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带给我们的启示(长沙的领袖情怀及一直被误解的地方)
沁园春长沙带给我们的启示(长沙的领袖情怀及一直被误解的地方)教员迥异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自古男子悲秋,女子伤春。古代那些思想迂腐的文人,要么落魄潦倒,要么屡遭打击,然后悲悲切切,顾影自怜,写出悲秋之作无数。寒秋的山川一派壮丽景象。开篇独立寒秋,大气威严。独立者,只有羊群成群结队,猛兽总是独行。教员身高一米八三,玉树临风,高大伟岸,站在橘子洲头,睥睨江山。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开篇独立寒秋,大气威严。
独立者,只有羊群成群结队,猛兽总是独行。
教员身高一米八三,玉树临风,高大伟岸,站在橘子洲头,睥睨江山。
寒秋的山川一派壮丽景象。
教员迥异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自古男子悲秋,女子伤春。古代那些思想迂腐的文人,要么落魄潦倒,要么屡遭打击,然后悲悲切切,顾影自怜,写出悲秋之作无数。
只有诗豪刘禹锡略有不同。
而教员的境界又远超刘禹锡。
面对壮丽蓬勃的大自然,教员想到民族国家的破败落后,不禁怅惘。
然而这怅惘只是短暂一闪,随即就转为吞吐天地之气魄——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教员胸怀天下,气吞八荒。
时为1925年,星星之火初现,燎原之势未成,而教员领袖气质已经俨然。
这是因为教员在长沙十余年,自我修炼,已臻大成。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教员一支笔已经炉火纯青,随心所欲。
粪土当年万户侯。
封侯拜相乃是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
古代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
王公大臣,地位崇高,文人不敢想望。封侯即是人生终极理想。万户侯又是侯爵中的高等。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了封侯之梦,多少人削尖脑袋,处心积虑。多少人求之不得,终生郁郁。
在教员眼中,封侯者,粪土耳。
粪土,不但廉价,而且腐臭。
以封侯为理想的人生,只是为了个人功名利禄罢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值一哂。
教员不但鄙视这种人生理想,而且用行动打击这些腐臭之人,驱逐张敬尧等军阀。
以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结尾,则是采取象征手法。
中流击水,既是游泳之意,搏击风浪,做时代的弄潮儿;也有祖逖中流击楫之意,立誓救国。
浪遏飞舟,普遍理解成游泳激起的浪花阻遏了行船。
如此理解,拘泥冬烘。
教员此词,写壮丽秋景、峥嵘岁月、凌云壮志,若以水花阻遏行船之意结尾,实属狗尾续貂。教员乃词中圣手,岂能出此败笔?
浪遏飞舟,意思乃是云帆高挂,劈波斩浪,用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
乘风破浪,水浪必然产生阻遏之力。水浪阻遏行船,行船破浪前进。阻力恰恰反证了前进之力。前进越快,阻力越大。如果行船真被水浪阻遏住了,前进不得,这种画面岂不成了笑话?
所以,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乃是兼用祖逖和宗悫两个典故,并巧妙融合,表达乘风破浪、立誓救国之意。
而且以乘风破浪之意结尾,形象生动,振奋昂扬,意味隽永。
另外解释一下鱼翔浅底。浅,是因为水清澈见底,看起来水浅。水既清澈见底,则必然天空倒映水底。于是水中之鱼好像在天上飞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