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初中孩子家长无法辅导,根本辅导不了孩子学习

初中孩子家长无法辅导,根本辅导不了孩子学习总之,家长要懂孩子学习的内容,否则轻者被孩子瞧不起,重者被老师奚落,甚至被当众点名批评。作为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家长,他(她)能不着急吗?产生这样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三是有些老师要求家长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家长为了选择合适的辅导班,往往要和孩子一起试听,并作出是否报班的选择。我想,主要原因是当前的基础教育,已经将学校的一部分知识教育功能转嫁给了家长:一是老师要求家长检查批改孩子的作业。尽管现在已经被教育行政部门叫停,但惯性还在。每天回家,家长会情不自禁地去辅导孩子,将辅导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孩子无法独立完成,如编辑活动小报,制作PPT,或其他手工作业等。此时家长不得不插手辅导,否则孩子一急一闹,整个家庭的和谐气氛就没了。

01

不但是初中毕业辅导不了孩子,就是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常常也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

经常有这样的场景:一些高学历家长辅导着自家孩子的小学数学,他(她)们凭借着自己深厚的数学功底,眉飞色舞地给孩子讲解着数学题的解法,结果口水都讲干了,孩子还是一团雾水。

初中孩子家长无法辅导,根本辅导不了孩子学习(1)

毕竟“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啊!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呢?

我想,主要原因是当前的基础教育,已经将学校的一部分知识教育功能转嫁给了家长:

一是老师要求家长检查批改孩子的作业。尽管现在已经被教育行政部门叫停,但惯性还在。每天回家,家长会情不自禁地去辅导孩子,将辅导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孩子无法独立完成,如编辑活动小报,制作PPT,或其他手工作业等。此时家长不得不插手辅导,否则孩子一急一闹,整个家庭的和谐气氛就没了。

三是有些老师要求家长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家长为了选择合适的辅导班,往往要和孩子一起试听,并作出是否报班的选择。

总之,家长要懂孩子学习的内容,否则轻者被孩子瞧不起,重者被老师奚落,甚至被当众点名批评。作为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家长,他(她)能不着急吗?产生这样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02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职能转嫁?社会不是已经将知识教育的功能赋予给了学校,赋予给了老师了吗?为什么还要求家长也都要会,甚至还要会进行课程教学?如果家长都会,那么送孩子去学校干嘛?如果家长不会,那么上一辈的家长是怎样将三五成群的孩子培养成功的?难道现在学校的职能改变了?

初中孩子家长无法辅导,根本辅导不了孩子学习(2)

一些学校的老师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家长都是会的,给家长布置任务也是理所应当的,家长也是乐意去辅导的。而家长往往碍于面子,每次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表现。

这样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一种“逢作业,必辅导;有作业,必检查”的习惯,一旦什么时候家长没有做到位,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甚至在家长会上、在家长群内进行点名批评,活脱脱把家长当成了老师的助教

这是一种极其不正常的教育现象,该到了纠偏的时候了!

怎么纠偏?老师或家长不愿意怎么办?

所以,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解决老师和家长的认识问题,认识到位了,行动才会自觉、坚决。

03

对此,杨老师提供三条意见,供参考。

第一,需要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各自的职能和分工,而不是越俎代庖。

杨老师认为:“知识、能力、人格”是教育的三大核心内容,“知识”需要传授,“能力”需要培养,“人格”需要塑造。

在基础教育阶段,“知识传授”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并在系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能力培养”和“教书育人”;“人格塑造”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家长需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一旦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了这样的认识定位,那么,老师和家长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与合作,而“立德树人”就是他们共同需要努力的目标。

第二,建议老师对家长进行重新定位:家长是孩子的生活老师,是孩子的人格榜样,而不是课程老师。

课程老师和职业医生一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承担得了的。学校招录老师既有学历和能力的要求,更有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要求,老师职业崇高而伟大。

然而,老师所面对的家长则是千姿百态的,不但学历有高有低,能力有强有弱,而且一般都缺乏“教书育人”的职业习惯,往往对课程教学一筹莫展,有的见到课程内容甚至象“小偷”见到警察一样会“发怵”。

初中孩子家长无法辅导,根本辅导不了孩子学习(3)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对家长的这些情况要有一个基本的预判,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小学内容简单,家长们都会”,就要求家长做这做那。即使有的家长确实都会,也往往有一个时间问题。有些家长,特别是从事IT行业的家长,每天的工作是上午10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老师的想当然对这些家长来说“压力山大”。

我们在此呼吁学校将知识教育的功能全部担负起来,建议老师正确认知家长的职业多样性和每一个家庭的特殊性,采用个性化的策略,开展家校之间的互动。

第三,建议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课程学习,千万不要被孩子的学习成绩牵着鼻子走。

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有高有低是一种正常现象,特别是现在的学校教学,每门主课每周常常有小测验,对于这些小测验的成绩,有起伏是正常的,老师一般也会根据学生的测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与辅导。

杨老师始终认为: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家长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感受,而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学习感受关注到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也会提升。

家长需要避免的是:孩子一旦没有考好,就想找课外辅导;而一旦考试成绩不错,就给孩子奖励。

关注孩子的学习感受是培养和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也是家长配合老师开展课程教学的一种技巧。家长不需要详细去了解孩子学习的具体内容,只需要问问孩子:喜不喜欢老师或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内容好不好懂?有没有困难?有困难怎么想办法解决?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快不快乐?有什么新奇的事或小故事可以分享给爸爸妈妈?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吗?等等。最后加一句:“爸爸妈妈始终相信我家的宝贝是最优秀的!”

特别是当孩子碰到学习困难时,家长要无条件地信任孩子,并在此基础上想办法,以怎样用好学校的资源为主,保持与老师的常态化联系。孩子有问题找老师请教或找同学请教,都是不错的选择。一般而言,向老师请教问题,老师是持欢迎态度的。

初中孩子家长无法辅导,根本辅导不了孩子学习(4)

当然,如果家长有时间,也有辅导的能力,自己辅导孩子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04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往往是不一样的,因此,家长要避免孩子之间的相互比较,特别是学习成绩的比较。只要孩子努力了,不管成绩如何,家长都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花期”也不一样,有的“花”开得早,有的“花”开得晚。但不管早晚,每一位家长都要有足够的耐心,静待花开。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花期”的不同,孩子的表现有好有坏就属于正常现象。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摆正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担负的角色,与学校老师一道,分工协作,成就孩子精彩的人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