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深圳市所有的国际学校(深圳有73所国际学校)

深圳市所有的国际学校(深圳有73所国际学校)深圳地区另一所广受关注的国际学校,万科梅沙书院,今年在招生策略上则保守了很多。因为有这几千人的报考基数,以及新校区启用后的扩容,2020年深国交将G1和A1两个年级的招生规模都扩大了一倍。多年的办学历史,让U-Link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国际教育集团,旗下几所国际化办学学校经常是一位难求。而新学校处于蛇口地块,这个区域的学校是从来不愁生源的。在深圳,不愁生源的学校,不只有U-Link。创立于2003年的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深国交),早已是国内A-level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每年报考深国交的考生有几千人,最终能如愿就读的,也不过几百人。

2020年深国交招生规模从256人扩大到534人,深大师院国际高中招生计划翻了一倍,福田贝赛思双语学校于今年正式开始招生... 国际学校的招生体量快速扩大,会有那么多学生就读么?

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两年内深圳区域内招生的国际学校(项目)总数将达到73所。新的项目还在不停批建,到底会有多少学生,走进这些学校?

深圳市所有的国际学校(深圳有73所国际学校)(1)

关注“罗不胖”公众号,发送“地图”可获得高清大图

Michael在U-Link集团工作,他负责集团旗下广深地区几所学校的招生。开年以来,Michael一直在忙碌深圳蛇口片区一所新校的招生事宜。

多年的办学历史,让U-Link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国际教育集团,旗下几所国际化办学学校经常是一位难求。而新学校处于蛇口地块,这个区域的学校是从来不愁生源的。

在深圳,不愁生源的学校,不只有U-Link。

创立于2003年的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深国交),早已是国内A-level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每年报考深国交的考生有几千人,最终能如愿就读的,也不过几百人。

因为有这几千人的报考基数,以及新校区启用后的扩容,2020年深国交将G1和A1两个年级的招生规模都扩大了一倍。

深圳地区另一所广受关注的国际学校,万科梅沙书院,今年在招生策略上则保守了很多。

这所由万科出资,深圳中学提供教学支持的国际学校,从2015年诞生的那天起,就收获了无数家长和学生的关注。

2020年,万科梅沙书院将迎来第三届毕业生,这一届梅沙毕业生的大学录取成绩优异,在美国方向,以及艺术领域的录取都有了巨大的突破。

录取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招生规模对比去年并没有明显变化。这在一众学校大规模扩张的环境下,梅沙显得有些“异类”。

深圳市所有的国际学校(深圳有73所国际学校)(2)

万科梅沙书院-校园全景

每年的3到6月,是国际学校的招生季。在这几个月中,每一所学校都会使劲浑身解数开展自己的招生工作。

深国交和梅沙书院这样的“明星”学校只是少数。事实上,深圳和周边几十所国际学校,每年能按照招生计划招满学生的学校并不占多数。

疫情让情况变得更复杂

万科梅沙书院今年的第一场招生考试原本安排在2月29日,因为疫情的原因,第一场和第二场招生考试均改为线上进行。

与梅沙书院同享校区,针对初中阶段的梅沙双语学校,也在同时间推出了线上招生方案。

针对突发的疫情,梅沙的反应速度非常快。不仅在第一时间调整了入学考试形式,线上的招生讲座也组织得非常到位。

深国交的扩招,让很多学校感受到了压力:头部学校在努力争夺优秀生源,深国交每年都稳稳地抓住最靠前的那一波,成倍的扩招后,留给其它学校的优秀生源还有多少?

