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太过江通道在哪里图(海太过江通道从海门怎么走)
海太过江通道在哪里图(海太过江通道从海门怎么走)(1)《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5 年)》《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5年)》及其环评审查意见海太过江通道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过江隧道段设计车速为 80km/h(预留 100km/h 条件),其余路段设计车速为 120km/h。越江段如通苏湖铁路为双线城际铁路标准,设计速度200km/h (预留250km/h)。全线共有主线桥梁13座,长度13.868km,1 处特长隧道,长度约 11.2km。项目共设置 2 处枢纽、3 处互通、1 处管理分中心、1处服务区和 2 处危险品检查站,项目计划 2022 年底开工建设,2028 年建成通车,工期约 6 年。《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 年)》的通知(发改基础〔2020〕512 号),规划至 2025 年前,为满足
为加强沿江两岸融合发展,2020 年 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 年)》,海太过江通道是《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中批复的公铁复合型过江通道。
2018 年 10 月 1 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同意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5 年)的批复》(苏政复〔2018〕98 号)。根据《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5)》,2035 年我省将形成“十五射六纵十横”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约 6666 公里。
海太过江通道是规划中高速公路过江通道,是 S13 通常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太过江通道工程起自南通市海门区天补镇东侧与沪陕高速(G40)交叉设置的天补枢纽,向南连续上跨宁启铁路、通海港铁路(在建)、G345、海门河(规划Ⅶ航道),转向向西南方向上跨浒通河(规划Ⅵ级航道)、X352(老 S336),继续向南上跨沿江公路(S356)后,于叠港公路西侧、立新河东侧布线,在海太汽渡西侧以隧道形式越江,在太仓市白茆河口南侧上岸,向西南方向于雅鹿花园西侧上跨 G346 并与如通苏湖铁路(规划)交叉后,于何市社区西侧,止于与沪武高速(G4221)交叉设置的支塘枢纽,路线全长 39.3km。
越江段共通道建设如通苏湖铁路。项目位于南通市(海门区)和苏州市(太仓市、常熟市)。本项目自北向南串联沪陕高速和沪武高速,对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补齐过江出行短板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我省进一步完善省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支撑省域一体化发展。同时,项目作为南通新机场、通州湾港区、沿江港区南北向集疏运通道,有效支撑枢纽联动发展。
海太过江通道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过江隧道段设计车速为 80km/h(预留 100km/h 条件),其余路段设计车速为 120km/h。越江段如通苏湖铁路为双线城际铁路标准,设计速度200km/h (预留250km/h)。全线共有主线桥梁13座,长度13.868km,1 处特长隧道,长度约 11.2km。项目共设置 2 处枢纽、3 处互通、1 处管理分中心、1处服务区和 2 处危险品检查站,项目计划 2022 年底开工建设,2028 年建成通车,工期约 6 年。
《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 年)》的通知(发改基础〔2020〕512 号),规划至 2025 年前,为满足长江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南北交通运输需求,在深入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并做好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重点推动实施 79 座过江通道,其中江苏省规划 13 座,到 2035 年,规划布局长江干线过江通道 276 座,其中江苏省 41 座。海太过江通道为 2025 年前重点推动实施的过江通道之一,明确为公铁复合型过江通道。
《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5年)》及其环评审查意见
