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自己编写的史书:一代帝师被诛十族
明代自己编写的史书:一代帝师被诛十族成祖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他想仿效当年周公之举。作为统治当权者,对于大知识分子,是要拿来做文章的。于是,朱棣将方孝孺召来,让他起草登基诏书。然而,方孝孺“悲恸声彻殿陛”。作为日后千秋攻伐一代帝君明成祖,朱棣还算客气,亲自下殿,希望安抚一下。结果引出一段千古对话。他就是一代大儒方孝孺,大明天下最后的读书种子。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此时太子殆皇孙朱允炆继位称惠帝,号建文。方孝孺身为明惠帝帝师,为维护社稷稳定力主削藩。同年,燕王朱棣不堪朝廷削藩,起兵夺权,一场持续四年的大明皇权争夺战拉开大幕,生灵涂炭,流血浮漂橹,铁甲裹枯骨。以至于“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于是,后面发生的就是作为一个读书人,最为一位骨鲠之臣最后的悲悼。力劝国君“当死社稷”的方孝孺,他自己也没有自行了断。朱棣也没有杀他。因为幕下谋士姚广孝曾劝说朱棣,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
他机敏炯炯,阅书日寸。
他冥顽迂腐,天地正气。
他一代帝师,诛连十族。
他在大明帝国“靖难之变”中,用骨血诠释了迂腐与孤忠。
他就是一代大儒方孝孺,大明天下最后的读书种子。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此时太子殆皇孙朱允炆继位称惠帝,号建文。方孝孺身为明惠帝帝师,为维护社稷稳定力主削藩。同年,燕王朱棣不堪朝廷削藩,起兵夺权,一场持续四年的大明皇权争夺战拉开大幕,生灵涂炭,流血浮漂橹,铁甲裹枯骨。以至于“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于是,后面发生的就是作为一个读书人,最为一位骨鲠之臣最后的悲悼。力劝国君“当死社稷”的方孝孺,他自己也没有自行了断。朱棣也没有杀他。因为幕下谋士姚广孝曾劝说朱棣,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答应了,“成祖颔之”。
作为统治当权者,对于大知识分子,是要拿来做文章的。于是,朱棣将方孝孺召来,让他起草登基诏书。然而,方孝孺“悲恸声彻殿陛”。作为日后千秋攻伐一代帝君明成祖,朱棣还算客气,亲自下殿,希望安抚一下。结果引出一段千古对话。
成祖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他想仿效当年周公之举。
孝孺曰:“成王安在?”此处喻指建文帝。
成祖曰:“彼自焚死。”他烧死了。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建文帝不是还有儿子吗?
成祖曰:“国赖长君。” 国家应该有个成年人来掌管。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建文帝不是还有弟弟吗?也是成年人啊。
成祖曰:“此朕家事。”朱棣耍赖了,这是我家里的事。于是,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字。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朱棣发怒民:“汝不顾九族乎?”
方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的诛连从此而始。诛杀十族,亘古未有。方孝孺的学生朋友亦受牵连。据说,总计有八百余人被处死。另有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人。
六百年前,一位读书人,站在皇殿之上,对着后世“北伐、南征、下西洋、万邦来朝”的明成祖怒吼:“燕贼篡逆!”作为读书人的迂腐、孤忠,向着知识分子最后一份荣光义无反顾的迈进。死后数十年后才得平反谥得宋朝以来文官最高荣谥:“文正”。
六百年后,读书人、知识分子已成羞人自诩,哗众取宠的公知多了,仗义执言的喉舌少了,有十文必振衣作响,与人交谈借刁言以逞才,忠义与功利之间的取舍是昭然若揭的愧怍。或许六百年前的方孝孺在时人眼里就是迂腐的,现如今仁义气节几钱一斤,空留下书生误国,骨气可嘉?大明天下最后的读书种子是千秋之后的书生误国,骨气可嘉。
兔大圣注:有态度、只原创的历史自媒体“兔大圣公社”微信订阅号、腾讯订阅号、搜狐自媒体号以及网易自媒体号“基大小姐不懂史”同步更新,欢迎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