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张居正为何不得善终,万历十五年读书感悟之张居正
万历张居正为何不得善终,万历十五年读书感悟之张居正《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形象 这京师一去,就是三年,在此期间,我遍访名胜古迹,真切地见识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我也不只是寄情山水,不问世事,做一个龟缩于歌词诗赋中浪子,因为“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在游览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政治体制上的问题,特别严重的是国家的税收制度——藩王不纳税,官绅也不纳税,只有平民纳税,长此以往导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与兼并”。遍识民间疾苦使我充分认识到什么叫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于是我决心不能再浪荡下去,嘉靖三十六年,我35岁,又回到了翰林院,但是这次我要做到位高权重的职位上去,只有这样我才可以更好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才能救万民于水火,于是在这一时期严嵩与徐阶在内阁的争斗中,我只能灵活处理,两边都不得罪,模仿自己老师徐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的政治哲学。后来因为嘉靖皇帝修编《承天大志》而成为了下一任的帝王——裕王的老师
我眼中的张居正
1525年我出生于一个江铃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祖上因军工世袭千户军籍,但至我曾祖父张诚,因是家中老二,便失去了继承的资格,我父亲是一名秀才,有才是有才,就是运气不咋地,考了七次都没中举人,我都是进士了,他还是个秀才。听家人说我的出生还闹了不小的动静,又是我母亲梦见青衣童子绕床而孕,后是我爷爷梦见白龟我出生,于是就给我取名字张白圭,这名字寓意是不错,但是就是不太好听。不过我的记忆力是出奇的好,脑子也挺好用,乡里人都唤我“张神童”,夸奖我“机敏好学,过目不忘”。
哎,既然都这么说了,我也不能让他们失望不是,于是十二岁我参加完童试就得了个秀才,或许是荆州知州李士翰大人也觉得我的名字难听,配不上这么机敏伶俐得我,就给我改为“居正”,让我“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我也想快点长大,最起码改变一下我家的状况,但是本来13岁就可以搞个举人的,却让主考官湖广巡抚顾磷一个“多加磨砺,已成大器”为借口而阻挠落榜,又浪费了我三年时间。16岁我考中举人,这时我又遇到顾璘,他对我十分赏识,并把犀带送给我,让我树立远大的志向,要向伊尹、颜渊学习,不要“张郎才尽”止步于一个举人。
但是要做伊尹、颜渊这些厉害的人物靠一些诗词歌赋、八股文章怎么能行,既然老天给了我这么好的天赋,我也不能浪费呀,于是我就放弃了诗词歌赋等表面文章,转而下真功夫学习“治国安邦”之学问,因为我深刻的明白,想要治国安邦,光有文学才华是不够的,历朝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都只会饮酒赋诗,吟风弄月,即使有了权位,也难以指点江山,《尚书》云:“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聪慧异常,心思缜密的我怎么会认识不到这一点,于是在此几年间我开始大量阅读政书,有目的地去锻炼自己的政治眼光和大局观念,因为只有这些真学问才让我具备“行而远”的资格哪怕错过一次会试机会、落一次榜也是值得的。
《大明王朝1566》中张居正影视形象
但是我这么牛的人怎么会因为一个八股文考不上呢,于是在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我再次参加会试,不出所料的高中进士,并以二甲第九名的成绩被选为庶吉士,派到了翰林院当官,我们家里终于出了个大学毕业生。
我初入仕途,拜入徐阁老门下,努力专研朝章国政(其实就是代写圣旨),通过几年的观察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于是怀着一腔抱负干了几个昼夜,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给朝廷上了一道《论时弊疏》,以医治人之喻,陈列朝廷体制所生“血气壅瘀,臃肿痿痹”之五病,当速以政治改革医治。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一个响亮的巴掌,我忘了我人微言轻,不管说得多么有道理,都不会有人重视,我有点心灰意冷,适逢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自己有志南申,而自己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于是找了个理由,称病挂官还乡。
这京师一去,就是三年,在此期间,我遍访名胜古迹,真切地见识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我也不只是寄情山水,不问世事,做一个龟缩于歌词诗赋中浪子,因为“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在游览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政治体制上的问题,特别严重的是国家的税收制度——藩王不纳税,官绅也不纳税,只有平民纳税,长此以往导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与兼并”。遍识民间疾苦使我充分认识到什么叫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于是我决心不能再浪荡下去,嘉靖三十六年,我35岁,又回到了翰林院,但是这次我要做到位高权重的职位上去,只有这样我才可以更好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才能救万民于水火,于是在这一时期严嵩与徐阶在内阁的争斗中,我只能灵活处理,两边都不得罪,模仿自己老师徐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的政治哲学。后来因为嘉靖皇帝修编《承天大志》而成为了下一任的帝王——裕王的老师,从而为自己走向权力巅峰打下基础。