(1)《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5 年)》
2018 年 10 月 1 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同意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5 年)的批复》(苏政复〔2018〕98 号)。根据《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5)》,2035 年我省将形成“十五射六纵十横”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约 6666 公里。
根据《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5)》,通常高速为规划省级高速公路,编号为 S13,北起通州湾,经海门、海太过江通道,经过常熟太仓后与 G15 衔接,海太过江通道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技术指标和走向与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一致。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5 年)》。
走廊带方案比选
根据工可资料,综合考虑工程河段河道、港口、码头、锚地及接线等建设条件等控制因素,拟定了 4 个线位:
A 线位:北岸登陆点为海新船厂西侧、南通同海港口东侧,南岸登陆点为长春化工东侧亚太路廊道,整体位于苏通大桥下游 3km。北岸根据通海港区情况,从海新船厂与通海港口之间布线,南岸利用现状亚太路廊道。该线位处江面宽约 5km,需穿越两处锚地。
B 线位:北岸登陆点为新江海河西侧、海新船厂与海新船务生活区之间的道路廊道,登陆点为亨通电缆西侧,利用通达路廊道,整体线位于苏通大桥下游 5km。北岸穿越海新船厂用地,南岸利用通达路廊道。该线位处江面宽约 5.9km,需穿越两处锚地。
K 线位:北岸登陆点为海太汽渡西侧、中远重工东侧,南岸登陆点为白茆河口中俄天然气管道东侧 200m 处,整体位于中俄天然气管道东侧、苏通大桥下游 8km 。北岸利用规划预留 400m 廊道,南岸位于白茆河河口岸线保护区,部分穿越长江(太仓)重要湿地(省级生态管控区),登陆点主要为农业用地,无大型企业。该线位处江面宽约7km,最大水深约 20m,
C 线位:北岸登陆点避让海螺水泥、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利用长法路廊道,南岸登陆点为太海汽渡西侧,整体线位位于中俄天然气管道东侧。北岸与长法大道共线,长法大道沿线涉及企业较多,南岸避让鹿河镇镇区,距离东侧新泾作业区较远。该线位处江面宽约 8.4km,最大水深约 40m,无需穿越锚地。
根据上表所述,对 4 个通道从两岸规划、与苏通大桥的距离、江面宽度和大堤距离、与中俄天然气管道的距离、河势条件、航道条件、锚地情况、码头情况、环境敏感点、沿线重要企业、登陆点场地条件、公路接线条件、铁路接线条件、桥梁方案情况和隧道方案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经综合比选,除 C 线穿越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重要渔业红线)外,其余线位均未穿越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环境敏感区,生态环境条件相当,均不穿越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均涉及长江刀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长江省级重要湿地;K 线与两岸规划协调性较好,与苏通大桥距离适中,路网功能更均衡,总体建设条件最优。因此,K 线位综合过江条件最优。
桥隧方案比选
一、方案论述
K 线位主航道桥采用五塔五跨吊悬索桥,跨径布置 1188m(预留进港专用航道) 1372m(跨江轮航道) 1540m(跨主航道) 1372m(跨常熟港进港航道) 259=5731m。北侧锚碇置于岸上,南侧锚碇置于浅滩。
K 线隧道起于 G228 与农场线交叉西侧,路线沿着 G228 西侧与立新河东向南与福州路交叉后向西前进,于珠海路北侧设置工作井,在海太汽渡西侧进入长江后沿西南方向穿越长江,在白茆河口登陆。登陆后路线继续沿西南方向前进,距离南岸主江堤170m设置工作井,最后在内江堤南侧隧道段终止。路线全长约14.0km,隧道长约12.9km。
桥梁方案
K 线 位 主 航 道 桥 采 用 五 塔 五 跨 吊 悬 索 桥 , 结 构 总 体 布 置 为(590 1188 1372 1540 660)m=3253m,主缆矢跨比采用 1/9。主梁采用钢桁梁,上层布置高速公路,下层布置城际铁路。
航道桥为超大跨度多跨悬索桥,抗风稳定性十分重要,同时合建桥梁对主梁刚度、桥梁整体要求高,主桥主梁采用上下层布置的钢桁梁方案,上层布置 6 车道高速公路,下层有布置双线城际铁路,
隧道方案
K 线公路过江隧道全长约 11.185km,其中盾构段约 9200m,公路隧道利用两处盾构井设置通风排烟竖井。隧道布置情况见下表:
