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逢考必过:教你如何成为大考里的周博文
如何学会逢考必过:教你如何成为大考里的周博文第二,来自父母高期待的压力。就像住在山上的高明宇,他家不但没有网络,每天得下山走到火车站蹭网学习,另外他还要照顾家里年迈生病的爷爷,不但要备考,还要干活还爷爷看病所借的债。在这么严峻的大背景下,可想而知,20年的那次高考,考生们要顶着多大的压力备考啊!首当其冲的就是考生们的家庭条件,条件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就有保障,家长可以全天候地陪伴在身边,一如《大考》里的吴家俊,妈妈辞职在家陪考。而家庭条件差的呢?
热播剧《大考》讲的是2020年疫情爆发时,高三学生们是如何迎战高考的故事。
那为什么电视剧的名字不叫“高考”而叫“大考”呢?
原因就是这不遇到了疫情么?别说是高三的学生了,我们的医护工作者、治安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重大考验,抗疫当前,每个人的工作都不容有闪失,否则亿万人的生活都将受到巨大威胁。
你看,这比起高考的重要性简直有过之无不及。
在这么严峻的大背景下,可想而知,20年的那次高考,考生们要顶着多大的压力备考啊!
首当其冲的就是考生们的家庭条件,条件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就有保障,家长可以全天候地陪伴在身边,一如《大考》里的吴家俊,妈妈辞职在家陪考。
而家庭条件差的呢?
就像住在山上的高明宇,他家不但没有网络,每天得下山走到火车站蹭网学习,另外他还要照顾家里年迈生病的爷爷,不但要备考,还要干活还爷爷看病所借的债。
第二,来自父母高期待的压力。
家庭条件好的考生就能在家安心备考了么?也不见得。
吴家俊的妈妈自从疫情待业在家,就变成了“直升机妈妈”,整日“盘旋”在吴家俊周围,一会递一个水果拼盘,一会察看一下他的学习状态,只要他有任何松懈,就“原地爆炸”。
最后,毫无私人空间的吴家俊被逼得离家出走。
第三,来自精神上无意义感的压力。
精神上的无意义感,在《大考》里的潘小宣身上表现地淋漓尽致。
当大家都在紧锣密鼓备考时,学渣潘小宣却觉得这一切都毫无意义:学习知识毫无意义,备考毫无意义,就连自己的人生似乎也并无意义。
为了感到自己的存在,他竟用自残的方式,让自己感受疼痛。
除了勤奋苦读的高明宇,《大考》里还有另一个学霸叫周博文。
他带着一副黑框眼镜,文质彬彬,白皙的脸上总是一副冷静、自信、专注的模样。
他在疫情备考的日子里,除了正常的网课,一有时间他就刷试题,每天5点半起床,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自考一天,他说他要把高考练成和平时做题一样的心态,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对比看来,我们最认可的莫过于电视剧里周博文的学习状态了。
在疫情压力下,他依然严格律己,按部就班地生活和学习。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们可以在专门研究考试心理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本.伯恩斯坦所著的《考试心理学》里找到全部答案。
如果我们能将书里的一个考试模型和9种考试工具吃透,我们也将成为一个像周博文那样冷静、自信、专注的考试高手。
什么是“三脚凳”考试模型呢?
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无论环境压力有多大,只要我们把考试的“三脚凳”踩稳了,我们就能发挥出自己最优的水平。
“三脚凳模型”的“三只脚”分别指的是:冷静、自信、专注。
并且,这“三只脚”任何一只脚的状态都会影响其他脚的发挥,它们是一个整体,并且紧密相连。
本.伯恩斯坦认为:参加考试的不仅是我们的大脑,还有我们的身体、思维和精神。
我们总是在强调要将知识尽可能地“塞”进自己的大脑,确保它们能在考场上正常呈现。
对!学好知识固然重要,这是前提。
如果没有把知识学好、学扎实,再好的考试模型、考试工具给到我们,都是无意义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有时候我们明明已经学得不错了,可一上考场身体就变得僵硬、紧张、冒冷汗……
一遇到不会的题,各种负面想法和情绪就涌进大脑……
紧接着就不能专心答题,精神涣散……
如果我们智商没问题,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却因为一些外在原因,导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我们就会感到沮丧,久而久之,也没了继续拼搏的热情;
如果在备考的过程中,一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经常坐在椅子上,却一直在忙和学习、考试无关的事情……试想,如果带着这样的学习状态,一直到走进考场,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也依然会看到一些,平时学习平平,一到大考,突然好像一匹黑马一跃超前,发挥出了超常水平——他们一定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考试秘籍”。
虽然我们知道考试心态很重要,那到底该如何获得呢?
2、耶克斯.多德森曲线来,我们先了解一下耶克斯.多德森曲线,它是一个描述压力——表现关系的曲线,大家一看就会明白:
仔细看图,就会发现,压力是把双刃剑,压力太低或是没有压力,学习、考试时就会精神涣散,一如剧里的小宣;
压力过大呢?考前就会非常紧张,紧绷着情绪和精神,人随时都有可能被一点点挫折而崩溃,这样反而不好在考场上正常发挥,一如剧里的高明宇;
只有在压力适当的时候我们才既能正常地去思考,又能被压力激发出潜能和创造力,发挥出比平时更好的水平来,一如剧里的周博文。
那么问题来了,该如何给自己设置这样强度适中的压力,在压力小时给自己施压,在压力大时自我调节呢?
