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商学院校友(湘潭大学商学院赴江永县)
湖南大学商学院校友(湘潭大学商学院赴江永县)传承之光常在,精神之火不息图为田万载介绍博物馆中物品倾尽满腔热忱,惟愿古物常青田万载掏光养老金三十余万元,把十年来从村民家中收集的纸质资料、农耕工具、特色服饰等整理分类,在自家住宅创立了清溪瑶历史文化博物馆,自2017年起免费向社会开放。博物馆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像是他的老朋友,介绍起来自然是驾轻就熟。尽管已经介绍了无数次,田爷爷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将每一件文物的来历与故事娓娓道来。三十几度的暑天,由于部分展室空间较小,十人挤在一起难免感到闷热。年过七旬的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厌其烦地回答着来访者的每一个问题。讲解的大部分时间里,田万载都和蔼地笑着,时不时用手比划两下。他脸上所泛起的岁月的涟漪,想必也触起了每一位来访者心里的涟漪……田万载对于传承瑶文化的热爱是彰明较著的。因为热爱,所以忽略了额头上沁出的细密的汗珠;因为热爱,所以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因为热爱,所以不求回报无私奉献……
(指导老师:蒋艳,通讯员:赵亚玲)“这个来自……”江永县清溪瑶博物馆内,一位老人声情并茂地介绍着,脸上挂着笑,眼睛里散发着热情的光彩。这位老人叫田万载,为了传承瑶族文化,这样的介绍他已经无偿做了上万次。
7月14日,湘潭大学商学院赴永州市江永县乡村振兴调研团一行人来到江永县源口瑶族乡,在清溪瑶博物馆拜访了这位“湖南好人”田万载爷爷。
捧出一颗丹心,献与文化传承
田万载曾是清溪村的教师,退休后便致力于瑶族文化的传承。2012年起,耗时六年,田万载完成了江永县第一部村志——《清溪村志》,村志包含十五章八十六节,共十五万字。每一个字都凝聚着这位老人多年的汗水与心血,凝聚着无数日日夜夜笔耕不辍的心血。
倾尽满腔热忱,惟愿古物常青
田万载掏光养老金三十余万元,把十年来从村民家中收集的纸质资料、农耕工具、特色服饰等整理分类,在自家住宅创立了清溪瑶历史文化博物馆,自2017年起免费向社会开放。博物馆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像是他的老朋友,介绍起来自然是驾轻就熟。尽管已经介绍了无数次,田爷爷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将每一件文物的来历与故事娓娓道来。
三十几度的暑天,由于部分展室空间较小,十人挤在一起难免感到闷热。年过七旬的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厌其烦地回答着来访者的每一个问题。讲解的大部分时间里,田万载都和蔼地笑着,时不时用手比划两下。他脸上所泛起的岁月的涟漪,想必也触起了每一位来访者心里的涟漪……田万载对于传承瑶文化的热爱是彰明较著的。因为热爱,所以忽略了额头上沁出的细密的汗珠;因为热爱,所以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因为热爱,所以不求回报无私奉献……
图为田万载介绍博物馆中物品
传承之光常在,精神之火不息
四大民瑶的非遗文化曾面临消失的危险,田万载用两部录音机,两台摄影机,历时十年,把老瑶艺人唱的、讲的、舞的、写的等传统非遗文化,全部记录、翻译、整理、编写成册。2005年, 田万载将瑶族的“长鼓舞”申报列入为江永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他将《佳期诗》、坐花席申报为江永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被问到为什么做这些,他说:“为了保护和留住瑶族的精神家园。”
图为田万载收集的部分资料
田万载年事已高,清溪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未来将由谁继续下去?“流光一瞬,华表千年”。为了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下去,田万载在暑假期间组织村里的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来学习传统的非遗文化,成立了“瑶族传统文化舞蹈班”,义务教授孩子们。孩子们的家长都非常支持。“如果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无法传承下去,那将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所以,我有义务教授孩子们。”田万载如是说。
孩子们对民族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天下午都会来到清溪瑶博物馆排练,学习瑶族长鼓舞、碟子舞、竹竿舞等极富民族特色的舞蹈。田万载会在游客来访时给孩子们机会上台表演。孩子们的笑容与舞姿像是春天破土而出的生命,充满着希望与活力,为清溪村带来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这道风景在传达着一个喜讯:瑶文化后继有人了!
瑶族文化面临消亡危机之时,田万载老人伸手护住了它,让它拥有了生生不息、丰厚滋养的根与魂,相信它能在未来的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如同田万载老人的精神一样,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