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考历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高中历史专题七7.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高考历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高中历史专题七7.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所学可知给英国带来这一变化的是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改变了国王权力的来源,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基础,故B项正确;1640年,英国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故A项排除;C项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C项排除;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故D项排除。B.改变了国王权力的来源,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基础C.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法律基础D.是指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完善

高考历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高中历史专题七7.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1)

课时作业20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一、选择题

1.它“既摈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遏制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上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上述叙述中的“它”(  )

A.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B.改变了国王权力的来源,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基础

C.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法律基础

D.是指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完善

解析:根据材料“遏止了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所学可知给英国带来这一变化的是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改变了国王权力的来源,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基础,故B项正确;1640年,英国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故A项排除;C项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C项排除;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故D项排除。

答案:B

2.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

A.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

C.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D.克服王权的专制,建立议会的主权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以和平方式进行,是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它使英国上下达成共识即抛弃革命,用和平渐进方式实行制度创新,促进国家的近代化,这是英国模式的鲜明特点,故选C项。

答案:C

3.下图是英国《权利法案》的部分条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高考历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高中历史专题七7.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2)

A.国王“统而不治” B.议会权力的扩大

C.内阁对议会负责 D.责任内阁制形成

解析:国王“统而不治”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故A项错误;英国《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确立议会主权,故B项正确;内阁对议会负责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后,责任内阁制形成是在18世纪中叶,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4.《权利法案》签订后,威廉三世直接任命内阁成员,出席并主持内阁会议;1702年继位的安妮女王,一贯坚持“臣为君仆”的传统观念,屡次根据自己的好恶任免大臣;1801年,内阁首相小皮特就爱尔兰天主教问题附署了《解禁法案》,立即引起乔治三世的强烈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小皮特被迫辞职。这表明(  )

A.《权利法案》有名无实

B.国王仍然拥有一定的行政权

C.英国议会不具有独立性

D.英国内阁制度还未正式形成

解析:“1801年,内阁首相小皮特就爱尔兰天主教问题附署了《解禁法案》,立即引起乔治三世的强烈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小皮特被迫辞职”,这表明国王的权力还是对英国的政治生活有一定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主体不在英国议会和《权利法案》上,且A、C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已经形成,排除D。

答案:B

5.英王乔治三世(1738~1820年)先后撤换过4个首相,得不到国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往往寿命不长。1770年,乔治三世任命自己童年朋友诺思勋爵为首相,此后诺思任首相长达十年。这反映了(  )

A.《权利法案》并未实行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国王掌控国家行政大权 D.责任内阁制名存实亡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依据材料可知,乔治三世时期,国王干预首相的任免,结合所学可知,责任内阁制的特征是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这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并开始实行;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王干预首相的任免,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行政权仍由以首相为中心的内阁掌控,不是国王掌控行政权力;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步完善,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责任内阁制尚不完善,不是名存实亡。

答案:B

6.1742年,英国执政的辉格党发生内讧,首相沃波尔因得不到下议院多数议员的支持,内阁全体辞职,从而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集体辞职的先例。这表明英国实行的是(  )

A.责任内阁制度 B.首相任期制度

C.总统共和制度 D.比例代表制度

解析: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就必须集体辞职,说明内阁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国王负责,国王成为不掌握实权的虚位元首,表明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度,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形成首相任期制度,排除B项;英国没有实行总统共和制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答案:A

7.1701年英国嗣位法规定“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是属于议会;以后凡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都不能任意赦免”。这反映了(  )

A.议会进一步抑制了王权 B.国王与议会相互制约

C.国王权力得到了加强 D.责任内阁制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材料中显示嗣位法进一步剥夺了国王的人事任免权和赦免权,权力进一步向议会转移,所以选A,排除C;B与材料意思不符合;D形成于1721年后。

答案:A

8.质询制度起源于英国,由请愿权发展而来,是指在国会开会时,国会议员针对内阁的施政方针、施政报告或其他重要事项,向内阁总理或者内阁组成人员提出质问或疑问。该制度说明首相(  )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B.首相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D.首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首相掌握行政大权,立法权由议会掌握,故A、B、D三项均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了议会对内阁的监督权。

答案:C

9.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根源是(  )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国王权力受限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解析: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答案:A

10.1832年,英国工业家佛莱尔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的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材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尚未建立民主制 B.工业资产阶级没有权力

C.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 D.工业革命推动议会改革

解析:1832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弗莱尔的政治要求是议会需要更多的代表工业家利益的议员,希望通过议会更多地表达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以保证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的议会选举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故D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中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确立,A错误;B表述太绝对,错误;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D