《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形象
1566年,我41岁,以致不惑之年,这一年,我们这个国家的“第一道人”嘉靖“飞升了”,我的学生裕王登上皇位,是为隆庆皇帝,并在第二年就让我进入了内阁,我逐步接触到了权利的核心,在此期间我小试牛刀,初现自己的政治才能,兵不血刃的促成了与蒙古鞑靼部俺答汗的交好。
1572年,隆庆皇帝驾崩,而我年仅十岁的学生朱翊钧登上了皇位,是为万历皇帝,并于第二年废掉了高拱,我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内阁首辅,而同时又深得李太后的支持和信任,于是我我就真正的成了大权在握的权臣,这一年我47岁,马上要进入“知天命”的时候,真正具备了推行自己政治改革主张的权利。
《大明王朝1566》中万历皇帝及其母亲李氏
经过这几十年的官场生涯,我深刻地明白,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那就必须先要整治官僚体系,所谓治国先治官。于是为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的风气,我在政治上实行“考成法”,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我认为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既然“吏治不清”那就以“课吏职”作为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并“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这批官员。
再好的制度也得执行才能起作用,于是,我“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准,不姑息。使“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率大大提高。一时间上至藩王,下到臣僚都不敢触犯国法,再行威作福如欺压百姓之事。进而盗贼也大大地减少。
内政既修,外患也要平,于是在军事上,用戚继光镇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加修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与边境互市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正常,如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领)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
吏治清明,外患即除,那就要搞钱了:因为“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是“国匮民穷”的根源。于是清查土地就势在必行,万历六年(1578年),便开始了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到万历八年(1580年),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另外就是推行“一条鞭法”: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兵役统一编排,“并为一条”,总为一项收入。过去田赋有夏粮、秋粮之分,征收上又有种种名目,非常繁烦,如今统一征收,使国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从中贪污。经此两条措施使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以至于“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最后就是牙役征派,取消里甲之役,将应征得全部蒙银,同丁银合并一起。“丁银”的计算办法,是将力差的“工”(劳动)和“食”(服役期间全部生活费用)折算为银;自此,户不再是役的一种根据,丁的负担也部分转到“地”或“粮”中。 赋、役之中,除国家必需的米麦丝绢仍交实物和丁银的一部分仍归人丁承担外,其余“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而官府用役,一律“官为佥募”,雇人从役。过去由户丁承担的催税、解送田粮之差、伐薪、修路、搬运、厨役等一概免除。这一改革措施赋役折银征收,既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必然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张居正影视形象
先帝年纪轻轻就已驾崩,而新皇年幼,我即为帝师又为首辅,但我虽手握重权,然未尝一日敢有懈怠国事,我呕心沥血,一心为民,为大明江山社稷操碎了心,最后身体操劳过度,时年五十七岁便死在了任上。但是我死后却被以抄家对待,听说还差点要鞭打我的尸体,真真是意难平。只怪我我掌权期间,行事作风有些雷厉风行,于是刚直不懂变通,得罪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官吏小人;只怪我推行国事太为心急,太为刚正不阿,以至于开罪一大批王公贵族;至于我个人生活,是有点奢侈,但是生而为人,谁没点虚荣心,谁不想吃点用点好的,这也在人之常情吧;最后就是说我的学生万历皇帝你,年仅十岁就即帝王位,我一心是想培养你为明君、贤君,但是你正值冲龄之际,国家大事我就只能给你看着点,虽然有时候对你的学习管理有点严厉,但是一心都是为我大明王朝,如果不是我强有力的推行改革,不是我强有力的压制一些沽名钓誉、不明是非曲直所谓的“清流”,惩治心怀鬼胎的贪官污吏哪有你得“万历新政”?!只有我在前面为你们母子争风挡雨,给了你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成长,你才有了后来真正大权在握管理群臣的资格与能力。你想想如果我再世上,能让你后边的几十年过得那么无奈而又痛苦嘛?大明王朝一共276年,十三位皇帝,但你和你爷爷就占据了三分之一,特别是你比你爷爷在位的时间都长,虽然你们爷俩都是几十年不上朝,但是你爷爷毕竟是“仙家”,人家御人的“道术”远胜于你,没人家的能力还学人家不上朝,难怪后人都说“明实亡于崇祯,然始亡于万历”。
哎,回想我这一生的结局真是可敬、可悲、又可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