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教育方式: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教育方式: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由于实践活动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注重具体活动形式的质量, 使其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三、应重视活动的效果二、儿童心理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人生活于现实社会中, 其心理发展是在接触现实、 改变是在现实活动过程中实现的, 是人们积极反映周围现实世界的结果。 例如孩子听了家长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 努力模仿着去做, 受到大家的赞赏、 肯定, 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应。 儿童从小学会先人后己, 对人礼让, 不自私自利, 这样的思想品德, 是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又如学龄前儿童从数数、 认数、 写数到会做简单的20以内的加减法, 对数概念产生了 初步的 认识,变得聪明一些, 受到人们的称赞、 欣赏, 因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这是儿童在学龄前得到家长指导学习的结果。学龄儿童在学校、 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中, 更是无时无刻都在接触、 反映社会现实, 他们的心理发展就是在客观现实活动不断
有 关人的心理发展问题, 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旧时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开宗明义就提到“人之物,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这说明古人很讲究对孩子的引导、 教育, 使其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何谓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指一个人从出生到青年初期0-14 岁 (这一年龄段。 儿童心理的发展指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理上发生着持续不断的、 统一和谐的变化和完善的过程。
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 一般来说, 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但这是指其积极向上的方面, 而不是指所有心理发展变化。 有些人受到恶劣环境、 教育的影响, 对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因素, 心理产生不良变化, 甚至恶化, 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这样的变化是不正常的、 不健康的, 只能称其为心理变态, 而不能称其为心理的发展。 相反, 有的人从小就受到家庭、 学校、 社会环境良好的影响和教育, 并通过自 身的努力, 成为对祖国人民有用的人才, 这种人的心理变化是积极的, 健康的人,这种变化,才称得上心理的发展。
二、儿童心理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人生活于现实社会中, 其心理发展是在接触现实、 改变是在现实活动过程中实现的, 是人们积极反映周围现实世界的结果。 例如孩子听了家长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 努力模仿着去做, 受到大家的赞赏、 肯定, 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应。
儿童从小学会先人后己, 对人礼让, 不自私自利, 这样的思想品德, 是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又如学龄前儿童从数数、 认数、 写数到会做简单的20以内的加减法, 对数概念产生了 初步的 认识,变得聪明一些, 受到人们的称赞、 欣赏, 因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这是儿童在学龄前得到家长指导学习的结果。学龄儿童在学校、 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中, 更是无时无刻都在接触、 反映社会现实, 他们的心理发展就是在客观现实活动不断扩大、 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三、应重视活动的效果
由于实践活动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注重具体活动形式的质量, 使其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例如个别教师在进行 “一个数乘以分数” 的教学时, 让学生记住只要将除数“翻个筋斗”来乘就行了。 学生当然不会做错, 但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结论显得支离破碎,越学越死。
在数学教学教学活动中, 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增长智慧, 学会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 提高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取得这样的理想效果,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数学教学中应十分重视研究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学会思考, 弄清算理, 而不能只让学生记住数学活动的结果。
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点点滴滴、 时时刻刻都注重质量, 重视效率, 孩子们的心理就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运动, 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和谐完善的过程。 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 让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 将其巨大的 “人类潜力” 发掘出来, 这样, 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才是上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