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黄江中学换校长了吗?邓洁民创办东华学校

黄江中学换校长了吗?邓洁民创办东华学校  在东华学校,教师中有在哈尔滨的5位南开校友。他广聚人才,充实师资力量,使整个东华人才济济,遐迩闻名。哈尔滨以及邻近地区教育界前往观摩求教者络绎不绝。  邓洁民在南开学校读书时,与周恩来结为莫逆之交。留日3年期间,又结识了李大钊,且过从甚密。后来李大钊回国,应友人之邀,在北京于1923年创办志成中学,任董事,还聘请邓洁民之兄邓西园为志成中学校长。哈尔滨东华学校旧址  20世纪20年代初,在哈尔滨有一所南开式学校——东华学校。是1918年由著名教育家邓洁民先生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创办的。  邓洁民原籍河北乐亭,先辈闯关东到北满。1890年先生生于黑龙江省宾县。自幼拜师专攻俄文,15岁时便在滨江道台衙门任通事(翻译),获五品顶戴。1909年后先后去北京、天津(南开)等地求学,后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专攻法政。先生思想进步,长于交友,急公好义,因之被推荐为留日学生联合会负责人。

作者:王占连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会刊

题图来自网络,非原创内容,仅为配图,侵权必删

黄江中学换校长了吗?邓洁民创办东华学校(1)

邓洁民 (1890~1926)

黄江中学换校长了吗?邓洁民创办东华学校(2)

哈尔滨东华学校旧址

  20世纪20年代初,在哈尔滨有一所南开式学校——东华学校。是1918年由著名教育家邓洁民先生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创办的。

  邓洁民原籍河北乐亭,先辈闯关东到北满。1890年先生生于黑龙江省宾县。自幼拜师专攻俄文,15岁时便在滨江道台衙门任通事(翻译),获五品顶戴。1909年后先后去北京、天津(南开)等地求学,后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专攻法政。先生思想进步,长于交友,急公好义,因之被推荐为留日学生联合会负责人。

  邓洁民在南开学校读书时,与周恩来结为莫逆之交。留日3年期间,又结识了李大钊,且过从甚密。后来李大钊回国,应友人之邀,在北京于1923年创办志成中学,任董事,还聘请邓洁民之兄邓西园为志成中学校长。

  在东华学校,教师中有在哈尔滨的5位南开校友。他广聚人才,充实师资力量,使整个东华人才济济,遐迩闻名。哈尔滨以及邻近地区教育界前往观摩求教者络绎不绝。

  十月革命后不久,邓洁民创办的东华学校借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怀着教育救国的宏伟抱负,利用哈尔滨的“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组织全校师生参加“五四”爱国活动。

  当时的东北,有一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红色丝绸之路”,这条通路上的枢纽就是哈尔滨,重点就是东华学校,在中国建党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鉴于邓洁民先生的声望,正在北京筹办共产主义小组的李大钊毅然将派往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的张太雷赴俄罗斯在哈尔滨中转,请邓洁民先生安排。张太雷到哈尔滨后,便住在东华学校,邓洁民利用中东铁路的关系,很快办好护照,使其安全通过。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后的一段时间里,因工作、学习、参加各种会议,通过“丝绸之路”去俄罗斯的共产党员,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刘仁静等著名领导人即达30多人,多数是通过这条秘密的“安全通道”踏上中东铁路的列车出境的。一条是由共产国际远东书记驻满州代表阿勃拉姆负责,另一条便是东华学校。因为有邓洁民的威望和实力,本身又是党外布尔什维克,照顾更为安全,求助者居多。

  周恩来是邓洁民的好友,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周15岁,邓23岁,邓比周大8岁。在校读书时,周恩来享受免收学费的待遇,本已考取官费留学美国,正苦于旅费难筹的邓洁民,一天找到周恩来,二人一谈倾心,即成挚友。

   1915年,邓洁民东渡日本,但二人音书未断,两年后邓洁民回国,立志在哈尔滨筹办东华学校。此时,周恩来以优异成绩毕业,他行将东渡日本之前,先至沈阳向伯父伯母告别,又专程去哈尔滨拜访邓洁民。在小五道街邓家炕头上作深夜之谈。周佩服学长立志从教的抱负,建议未来的东华学校,以天津南开为模范,要办成“兼重德、智、体三育,以养成爱国精神,陶铸济世能力,培植社会中坚人才的摇篮”。邓洁民则十分常识小自己八岁学友的见解。再三请周共同创办这所哈尔滨东华学校。周已决定留学日本,并获得校长严修给他凑足学费旅费500元,于是二人依依不舍地告别。

  周恩来第二次出国,临走前再次回东北向伯父伯母问安,又赶到哈尔滨东华学校,面晤洁民。此时的东华学校,已以校风纯正、治学严谨闻名东北,在响应、支援“五四”活动中,是哈尔滨很有号召力的学校。邓洁民还领着周恩来到中国大学、新市场参观,并利用地利之便,详细介绍了十月革命的大量文字以及口头上的“红色信息”。

  期间,邓洁民还恳请周恩来以“五四”运动为题,向东华学校师生作了精彩的演讲。

   1922年春,邓洁民作为哈尔滨名士赴京向政府呈述中东铁路的有关纠纷问题。这时友人告知,张作霖已下令通缉他,乃留京任北京警官高等校长。孰料次年,冯玉祥被迫下野,国际大学和邓洁民两次遭段祺瑞的打击迫害,谓之为“赤化嫌疑,共产前奏”。为避敌人的迫害,李大钊等友人劝邓洁民去欧洲和苏俄考察,全家衣白举丧,北京的友人纷纷登门悼念,报纸上也先后发表邓洁民自杀的消息。事实上,他通过苏联大使馆的关系转赴天津,化名马天民隐居下来。

  谁知,邓洁民隐居后,因心情郁闷,卧病不起,于1926年4月6日不幸英年早逝。

  邓洁民离哈以后,“红色丝绸之路”自然关闭了。但是,随着党的成长、壮大和发展,学校参与国际国内的事务也越来越多,“红色丝绸之路”又贯通起来,围绕这条“丝绸之路”而展开的对敌斗争也就越来越尖锐、复杂,甚至变幻莫测、惊心动魄。

  (作者王占连,中学离休教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