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学习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孩子的这种能力都知道重要
小孩学习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孩子的这种能力都知道重要两者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创造力。而“X型学生”则与之不同,他们的成绩并不一定拔尖,但愿意承担创新风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清华大学前校长陈吉宁曾提出过一个观点:清华校园里有很多“A型学生”,但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X型学生”。所谓“A型学生”,是指传统观念里的那些“好学生”,他们的成绩总是能得“A”。
家有宝娃的爸妈内心深处肯地都有过这样的疑问“兴趣班的种类很多,我应该怎样帮助孩子选择适合的教育?孩子自身的兴趣很重要,但是选择的方向同样重要!”
其实以后的世界什么样,谁都无法准确预测。可能现在的小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二会在未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
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出了个难题:让孩子学点什么,才会不落伍,真正受益一生?
你在培养A型孩子,还是X型孩子?
清华大学前校长陈吉宁曾提出过一个观点:
清华校园里有很多“A型学生”,但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X型学生”。
所谓“A型学生”,是指传统观念里的那些“好学生”,他们的成绩总是能得“A”。
而“X型学生”则与之不同,他们的成绩并不一定拔尖,但愿意承担创新风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
两者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创造力。
有这样一个小测试:桌上有一张纸、一支笔、一杯透明液体,该怎么提醒其他人,这杯液体有毒?
A型学生可能会写一句警示标语,或者画一个毒物标示贴在杯子上。
雷斯尼克的解决办法是,教给孩子们一种有创造可能的“游戏”,他们就可以像拿着积木一样,亲手把脑海里的想法变成现实,创造出此前不存在的东西。
这种特别的“游戏”,就是编程。
第一次看到这个观点,我是将信将疑的。在我的认知里,编程是复杂枯燥又高深的玩意儿,孩子别说学不懂,就算是学了编程语言,又能做出什么东西来呢。
没想到,很快我就被几个小孩子“教做人”了。
编程牛逼的小学生能达到什么水平
前些天,我看了一档名为《智造将来》的综艺节目,一个叫袁翊闳的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孩子来自广东中山,刚13岁,却已经做出了一个叫“小蓝”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它可以和人进行简单的问答交互,比如告诉你明天的天气,或者讲个冷笑话。
在节目现场,袁翊闳还画了一幅小蓝的架构图,其专业程度让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博士王孟秋惊呼:“有些东西是我博士的时候搞的!”
节目组还带着袁翊闳和另外两个小朋友到了四川大凉山,体验“变形记”。
谁知道,这几位编程少年不仅在当地学校客串起编程老师,还一不小心随手帮小同学们解决了好几个生活难题。
比如,村里的小伙伴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喂鸡,袁翊闳注意到后,就想通过编程制作一个定时喂食器。
他邀请了喂鸡的小朋友一起加入,几个人围在电脑前协力完成了这个小发明,还根据每天投喂的频率和分量,做了进一步优化调试。
看到喂食器成功投喂的一瞬间,他们很激动地欢呼起来。
同行的女生万海妍也毫不逊色,看到小伙伴在烤火时被柴火熏得流泪,她利用带来的零件制作了一款家庭环境实时监控系统。
而另一位编程少年赵一舟,则在节目里展示了他制作的一款模拟电钢琴。
这两个孩子,一个12岁,一个才9岁,而他们用编程做到的事情,着实让我大为惊讶。
这几位编程少年,肯定是同龄人中的出类拔萃者,但他们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编程水平,其实并不是因为天才或偶然。
编程早已进入中高考
去年,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已经明确指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教育部去年公布的高中新课标里,编程和计算机思维已经成为了必修,浙江省更是率先试行把编程纳入了高考,南京市也把编程纳入了中考科目。
来源:自主招生在线
翻翻现在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满眼都是编程语言、物联网、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等不明觉厉的词汇。而遥想当年我们的微机课,学的却是“开始—附件—画图”!
