达到98%以上。

2020年的抗疫纪念

上海的各大医院里,都有思博学子的身影。关键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

2020年大年三十,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院长沈小平收到了毕业生王冬麟的“沈院长你好,我是你的学生王冬麟。我出发去武汉了,现在在机场。”“冬麟同学辛苦了,母校为你骄傲、自豪!千万注意安全,顺利归来!”沈院长动情地回复,王冬麟是学院2011届毕业生,如今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重症监护室副护士长。除夕夜,他主动请缨,成为首批援鄂医疗队员前往武汉。在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在金银潭医院工作,成为上海“第一批去,最后一批撤回”的援鄂护士。2020年,他荣获上海市护理界最高奖项——左英护理奖提名奖,以及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等荣誉。

之后,沈小平接连不断接到了学生们出征的信息:朱娴杰,2009届毕业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护师,抗疫专家张文宏的得力部下,2020年,她与18位思博毕业生一起在华山医院参加国家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每个学子都获得复旦大学抗疫先进个人表彰嘉奖;2008届毕业生周维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血透室专科主管护师。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她就主动请缨去武汉支援,后来被安排到上海公共卫生中心抗疫一线,两度进入新冠重症病房工作……

今年,学院特意做了一本纪念册,这本纪念册上,记录了去年支援武汉抗疫一线和支援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抗疫一线的毕业生。他们所有人,都被授予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杰出校友”称号——共有60多位思博毕业生在武汉雷神山、火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和方舱医院等抗疫一线医院支援,共有20多位毕业生奋战在上海金山的抗疫一线。

“关键时候,我们能不能冲上第一线?”沈小平每一年都会问毕业生这样一句话,他说他很欣慰,“思博的毕业生真给我争气。”

18年耕耘创建上海市“一流专业”

在民办高校系统创建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这在21世纪初的时候,还没有人能够开创这一先河。但沈小平愿意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沈小平曾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担任主治医生,后来又出国留学深造。在美国,他曾任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还兼任俄州现代中文学校校长、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总干事等社会职务,同时也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理事。

办一所护理学院,是医生出身的沈小平一直以来的夙愿。2003年初,沈小平结束了15年的旅美生涯,从美国只身回国,来到筹建中的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上海民办高校系统首家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担任院长、教授。当时,学院的教学大楼正盖到一半,办公室里只有两张桌子和椅子,面对空空如也的办学现状,一切从零开始。他带领护士长出身的助手叶萌经过六个月精心准备、到处奔波,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护理专业办学申请首次通过了上海市卫生局的行业审核,获得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正式批准和教育部备案,于2004年起纳入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计划。

从无到有,沈小平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办学道路:根据临床医院一线的需求,学院另外开设了《多元文化与护理》《循证护理》《护理信息学》《护士人文素养》这四门与国际医疗行业接轨的特色课程。这其中,《多元文化与护理》《循证护理》和《护理信息学》是在全国所有高职高专护理院校中第一次开设。学院还创建了第一个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训室(HIS)——在21世纪初,这样前沿的课程给学生们打开了全新的国际化信息化视野,这也让思博的毕业生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和实际工作顺利“接轨”。

致敬最美援鄂的护士(60多名毕业生逆行援鄂)(2)

学生欣喜地从沈院长手里接过毕业证书。

学院还成立了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专业带头人、护理学会相关专家、各级教学实习医院的护理带教教师、专职骨干教师。在学院的外聘教师库里,有十余所上海三甲医院临床护理部主任、相关行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有20多位来自临床医院一线的护理专家成为兼职教师,到学院为学生们教授各类临床实际操作课程。

目前,思博学院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已发展为拥有护理、涉外护理(方向)、卫生信息管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4个专业与专业方向,全职教职员工60余名,在校全日制学生2 000余名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摇篮。学院连续15届10 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首次就业率和签约率在80%以上,其中上海就业超过50%签约于三甲医院,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受到社会和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人文素养培养暖心护士

18年后的今天,上海思博学院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每年600多名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各大医院急需的护理人才。“面带微笑有礼貌,吃苦耐劳,沉得下心干活,富有爱心”,这些,都是用人单位给予学院毕业生的评价。

“我们要培养怎样的护理人才?”这是建立学院之初,沈小平和学院团队思考的问题。“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不仅要业务熟练,还要有人文关怀,始终怀有白衣使命。”沈小平说,高职护理院校学制仅有三年,相比本科短1-2年,课业重,压力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院一直在进行着积极探索。

从2003年学院创办开始,沈小平就制定了“勤勉、诚信、仁爱、敬业”的八字院训,使毕业多年的学生终生难忘。每一学年的开学第一课,沈小平都要给学生讲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革命斗争故事,带领学生代表前往愚园路81号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上一节党史课——那里,是他出生的地方,三楼就是他外公、当年中共上海地下党市委书记张承宗的居处。从自己父母全家人从事地下斗争的革命故事讲起,再介绍自己旅美15年一心回国培养护理人才的初衷,每年的“第一课”,沈小平从未缺席,他的言传身教和初心使命,也深深地镌刻在了学生们的心中。而如今,每一位毕业的师兄师姐,以及他们奋斗在护理第一线,呵护每一个生命的鲜活故事,都成为了学生们最能感同身受的人文素养“教材”。

“我们的工作是保护人的生命,所以更需要我们的学生敬畏生命、关怀他人。”学生在院第三年,基本都在各大医院实习。但学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月,学生都会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回学院进行交流。老师们倾听实习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和每一位学生交流实习心得,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告诉他们“早15分钟上班,晚15分钟下班”“眼勤手勤脚勤”的重要性。这样注重反馈的长效机制,让学生们一毕业就能“无缝对接”,成为合格并且拥有人文素养的护理人员。

从当年部分医院“不招收民办高校护理学院学生”到如今每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18年间,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卫生技术与护理学院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在它“首吃螃蟹”之后,上海和全国都陆续有民办高校办起了护理学院。如今,学院牵头成立了上海市民办高校护理专业协作组八校联盟、长三角协同机制发展项目、高等护理职业教育课程联盟,不断辐射带动上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全国护理专业发展。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龚洁芸

来源:作者:龚洁芸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