11.1830年在工业中心伯明翰成立了“伯明翰政治同盟”,在其宣言中提出了改变“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几乎全无代表的状况”的要求。其他工业城市也提出类似要求。这种要求推动英国(  )

A.发动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B.进行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

C.鼓励技术革新促进工业发展

D.开展议会改革调整议席分配

解析:从材料“1830年”“改变‘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几乎全无代表的状况’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工业革命后,材料中的要求推动英国开展议会改革调整议席分配,故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殖民扩张,故B项排除;题意中没有涉及鼓励技术革新的内容,故C项排除。

答案:D

12.从1887~1897年,英国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84.5%,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由内阁去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而且议会通过投不信任票来监督和控制内阁做法的有效性也变得极其微弱了。上述现象表明(  )

A.议会的权力和作用被削弱

B.议会的立法权力正在丧失

C.英国的政治制度正在发生变化

D.议会对内阁起到了限制作用

解析:注意提炼题干材料信息,英国内阁占用大多数议会时间、制定重大问题的实施细则,议会监督和控制内阁的有效性变弱,都说明了议会的权力和作用被削弱,英国进入“内阁专横时代”。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年),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年),规定每三年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选举产生的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1742年,沃波尔失去下院多数的信任,被迫率内阁全体辞职。1784年,小威廉·皮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专权倾向,因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皮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最终改革得到议会的大力支持,小皮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这些民主原则的确立,使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

——摘编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了无可能”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内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解析:(1)原因:根据“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年),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和征收任何新税”得出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和法津的严格限制。影响:结合所学《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分析回答。(2)变化:根据“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由选举产生的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得出由国王主持发展为首相主持;根据“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分析得出由对国王负责发展为对议会负责;根据“全部行政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由选举产生的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得出内阁成员由国王任命转变为议会选举;根据“沃波尔失去下院多数的信任,被迫率内阁全体辞职”得出内阁集体负责制逐步形成。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责任制内阁制形成、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断发展、对后世影响、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答案:(1)原因: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和法津的严格限制。

影响: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保障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2)变化:由国王主持发展为首相主持;由对国王负责发展为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由国王任命转变为议会选举;内阁集体负责制逐步形成。

影响: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内阁,责任制内阁制形成;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断发展;开创的责任制内阁制度和民主实践对近现代其他国家的民主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4.英国最早确立了宪政,以议会改革为标志的民主进程却历经了两个多世纪,最终实现了其宪政的高度民主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足,就是代表权的不平等。……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是宪政自由的根基,也是合法政府的根基,没有它,政府等同于暴君。……因此,凡是热爱祖国,感激“光荣革命”的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精诚团结,努力使之得到改革。——[英]理查德·普赖斯《关于爱国的演说》

(1789年11月)

材料二 (根据1832年议会改革法)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取消市镇人口在2 000人以下的111席,减少市镇人口2 000~4 000人的30个选区的议席各1席……这些议席(重新)分配情况为:……另将65席授予新兴的工业城市,有22个大城市各得2席,21个中等城市各得1席。……1833年,新议会法实行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结果表明:总人口超过1 044万的英国各郡选区选出了189名议员,而人口只有581.6万的城镇选区却选出了364名议员。……在1833年新议会中,贵族子弟仍有217人,全部或部分代表地主利益的议员共有444人。——张怀印《十九世纪英国宪政改革研究》

材料三 《1867年人民代表制度法案》规定:有一定资产的成年男子(21岁)获得选举权。

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1918年议会通过《国民参政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国民参政(男女选举平等)法》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1948年《人民代表法》取消了1918、1928年两法中关于有产者投票权的限定。

1969年《人民代表法》规定十八岁以上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光荣革命”的不满及其要求。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下院议席调整的主要依据,并分析1833年英国下院议员来源变化的主要原因。它有没有完全解决普赖斯的不满?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下院代表权在19~20世纪呈现的变化趋势。

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从中分析作者的不满和要求。第(2)问,注意材料二省略号的分层作用,“依据”从第一个省略号前内容中去归纳,“原因”要从“工业城市”的形成背景中去分析,它并没有完全解决普赖斯的不满,原因从材料二最后一句话归纳即可。第(3)问,从享有选举权的条件、范围变化等方面总结概括。

答案:(1)不满:代表权不平等(议员选举制度的代表性不够)。要求:改革议员选举制度,扩大选举权。

(2)依据:选区人口。原因: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没有。问题:贵族、地主的代表在下院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3)趋势:逐步取消了对享有选举权关于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的限制;享有选举权的范围逐步扩大;议会代表权不断下移。

高考历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高中历史专题七7.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