时代进步之快,足以让人明白什么叫“后生可畏”。
正如我们今天无法想象一个不懂Windows的人该如何生活一样,二三十年后的我们的孩子,可能也无法想象一个不懂编程的人该如何生活。
其实,在少儿编程教育上,中国已经有些落后了。
朋友告诉我,几年前,英美等24个国家就设立了编程课程大纲,少儿编程已从兴趣技能培养进入了基础教育。
让孩子们跟紧时代,这很好理解,但很多人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些国家都选择支持编程教育的发展,难道以后的社会需要这么多程序员吗?
那些学编程的孩子,到底在学什么
以前上学的时候,不少同学都有过类似的抱怨:学函数有什么用,背物理公式有什么用,我以后又不想当数学家、物理学家,只要买东西会算账、会换电灯泡就行了!
听上去似乎有点道理,可你转念想想:假如你没有学过函数,没有理解过物理公式,你还能理解投资的复利效应吗,还会选功率合适价钱划算的家用电器吗?
知识的意义,从来不体现在考试分数,而是对我们认知模型和思维能力的塑造培养。
第五季《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是否该支持能让全人类大脑实现一秒知识共享的新技术。辩手陈铭举的一个例子让我记忆犹新。
美剧《越狱》里,男主迈克进入监狱解救哥哥。陈铭发现,自己只注意到了囚牢、操场、犯人、狱卒……
而作为建筑专家的迈克,却看到了墙背后的所有东西:通风管道、下水管道、紧急通道……
他忽然意识到,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眼中看到的世界,可能完全不同。
也就是说,不同门类的知识,就像一扇扇门,往里望去,是一个个各有特色的平行世界。
如今,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对社会介入得越来越深,未来我们的生活一定是高度程序化的,没有编程思维的人,可能会像今天因不熟悉操作系统而无法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人一样,与时代严重脱节。
正如学会写作,它帮我们提升了表达素养,并不一定要真去当作家或记者。那些把编程教育普及化的国家,也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将来都去做程序员,而是让他们掌握一门在未来社会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
2013年,乐高发布了第三代机器人产品 EV3,这一代产品的主控模块升级到主频400MHZ的ARM9芯片,内存由NXT的256KB升级到了64MB,Debian发行版的Linux操作系统,同时支持SD卡,usb,内置蓝牙,支持wifi等通讯协议
EV3 玩具版 31313的5个官方示例模型
玩具版和教育版
编程说到这才说到重点,搭建完模型的机械结构,只完成了第一步,你还需要通过编程来驱动你的模型。
MindStorms官方推荐的编程方式,是使用基于NI的LabView平台开发的图形化编程软件进行编程(因为定位青少年,所以要降低门槛),使用的编程语言是被称作G语言的一种基于流程图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在NXT时代,对应的版本叫做NXT-G,到了EV3时代,也升级为EV3-G(2011年,NXT-G曾经在世界编程语言排行版上排名到第15位),NXT-G只有基于PC的开发平台,而EV3为了进一步降低编程门槛,还推出了IPAD版本的简化版的开发软件 : EV3 programmer
IPAD版 EV3 programmer
G语言使用各种功能模块和流程图模块来编写程序逻辑,通过设置各个模块的参数变量来控制程序的行为,如下图所示,EV3-G版本的编程软件支持的部分外设功能模块和流程运算模块。
控件模块
用这些模块搭建的一个简单的流程图,可能像下面这样:
简单一点的流程图可能像下面这样:
复杂一点的流程
如果还觉得不够抽象的话,再看看RCX时代的G语言开发软件,ROBO LAB 写出来的程序,是长这样的
用robolab开发的程序
乐高的图形化编程软件,有一点体验做得很棒:它将编程的实际操作和帮助文档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在软件内以向导的方式提供了官方示例的机器人模型的详细搭建步骤,同时对于编程部分,也提供了分步引导的编程步骤。帮助文档的界面和实际编程的界面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很少看到过教学体验比这更好的软件。
编程作为人与机器人交流的语言,学习 编程可以很好地培养逻辑思维。有兴趣的家长欢迎来重庆棒棒贝贝儿童科技中心了解更多乐高课程资讯,孩子的未来有很多种可能性,看你如何给他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