3、向周博文学习如何与身体建立连接上面已经强调过,参加考试的不光是我们的大脑,还有我们的身体、思维和精神。
除了知识本身,我们在备考和参考时,也需要花精力与自己的身体、思维、精神时时保持联系。
就像周博文,在一次模拟考后,立刻能觉察到自己体能方面有待提升,从那以后他就放弃掉一些学习时间,坚持夜跑。
我们的身体、思维、精神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身体的灵活和健壮就能带动思维的正向反馈和精气神的提高。
周博文自那以后,成绩就又提高了不少,最后一次模拟考分数直击清华、北大。
反观高明宇,他给自己的压力就过大,也没能及时察觉自己与身体的失联,小小年纪就犯颈椎,课堂上也因为缺乏睡眠经常走神,考前还对室友大声咆哮……
《考试心理学》就过大压力给我们身体带来的僵硬和不受控制给予了以下辅助工具:
- 调整呼吸,学习腹式呼吸
- 脚踏实地,感受来自地面和桌椅对自己的支撑感
- 调动感官,感受视、听、嗅、触、味觉的回归
让自己充分体会自己每个部位的存在感和功能性,坚持做这样看似平凡无奇的练习,它们会有奇效。
4、向周博文学习如何与思维建立联系接下来是思维,在心理学里思维就是指你遇事后的感受、想法和观念。
就好比,在考场上小A都遇到不会做的题,小A顿时就出现不好的想法和情绪:
那天我明明复习过这个知识点怎么还是不会呢?
我真差劲!
这道题要是做不出来,就要扣掉10分……我就考不上……
我这么多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我爸妈一定会非常失望……
那些不如我的同学一定会嘲笑我……
消极的想法就会引发消极的情绪、消极的思维观念,消极的观念会进一步引起内心的恐惧感、羞耻感……
但其实那些想法每一个都不是真实的,只是自己吓自己,这种消极思维一旦继续蔓延,务必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发挥。
思维上的“粘稠感”会对自己造成剪不清理还乱的困扰,好像只能等着它愈演愈烈,最终将自己拖入绝望的深渊。
周博文是如何做的呢?
周博文真的是人间清醒,他很少掉入“消极思维”的漩涡,他总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客观事实分得清清楚楚。
最后一次模拟考,大家都考得不错,当大家都沾沾自喜的时候,他却分析道:因为疫情,大家的压力都很大,简单的考题可以让我们提高自信心。
简直一语道破天机!你不得不服!
所以,任何时候要和自己的消极思维建立边界意识,分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又是自己的主观臆断。
《考试心理学》就过大压力给我们思维带来的“粘稠感”和不受控制给予了以下辅助工具:
- 倾吐消极观念
- 接纳积极反馈
- 设想力所能及的每一小步
我就特别羡慕《大考》里周博文和他的“小女友”田文文,他们在从备考到参考,一路上相互鼓励、帮助和支持,简直“甜”得不要不要的。
漫漫备考路,哪有没有情绪低落、思想困惑的时候呢?有了消极情绪和观念时,的确需要这样一个人一直倾听我们,给予我们积极反馈,告诉我们:你很好、你很努力、你一定会……
然后想象着自己一步一步继续努力的样子,这就是我们远离消极思维的“阶梯”。
5、向周博文学习如何与精神建立联系《大考》里的潘小宣真是让人看得心急如焚。
大考降至,他却对自己的学习一点儿不上心,专管别家的“闲事”,和高明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除了跟他父母离异没人管的家庭状况相关,跟他自己没有找到自我价值和学习动力关系更大。
而这些都属于心理学上的“精神”范畴。
一个有着极明确、极强学习目标、学习动力的人来说,精神会高度集中,就像《心流》里描述得那样,人会获得一种高峰体验——这时候,人的肢体、思维、灵魂三位一体,共同发挥作用,就所向披靡了。
很多人都向往这种境界,但很少人能做到,更少的人能随时进入这样的状态。
再来看周博文,他就能随时进入这种状态。
田文文在获知,他那密密麻麻的学习安排时,直呼:你是人类吗?
说得不错啊!能随时进入“心流”的人,就是神啊!
那如何“修炼”才能“成神”呢?
《考试心理学》就毫无压力和过大压力所形成的精神上的失控提供了如下辅导工具:
- 停止分心
- 倾听内心的声音
- 采取行动
你看,高明宇只能算得上学霸,而周博文不但是学霸,还是“考神”。
像这种人,外界压力越是大,他就越能“独善其身”,因为他不但目标坚定、计划周详,他既忠于本心,行动力又超强。
这种“知行合一”,真是不可多得。
高考那么重要,他还能在考试快迟到的情况下果决地告诉爸爸:救人比高考重要!(忠于本心,自信力爆棚)
6、周博文这个人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周博文虽然是电视剧虚构的一个人物,但我相信在现实生活里一定存在很多这样优秀的人。
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人,又恰巧读了《考试心理学》这本书,那不就等于既拜了高手为师,又获得了武功秘籍么?
好剧好书都难得,大家有什么看《大考》后获得的心得和感悟,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