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你的素质代表你爸妈对你的教养:有一种行

你的素质代表你爸妈对你的教养:有一种行一切的矛盾都有源头可寻,那么对于家长给孩子的要求过高,超出其能力范围的问题,其实是虚假同感偏差在发挥作用。在我们的身边,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父母觉得你可以,可是一方面自己不喜欢,另一方面,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完成家长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在《遇见幸福》中,春泥的爸爸是一名武术导演,常年在外,“家”、“女儿”、“妻子”对于春泥的爸爸而言,像是行走的云,没有定处,也没有归属。而春泥的妈妈也让她觉得本就缺少父爱的生活多了一层“不幸”。春泥的妈妈特别希望她读金融类专业,将来好找工作,赚钱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这样幸福的生活是许多人都向往的。然而对于春泥而言,最幸福的事情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和音乐、艺术打交道,这才是她的追求。矛盾由此产生,家长希望孩子为将来着想,而孩子需要为梦想努力,正是这样的偏差,导致春泥和妈妈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成为了鸿沟。

文 | 崛朗育儿(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你的素质代表你爸妈对你的教养:有一种行(1)

有一种“行”,叫父母觉得你“行”

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触,这也让很多家长无法理解。

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如同潺潺流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是由于我们内心的一份爱与期待,也是出自“家人”的身份,才能我们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期待往往是不成正比的

《遇见幸福》中,春泥的爸爸是一名武术导演,常年在外,“家”、“女儿”、“妻子”对于春泥的爸爸而言,像是行走的云,没有定处,也没有归属。而春泥的妈妈也让她觉得本就缺少父爱的生活多了一层“不幸”。

春泥的妈妈特别希望她读金融类专业,将来好找工作,赚钱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这样幸福的生活是许多人都向往的。然而对于春泥而言,最幸福的事情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和音乐、艺术打交道,这才是她的追求。

矛盾由此产生,家长希望孩子为将来着想,而孩子需要为梦想努力,正是这样的偏差,导致春泥和妈妈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成为了鸿沟。

你的素质代表你爸妈对你的教养:有一种行(2)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父母觉得你可以,可是一方面自己不喜欢,另一方面,自己并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完成家长的要求。这是为什么?

一、为什么家长会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一切的矛盾都有源头可寻,那么对于家长给孩子的要求过高,超出其能力范围的问题,其实是虚假同感偏差在发挥作用。

所谓“虚假同感偏差”指的是通常人们会自觉的以为,自己喜欢的会和大多数人一样,总是喜欢无意间夸大自身意见的普遍性,甚至会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在别人身上。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和他的实际能力会出现巨大偏差的原因。

用在生活里,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自己认为孩子在学习上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可是每每考试结果出来,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失落,因为孩子总是没有我们理想中做得那么好。虚假同感偏差蒙蔽了我们对现实的判断。

你的素质代表你爸妈对你的教养:有一种行(3)

二、家长产生“虚假同感偏差”的表现有哪些?

家长希望孩子理解自己,孩子希望父母能够体谅自身学习的不易,二者的矛盾时常出现,又反映在哪些行为上呢?

▲ 高估了孩子的能力

高估是最明显的行为,这是虚假同感偏差的核心,也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而,在“高估”这件事上,父母需要反思,到底是自己想得太多还是做得不够。

▲ “我觉得孩子应该是这样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是网络上用于描述许多人梦想破灭等情况的语句,那么放在我们和孩子的期望、交流上,也同样适用。正如黄晓明说的那样:“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其实生活中家长和孩子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呐喊。

▲ 总是认为孩子做的不够好

考了第一名想让孩子得全校第一名,获得了全校第一的成绩,又希望孩子参加市县级的赛事。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永远都走在现实之前。适当的期待可以提高人的积极性,可是不够恰当的期待,却会让一个人力不从心。

你的素质代表你爸妈对你的教养:有一种行(4)

三、“虚假同感偏差”,正影响着家长

虚假同感偏差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家长的认知里和孩子的实际能力上,有一片很明显的红色区域,这片红色的区域指的是双方心理认知上的巨大差异。

受到”虚假同感偏差“影响的家长,又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① 对孩子成长不利

乌鸦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俗语一定意义上也告诉我们,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我们必须重视。

在教育中我们强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而虚假同感偏差的教育里,恰好少了这一份“因材施教”的妥当。

缺少因材施教对于孩子的成长,无疑是巨大的影响。

短板效应里,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发展取决于他的最短木板长度或者最长木板的长度,可是虚假同感偏差却让我们不满足于木桶的长度,试图或者有意地拉高木桶长度。

显然,这是多么的天马行空,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利的。

② 容易让孩子丧失信心

虚假同感偏差让我们对孩子有更高的期望,可是孩子的能力却不一定能够匹配上这些期望。

孩子一次次的达不到家长的标准,久而久之,自信心会一点点的流失殆尽。

你的素质代表你爸妈对你的教养:有一种行(5)

四、抛弃“虚假同感偏差”,合理衡量孩子的能力

家长总是觉得孩子不理解你的良苦用心,一度陷入虚假同感偏差,却不自知。学会这样做,正确衡量孩子的实际能力。

1、学会正确利用“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合理期待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绩。

虚假同感偏差让家长们的期待过高,正确的“期望效应”应该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简单的用意念判断。正确的去看待孩子自身的能力,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中,家长都应该先认真地去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去苛求孩子的成绩一定要达到怎样的高度,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进步。

你的素质代表你爸妈对你的教养:有一种行(6)

2、了解孩子最真实的想法

虚假同感偏差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在于孩子自身的想法。家长一味的纠结孩子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却不知道从实际的问题出发,解决矛盾。

因而,了解孩子最真实的想法,是我们帮助孩子提高,解决家庭中“虚假同感偏差”负面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

3、恰当处理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个体成长呈现宽层面、多层次的状况,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上,并不是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

耶克斯·多德森提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倒“U”型关系,中等学习动机更有利于学习效果的呈现。因而,家长应该正确处理动机问题,将期望值合理化。

孩子学习无小事,任何的变化和成长都受到父母关注。然而很多时候,家长的思想和孩子的行为很难同步,有一种“行”叫父母觉得你“行”,而不是孩子真的可以,面对“虚假同感偏差”的行为和心理家长一定要谨慎对待。

你的素质代表你爸妈对你的教养:有一种行(7)


关于这个话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和我们一起分享讨论。

这里是崛朗育儿,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