经综合比选,在防灾救援、运营管养、工程造价等方面桥梁方案占优;在施工难度及工程风险、交通功能方面桥梁与隧道方案基本相当;但是在征地与拆迁、码头、锚地、对岸线资源开发利用、通航、防洪、生态环境影响、附近土地价值等方面隧道方案占优,隧道方案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从环保角度推荐隧道方案。
2020 年 11 月,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组织召开了海太过江通道桥隧方案比选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级代表一致认为,综合考虑通道功能、对码头岸线、环保、通航、防洪影响和工程造价等主要因素进行比选,同意推荐 K 线隧道方案。
路线方案
海太过江通道工程起自天补镇东侧与沪陕高速(G40)交叉设置的天补枢纽,向南连续上跨宁启铁路、通海港铁路(在建)、G345、海门河(规划Ⅶ航道),转向向西南方向上跨浒通河(规划Ⅵ级航道)、X352(老 S336),继续向南上跨沿江公路(S356)后,于叠港公路西侧、立新河东侧布线,在海太汽渡西侧以隧道形式越江,在白茆河口南侧上岸,向西南方向于雅鹿花园西侧上跨 G346 并与如通苏湖铁路(规划)交叉后,于何市社区西侧,止于与沪武高速(G4221)交叉设置的支塘枢纽,路线全长 39.3km。
越江段共通道建设如通苏湖铁路。项目位于南通市(海门区)和苏州市(太仓市、常熟市)。公路过江隧道全长约 11.185km,其中盾构段约 9200m,两岸盾构井长度均为 25m,北岸接线段明挖隧道长 1010m,南岸接线段明挖隧道长 975m。隧道建筑总长 11.36km,其中盾构段长约 9.250km,北岸明挖段长约 1.005km,南岸明挖段长约 1.105km。
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
项目将新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车速为 120km/h,过江隧道设计车速 80km/h(预留 100km/h 条件),公路路基宽度 34.5m,项目新建 3 处互通、2 处枢纽,新建 3处匝道收费站和 1 处服务区。
本项目越江段范围包含如通苏湖城际铁路,铁路隧道总长 11.36km,不含铁路接线。城际铁路按双线设计,车速 200km/h(预留 250km/h)。
平面布置
隧道起于 G228 与农场线交叉西侧,路线沿着 G228 西侧与立新河东侧向南与福州路交叉后向西前进,于珠海路北侧距离北岸主江堤 204m 设置工作井,在海太汽渡西侧进入长江后沿西南方向穿越长江,在白茆河口登陆。登陆后路线继续沿西南方向前进,距离南岸主江堤 245m 设置工作井,最后在内江堤南侧隧道段终止。隧道全长约 11.2km,共设置 2 处平曲线,最小平曲线半径为 6500m,平曲线最小长度为 1401.880m。
铁路隧道位于拟建海太公路隧道下游,走向基本与公路隧道一致,两隧道净距以不小于 5 倍公路隧道洞径控制。隧道起于农场线以南,并行叠港公路东侧,以明挖敞口段形式下穿福州路后在既有农田中设置明挖暗埋段,于珠海路北侧设置工作井,以盾构形式下穿珠海路后,侧穿跨河桥、海门港西闸、江堤海事雷达站、海太汽渡,并依次下穿北岸长江大堤、长江主航道、常熟港专用航道、南岸长江大堤,于南岸长江大堤以南设置工作井,转为明挖段,在内江堤南侧接地。隧道建筑总长约 11.36km,其中盾构段长约 9.250km,北岸明挖段长约 1.005km,南岸明挖段长约 1.105km。隧道范围共设置 2处平曲线,半径分别为 8000m、7000m。
路隧道
主线隧道设计速度为 80km/h(预留 100km/h 条件),采用双管单层六车道,外径 16m的盾构隧道横断面,隧道断面如下图所示。
铁路隧道
本工程铁路隧道盾构段采用“单洞双线”形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轨行层,净空满足列车限界及时速 250km/h 空气动力学要求,净空面积不小于 90m 2 ;下层为服务层,中间为疏散救援廊道,两侧为管线廊道;同时在管片衬砌内部设置 300mm 钢筋混凝土二次衬砌,增加结构刚度,减少列车高速运营时对结构影响。综上所述管片外径14.5m,厚度 600mm,预留 150mm 施工及变形误差。
公路明挖段隧道
根据总体布置、隧道建筑、洞外路基宽度,并结合技术经济综合比选,暗埋段隧道主体结构实现从分离式结构到整体式结构渐变,整体式暗埋段采用两孔一管廊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结构。横断面两侧为双向六车道;中间管廊中部为管线、电缆通道兼日常检修通道;中间管廊两侧每 250m 设置一处横通道门,左右侧行车孔可互为逃生,结构总体宽×高为 32.8m×8.0m。
隧道两端接地敞开段主体结构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 U 型槽结构,敞开段结合洞口景观要求设置一定长度的减光设施,确保洞口段光线过渡顺适和行车安全。结构总宽为32m。
铁路明挖段隧道
铁路明挖隧道横断面采用单洞双线形式,轨面以上有效净空面积≥90m 2 ,满足空气动力学要求,线路两侧设置贯通疏散平台,宽度≥1250mm。暗埋段段采用矩形结构型式,明挖暗埋段隧道至接地线处区间设 U 型槽结构。
素材来源:海太过江通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