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素养出发一二年级素养测评,海韵教育新课标下核心素养目标的叙写
从核心素养出发一二年级素养测评,海韵教育新课标下核心素养目标的叙写3.大单元目标以核心知识技能为载体,指向学生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指向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句式:(行为主体:学生,可省略) 通过…… (过程与方法) 即行为条件,说出/理解/简述… … (知识 与技能) 即行为表现,编制/制作/形成… … (关键能力与价值观念) 即行为程度。2.叙写基本方式:“行为主体”(谁学) “行为表现”(行为动词 +核心概念;学什么) “行为条件”(学习环境、怎么学,学习成果如何呈现) “表现程度” (学到什么程度) 。研究课程标准、分解课程标准,是教学依据。虽然目标叙写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是它必须符合一些要求。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的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辞,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时,
社会在发展,教学在改进,目标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目标”,体现了育人的新要求。
目标是什么?目标是方向,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教与学之后的结果。目标是知识、能力、素养或行为倾向变化,是教学之后学生能做之前不能做的事情。目标包含的要素:什么知识(核心知识)、运用什么技能(行为动词)、什么条件(真实情景、教学策略)、达到什么程度( 目标限度 )。目标尽量被测评,目标能指导学生学习 ,当我们对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后,教学才不会随意,才会逐步走向科学,目标叙写体现教师专业水平。
从“双基”目标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目标,是教育教学发展与超越的进程。“双基”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不是等距的,也不是等值的。前者是转折性的;后者是递进式的,两者有着高度的内部一致性。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超越,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方面。新课标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让课程“目中有人”,并凝练出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本门课程独特育人价值是什么?在凝炼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上特别强调三个核心点:深度挖掘各门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注重本课程对促进学生一般发展应做的贡献、遵循义务教育的规律,体现义务教育的特性(基础性、综合性、成长性)。
用简单的话表述:把“三维目标”融合起来,回到真实情境,解释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就是“核心素养”。对于核心素养目标存在七种形态的理解:核心素养目标凝缩在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目标编写在学科教材中,核心素养目标释放在教学设计里,核心素养目标体现在课堂教学情景任务活动中,核心素养目标表现在作业设计内,核心素养隐藏在考试评价中,核心素养目标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
研究课程标准、分解课程标准,是教学依据。虽然目标叙写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是它必须符合一些要求。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的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辞,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时,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景、任务、活动、工具、时间等的规定。
确定大单元目标,教师要准确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根据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等制订大单元目标,将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化,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1.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实际学情等,叙写大单元目标。
2.叙写基本方式:“行为主体”(谁学) “行为表现”(行为动词 +核心概念;学什么) “行为条件”(学习环境、怎么学,学习成果如何呈现) “表现程度” (学到什么程度) 。
3.大单元目标以核心知识技能为载体,指向学生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指向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句式:(行为主体:学生,可省略) 通过…… (过程与方法) 即行为条件,说出/理解/简述… … (知识 与技能) 即行为表现,编制/制作/形成… … (关键能力与价值观念) 即行为程度。
4.分层撰写(从低级到高阶)。
大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关系?大单元目标是总,课时目标是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关系,整体优于部分,整体决定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语文大单元为例:包含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还包括听、说、读、写、思等学习策略以及不同版本教材开发的量。确定大单元目标需要对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即大单元主题是什么?安排了几篇课文?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快乐读书吧等内容。大单元目标是综合性的,条目比较多,包含了单元的所有目标,有时是贴标签式的,只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虽然《教师指导用书》上有明确的安排,教师还需要做出有效的确定,不能照搬硬套,甚至是直接搬用。
课时目标是大单元的分目标,集中体现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以语文为例:具体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部分,也包括听、说、读、写、思等学习策略。课时目标集中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是把大单元目标的分解化、条理化、具体化。制定课时目标一定要根据学情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是把大单元目标拆开、肢解。
大单元目标是“纲”,课时目标是“目”,课时目标是为单元目标服务的。大单元目标是条例的、系统的,可能会多一些。课时的目标是具体的、精准的,切忌泛谈。大单元目标是教师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的最近发展区,课时目标是在该区域内搭建的脚手架。课与课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支撑,为学生逐步认识、掌握学科内容架起逐级上升的“阶梯”。
研究核心素养目标,我们在路上!
作者:房涛(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