因为扩招,按照深国交的原计划,是今年举办三场招生考试,比往年要多一场。

深圳市所有的国际学校(深圳有73所国际学校)(3)

在建中的深国交新校区

但受疫情的影响,原计划于4月举办的第一场考试并没有如期进行。

根据最新消息,报名深国交第一场考试的学生,将与报名第二场考试的考生一起参加线上测试。而线上测试的时间,安排在了原本计划的第二场考试时间之后。

新校区的启用、招生规模的成倍增长,即使是最不愁学生的深国交,也难免会有自己的隐忧。

疫情没有得到最终控制,谁都不敢懈怠。

三月到四月间,我接到Michael的很多通电话,他与我了解线上考试的可行性,反复沟通潜在的问题和预设的解决方案。

U-Link旗下学校的每一轮招生考试都有几百个人参加,要确保公平,尽量让线上考试不出问题,每一个人都异常紧张。

疫情期间,深国交、梅沙,和U-Link旗下的ULC和NCPA,都推出了自己的线上招考方案。

几十所国际化办学学校中,大多数的学校要招满学生并不容易;而像梅沙、ULC这些不愁招不满学生的学校,同样也在费劲脑汁去琢磨,怎样才能招到更好一点的生源。

还有多少生源,要来读国际学校?

年前宜校网公布了一份数据:2019年,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人数分别为5万和6万左右,而出国读本科的人数都在1万3千多;深圳2019年的高考人数也是5万多,出国读本科人数在5000多人。

深圳市所有的国际学校(深圳有73所国际学校)(4)

数据来源:宜校网

也就是说,北、上两地,国内读本科和出国读本科的人数比例为4:1,深圳目前这个比例为10:1。

在教育领域,北、上两地可以被看作是国内大中城市的引领。作为近年来最有可能成为国际教育第三城的深圳,追上北京上海的这个比例,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支撑这个趋势的,还有另一个无奈:

深圳2019年初升高,普通公立高中的录取率只有43.85%;而根据最新的预测,2020年的这一数字,可能会进一步压缩到40%以下。

国内体系学位的紧缺,让国际路径成为很多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不管是主观上国际路径受认可程度的提升,还是客观上国内体系教育资源的匮乏,国际学校生源的增长,已经成为必然。

站在现有国际学校的角度来看,这是利好。

同样在增长的,还有国际学校的数量。

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一年内,深圳地区新开始招生的国际项目有:

  • 位于福田区的贝赛思双语学校,计划于2020年秋季开始招生;
  • 位于蛇口片区的NCPA太子湾走读部,计划于2020年秋季招生;
  • 位于前海片区的哈罗公学,计划于2020年秋季进行首次招生;
  • 位于龙华片区的诺德安达双语学校,计划于2020年9月正式开学...

这些新进场的国际学校,不仅有丰富的办学经验,也有雄厚的资本支撑,每一家都是当之无愧的“实力派”。

回到2015年,因为公立学校内国际班的举办受到管控,一时间多所国际学校涌出。

在公立学校办国际班相对容易,因为校舍、生源都有保障。一旦脱离公立校的支撑,这两个原有的保障就成了巨大的挑战。

因为有延续性的教学体系和师资基础,在政策落地初期,一部分原公立学校的国际项目实现了顺利的转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学校在办学硬件、教学体系的要求也在逐步增加。所以我们看到,新开办国际学校的背景越来越强,投入也越来越大。

社会资金举办国际学校的初衷各有不同,背后的经营策略也大相径庭。

有的项目以短期回报为目的,有的学校以长期发展为目标;有的企业办教育是求财,有的企业办教育是为了名,也有的商业集团涉足教育领域是为了完成它自身的布局。

于是,在教育这个本“不太赚钱”的领域里,挤进了无数的实力派玩家:有地产大佬,也有资本大咖,加上已扎根沉淀多年的老牌名校,都希望在这个领域里立一席之地。

73所国际学校,太多了么?

教育,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资源。国内体系教育资源不差,只是等待分配资源的人太多了。

选择国际教育路径的本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为了避免在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上的扎堆。而国际教育资源之所以还没有如国内体系那般拥堵,是因为高昂的学习费用带来的屏障。

73所国际学校是不是太多,取决于国际教育需求增长与学位数量增长之间的博弈。

而站在整个国际教育领域来说,更多实力雄厚的国际学校进入,一定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只是新的进入者在推动这个领域前进的同时,也必然对现有的格局进行洗牌。

当然,更多优质国际学校的落地,对家长来说,始终是喜闻乐见的:

更多学校落地,选择多了,录取几率也大了;而更多实力派学校的进入,推动领域的进化,也会给学生带来更具品质的国际化教育体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